在2战结束后,就有记者请艾森豪评点盟军功过的看法,艾森豪的意思是仗已经打完了,
有生之年他都不会再说一个字,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了,等日后的历史学家再去评断吧,
没想到美军被"背刺"了。多位其他盟国的指挥官们在公开场合大讲特讲,批评美国的战争
作为与军官团的领导风格,美国人不爽了,出版了艾森豪威尔的六大决策(Eisenhower’
s Six Great Decisions:Europe, 1944-1945),替艾森豪威尔辩解那些受到争议的决定。
1958年蒙哥马利出版的回忆录除了"洗白"自己以外,并大肆批评美国同行,颠覆大众眼中
"美国将军们拥有优秀领导力"的认知,额外掀起了一层浪;乔治巴顿的手稿出版了,乔治
巴顿对同僚的批评,加强了大众对美国将军领导力的怀疑;1981年的名著《艾森豪的中尉
们》出版了,作者彻底的批评了美军的指挥力问题,认为“美军如果有更多的进攻决心,
将有助于更快的结束战争”、“美国士兵缺乏进取心,始于军官们缺乏积极的领导”。
1982年,麦田-马丁克里费德的名著《战斗力:德国与美国陆军的表现(1939~1945)》问世
了;虽然该作者认为美军指挥官与德军指挥官无任何可比性的结论是过于偏颇,但该书许
多的批评还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比如“在前线指挥的美国军官,他们犯下了领导不力的
错误。”
《蛮力:盟军在2战的战术与战略》(Brute Force: Allied Strategy and Tactics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这本书提到:“盟军不是赢在战争技能,而是后勤与火力。”、
“德军比美军有战术优势。”、“只要多点决心与速度,美军就能击溃对手,但他们没能
力办到。”80年代末,Allan R. Millett也附和这样的观点:“美军能赢靠的是物质与人
数的优势。”、“对于德军的攻击,一般来说步兵要达到4:1才能成功。”
正如《闪电战传奇》(The Blitzkrieg Legend)这本书讲的,德国人与美国人的对抗,就
像唐吉轲德对抗一座风车一样;所以打败德军的并不是美军的指挥力与素质,而是那庞大
到无以抗衡的工业能力与资源。
参考资料与出处
美国军队与德国武装部队的军官教育,1901-1940,以及其对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