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史话》与历史学家重返明清战争场景(胡

楼主: Reewalker (报告馒头班长不够)   2022-07-06 17:39:03
史话》与历史学家重返明清战争场景(胡汉辉)
有幸阅读台湾清华大学黄一农教授的《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翻开巨著,让时光倒流400
多年,和黄教授一起走进那个特殊年代的战争……
一位历史学家的风釆,是透过那些刻板枯燥历史信息,用生动娓娓动听的语言,告诉你应该
用历史人文的深度和哲学的人文高度,读懂某一个历史阶段的史实。比如:400多年前,全
世界规模最大的“萨尔浒战役”(1619),当时后金以其训练有素的弓箭手,搭配雷霆万钧
的铁骑,大败于过度相信“火器”的明军──故事的精彩程度令人不禁击节赞赏。书中这么
描述:明军在萨尔浒之役时尚以火器自豪,辽阳总兵刘綎曾派人开谕敌军曰:“我有7种火
器,汝不可挡,须速来降!”
而马林在与努尔哈赤遭遇时,亦不畏布阵进行野战。绕营凿壕3道,壕外大炮,炮手皆步立
大炮之外。又密布骑兵一层,其余众兵皆下马于3层壕内布阵。马林在阵前胪列两轮战车,
每车牌楯上有可发射火器的小孔,期盼能以火力压制敌方。然而战车必须配合准确性和发射
率均较高的火器,才能发挥作用。
此外,他也失策地将大炮均列于壕外。由于各种铳炮的装填颇慢,故两军交战时,满洲骑兵
只需不到20几秒就可以从200米外突入明军位于壕外的炮阵,而这段时间内,操作各种大、
小火器的铳炮手只可能发射1至2发;快速移动目标很难被瞄准命中。
这就是黄一农教授笔下的“后金”铁骑大败守城明军详细故事。
读者会在这场战役中体验在“先进与落后的生死鏖战中”思考:热兵器与冷兵器之间的“战
场效果”;骑兵绕勇的冲杀速度与热兵器发射速度的差异,造成战争的胜与败。那么在当时
战争环境里,人们的思想流与意识流里,到底“谁会战胜谁”?
这种先进与落后课题的讨论其实从萨尔浒战役一直争论到乾隆58年(1793年),英国使臣马
戛尔尼为乾隆皇帝送来象征盎格鲁‧撒克逊工业革命成果和标志军事高科技水准的“西瓜大
炮、铜炮、自来大炮、舰船模型…”时,乾隆皇帝不屑一顾!但是,黄一农教授用他对当时
史实的调查研究,用历史的大眼光,更深层次的分析当时真实的战争状况:出身晚明福建建
阳刻书世家的余应虬,在其《镌古兵家筹略》一书有云:“夷狄长技莫如马,中国长技莫如
车。夷狄长技莫如弓,中国长枝莫如火。车静以制贼之动,火远以制止贼之近。况马费十倍
于车,马施火不若于车”。认为明军凭借火器和战车应足以对付后金的骑兵与强弓。
然而,在关乎明衰清兴的萨尔浒之役中,努尔哈赤凭借著“集中军力,各个击破诸路敌军”
的卓越战略,率满兵以冷兵器大败过度迷信火器的明军,证明军事史上由于火药所主导的时
代尚未能进入中国战场。训练精良弓箭手,搭配拥有快速移动力和万钧冲撞力的铁骑,仍是
主导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要素。比较当时用火器的战术(如其错误地将火炮置于壕外,且未
能做到排枪循环齐放),因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压制或杀伤火网。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部历史巨著撇捺飞扬是血脉的史实,不是跟着别人后面爬行
,而是亲临当年的战争场景,深入调查研究,感悟、体验当时战争双方作战的心理状态、心
灵想像;然后娓娓描述战争形态的各种细节。这种精妙语言完全是“田园调查”的结果,也
是黄教授做学问的特质。
再翻著作,故事又跌宕起伏,黄教授又把我们带到明万历31年癸卯岁的“吕宋惨案”岁月。
这是中国闽南同安人第一次感受先进与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那个时代的哲学观。西班
牙在菲律宾马尼拉建立殖民地之后,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仅用200炮兵,用先进的“吕宋
大炮”,在一个多小时内,残杀了两万多中国闽南人。“吕宋惨案”震惊全世界;也让当时
一些在菲律宾的同安人痛定思痛!他们想方设法,得到西人信任,学习西班牙人先进的铸炮
和“操炮”技术,意在有朝一日,为死难的同胞报仇雪恨;“吕宋惨案”刺激了新式武器的
需求。
2014年,福建石狮市博物馆从民间收集到明代兵部尚书黄克缵为其堂兄黄克立撰写的墓志铭
。墓志铭上的蝇头小楷言简意赅地说明:在宁远大捷中立下战功的“闽卒”是黄克缵委托侄
孙黄调换从同安招募而来的:“余(指黄克缵)为戎政兵部尚书,值建贼(指努尔哈赤)攻
辽阳,京师大震,余命兄(指黄克立),孙黄调焕募同安(指泉州府同安县)善铸吕宋炮(
红夷大炮)者14人,携之入京。铸三十门而上疏解其六于辽,令焕(黄调焕)为守备将南京
所携工用炮者30人与之偕,内一炮重3千斤,为参将李秉诚取守奉集堡,夷将火狐狸将2万人
来攻城,炮发击死贼800人,歼其二将,乃火狐狸与哈赤侄也……”墓志铭是明清战争非常
重要的历史物证!
