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人被中国军队俘虏,为了保住性命,他献上了一种厉害武器
https://www.163.com/dy/article/EDF5AH4305372QBW.html
娱华华
根据一般文献记载,中国是较早将火药用于军事的,也较早发明了管状火器,譬如什么突
火枪之类。 不过,真正意义的近代火枪还是欧洲人发明的。 欧洲人的早期火枪是发明于
14世纪的火绳枪,因其采用火绳点火的枪机而得名。
16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火绳枪被欧洲人带入远东。 在中国和北韩的
古代史书中,欧洲火绳枪被称为“鸟钶”或“鸟嘴镫”。 至于为何叫“鸟钶”,有两个
解释:第一种说是因为这种枪的枪柄弯曲向下,形似鸟嘴;第二种说法说是因为这种枪能
击落飞鸟,故因之命名。
日本火绳枪
亚洲国家中,日本是最早接触火绳枪的。 日本后奈良天皇天文学十一年,中国的明朝嘉
靖二十一年,西元1542年,一艘葡萄牙商船在日本最南部的种子岛登陆,带去了欧洲的火
绳枪。 日本人很善于学习,第二年就彷制成功。
当时的欧洲人是以东南亚为据点去的日本,在日本人的视野里,这些白人是来自于南方,
所以这种火绳枪也被日本人称为“南蛮铈筒”。 同时,日本人也受到中国古代兵书的影
响,将这种新式火器写为“铁炮”,这种“铁炮”的性能又比最初葡萄牙带来的火绳枪要
好一些。
日本的火绳枪源自葡萄牙,在当时欧洲的标准看来,这属于轻型火绳枪。 根据欧洲的划
分标准,长1-1.4m,口径9-12mm的火绳枪被称为轻型火绳枪;长1. 6-2m,口径13-25mm的
火绳枪称为大型火绳枪。
火绳枪
到了16世纪70年代以后,火绳枪在日本全境扩散,又出现了短款的0.4-0.6m的,以及长款
的1.8m以上的不同种类火绳枪,有的适合马上使用,有的适合远距离狙杀。 火绳枪在欧
洲引起了军事革命,进而导致摧毁骑士阶级的社会革命。 在日本,火绳枪则成为织田信
长这样战国英雄手中的利器,它能克制强大的骑兵。 后来,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之时,15
万多的日本军队中,装备“铁砲”的大概至少有15,000人。
中国人取得火绳枪技术最早是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 这一年,明朝大臣朱纨率军
攻破在浙江附近的双屿港。 这里是当时中西海盗和走私商人的天堂,甚至是亚洲最大的
自由港,葡萄牙也在这里设立了市政机构和教堂。 双屿港被明军攻克以后,继而被焚烧
,明军还从葡萄牙俘虏那里学到了他们火绳枪的制作技术,继而自行制造,名之曰“鸟铈
”。
明军鸟钶
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正被倭寇侵扰所困。 虽然在倭寇中,中国海盗走私商占多数,
但也不乏真倭寇,他们往往携带日本先进火器——“铁炮”,也就是改良版的火绳枪。
日本“铁砲”比明军手中部分装备的葡萄牙火绳枪好一些。
明军在与倭寇交战中,得到了日本铁砲的制作方法。 根据《全浙兵制》记载,嘉靖三十
五年“总督胡侍郎宗宪捣沈家庄贼巢,平之,徐海就戮。提督阮都御史剿徐海余党,悉平
之。土官汪相、向銮死之。
火绳枪
辛五郎是倭寇集团中的“真倭”,籍贯大隅。 大隅、萨摩均属岛津家,种子岛隶大隅,
是最早掌握“铁砲”技术的地区。 辛五郎对“铁砲”制法应较为熟悉。 辛五郎在海盗集
团中,是为巨枭徐海服务的,于嘉靖三十五年入犯江浙地。
后来,在胡宗宪的围剿下,徐海被杀,辛五郎被俘,后来被送往京师,参加礼部搞得献俘
之礼。 出于保命动机,辛五郎向明朝政府献上了制造日本“铁炮”的技术。 嘉靖三十七
年,明朝兵仗局就制造了新式鸟铳10,000余枝。
新式鸟钶首先在对付倭寇的浙江军队中使用。 相对于传统火器,这种来自日本的新式鸟
钶有照门、照星这些精准射击的装备,平日演练也有“两点一线”或“三点一线”的瞄准
训练,“以目对桌,以桌对所欲击之人,三相直而后发,拟人耳鼻,无不著者”。 能精
准射击,也是鸟钶与明军传统火器如快枪最大区别所在。
戚继光
当时的明朝军队,战斗力比较强的是戚继光的浙江南军和北方防御蒙古、女真的边军。
浙江南军是在抗倭战争中成长的,注重在步兵阵列中配合使用长短兵器,以鸟钶作为主要
火器。 北方边军长期与蒙古、女真作战,热衷捣巢抄掠,擅长骑战,以弓箭、短刀为主
要装备,辅以快枪、三眼铙等火器。
相较精良的南方鸟钶,北军使用的三眼火铙和快抢之类,准确度很差。 以快抢为例,分
为枪身、木柄两部分,枪身为圆筒形,以铜、铁铸成,长约0.6m,开有数口,实以铅弹、
药线。 枪身末端留有开口,插以木柄。 对敌时,枪手一手执柄,一手点火,铅弹连贯射
出,形成连续火力,杀伤飞驰的敌骑。
快抢的设计看似巧妙,其实毫无操作性,一边点火,一边打,根本没有命中率,“北方御
敌,唯有快枪一种,人执一件,但成造本拙,工尤粗恶。毕又当兵器。
轻型火绳枪
整体来看,北军的火器水准远不如南军,所以战斗力也不行。 嘉靖时期,鞑靼屡屡入寇
,甚至嘉靖二十九年,还发生了袭扰京师的事情,酿成“庚戌之变”。 所以,朝廷就把
新制造的鸟铍解送蓟镇等北方要塞,希望能以利器抵挡蒙古骑兵。
北方边军长期使用的是快枪和三眼钶,对于操作相对复杂的鸟铍非常陌生,甚至不愿意使
用。 的确,鸟铈的射速较为缓慢,确实难以抗衡骑兵冲击。 鸟钶在南军的使用,也是需
要配合其他兵器和兵种的,是整体武器体系的组成部分。 鸟钶作为步兵使用的精准射击
火器,需要经常训练和体系支持,否则“一放之后,虏骑如风而至,又不便执此为拒敌之
具”。
没有准确度的三眼铼
北军不愿学鸟钶,导致许多鸟钶闲置在库房,“揑坏不堪”。 隆庆朝,谭纶和戚继光北
上蓟镇,企图以南军模式改革北军武器体系,建立以步骑夹辅车营,以鸟钶与佛郎机铈为
核心火器的全新军队。
戚继光还从浙江军营调了3000多名鸟铈手北上,“以为冲锋破敌之用”,并教习蓟镇官军
。 鸟铈的射击姿势有点像现代的步枪射击,需要一手托枪身,一手持枪尾,枪托紧贴脸
颊。 但是,蓟镇鸟钶手大都不愿学,即便是在戚继光高压军法之下,依然没有什么效果
,边军打靶“鸟钶命中,十倍快枪,五倍弓矢,犹自不服”。
明朝的北方军镇,长期下去一直在使用快枪、三眼镫等落后火器,这或许就是惯性的可怕
吧! 所以说,明亡之时,明朝的火器水平真的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