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之战的余绪:熊廷弼的判断
广宁之战结束后,明军士气颓败之余开始全面后撤,广宁的守军也放弃作战,多数直接向
后金投降,乃至于施放铳炮驱赶并未投降的明军。
在王化贞趋于恐慌的情况下,熊廷弼做出的决定是全面收缩,此一判断造成不少争议,也
成为他遭政敌攻击的一个原因。从前述来看,明军在西平堡、平阳桥系列战斗中,大概阵
亡了四万人左右,再加上受伤者的话,则投入战役的约六万兵力几本上完全失去战斗能力
。王化贞弃城逃亡之前,广宁守军有说一万六千人,也有说两万余,可能有数千兵力在战
败后退回广宁。从明军纪录的投降和弃城军官来看,广宁的驻军只有不到一半跟随王化贞
退向山海关,大部分选择留下来向后金投降。
明军虽然仍有约八万兵力──此估计与明军收容溃兵的报告相符──但是大半是分散各地
的驻军,并无野战能力,而尚未参加战斗的两支野战兵团以及其他机动兵力合计或有三万
人,已明显不足以支持防御广宁的战略意图。明军是否仍有余力在锦州或宁远固守,则取
决于努尔哈赤在进驻广宁之后的选择,毕竟明军军心浮动,也无致胜方法,惟明军若能在
短期内力图重整,确实未必需要一路后撤到关内,致使部分驻地一度被蒙古人盘据。
熊廷弼的决断大概就是认知到明军已经失去斗志和决心,且忧虑部队在宁、锦一带失去控
制,所以宁可把部队全部撤回关内再行整顿,同时优先加强京畿的防御力量。
无论如何,明廷的政治正确是不包含战略收缩的选项,熊廷弼和王化贞等人因而都遭到惩
处,王在晋后续提议优先巩固山海关也被孙承宗以政治不正确所驳斥。明廷遂开始了孙承
宗、袁崇焕等人主导,横亘天启、崇祯两朝糜饷劳师的的辽西战略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