黄教授得知这一重要历史信息之后,第一时间给我挂电话说因为教务忙,让我先从厦门赶往
石狮先拓印墓志铭的碑文。第二天晚上,他就风尘仆仆地赶到石狮和我会合。他反复验证碑
文的内容之后,便喜形于色地告诉我:“墓志铭是中国闽南同安人第一次仿造红夷大炮的“
物证”。不久,他在(明末萨尔浒之役的溃败与西洋大炮的引进)论文中引用史证与物证的
关系,切入点从武器和战术的角度探讨红夷大炮的铸造与南洋地方闽南工匠的关系,认定时
任兵部尚书的黄克缵招募闽南工匠在北京铸造中国第一批红夷大炮并且参加辽东“三大战役
”。此一研究匡正了先前学界认为徐光启等天主教徒首先从澳门引进西洋火炮的错误认知。
2006年9月,我在《厦门晚报》发表《同安大炮的辉煌》一文,意在把厦门地方史与中国历
史之关节相连结,进一步阐述闽南同安人早在明末就具备“师夷长技”的思想、行为和能力
,并活跃在中国的军事舞台上。
文章刊出不久,有厦门年轻学者提出异议,认为红夷大炮的引进是澳门天主教的徐光启。黄
教授闻知后告诉我:“史学上有不同争论是很正常现象。而问题的关键,则是必须善于运用
史证和物证来验证自己的论点。然而除了史证(黄克缵给万历皇帝的奏折)、物证(墓志铭
)之外,还有其它证据吗?”
黄教授告诉我,一个历史学家的责任是善于广益思考并勤于寻觅历史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找
到新的突破口。为了探索这一细节与突破口,黄教授不惜远行欧洲各国,终于在英国“皇家
火炮博物馆”找到明末兵部尚书黄克缵主持“歼虏大将军”铸造的红夷大炮。黄教授把“歼
虏大将军”的照片寄给我,他在信中说:389年前中国最早仿制红夷大炮的硕果,仅有一门
珍藏在英国皇家火炮博物馆。英国人将这门火砲编号为2/262,炮身铭文为“歼虏大将军,
万历庚申春,总督泰宁侯陈良弼、戎政兵部尚书黄克缵;督造官黄调焕、高基山、郭应星。
铸造曾慎等”。英国人对炮长、重量、炮内径、炮口处的管壁厚度、火门、铳耳、尾珠等数
据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为解破一个历史上悬而未决的课题,黄教授不辞劳苦,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我佩服之至!一
场学术讨论,终于在新的历史物证和新的史观面前结束了。
一部洋洋洒洒数十万文字的历史巨著,真的是“关山千万里”啊!然而这千万里关山有多少
个关关卡卡是需要在每一个重大的细节去认真、严谨求证的,但是黄教授不知道走过多少这
些艰难关卡的?但是他并不畏惧这些“万里征途”,他是站在历史人文的宽度、深度,用人
文哲学的高度,去进行锲而不舍深入调查、研究每一重大历史节点的每一个细节,用史证、
物证相互佐证,一直到真相大白,他才会透出很开心快乐的笑靥。
阅读、感悟《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之后,我对黄教授说:“这部历史巨著,是您用心灵、
历史史实、亲力亲为,站在历史人文的宽度和深度,用哲学的高度,用人生特有的审美形式
和心血铸成的!”
(作者为厦门文博研究员)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20626000006-262107?chdtv
推考据
其实当时明国的枪砲还是输给洋人
换言之,明军如果有VOC的水准
可能就不会输得这么惨
#1YInIENe (Warfare)
善使枪炮的火枪手在明军是比较缺乏的,郑芝龙私人部队的核心战力,就是由VOC佣兵训练
出来的600名火枪手,他们在与官兵联合剿匪往往当作先锋,立下赫赫大功,如果战力不优
秀,官兵为何要把首功让给一群海盗?这批火枪手与战船也是郑芝龙未来由贼转兵的资本。
且明军一直有招募少量倭兵与葡萄牙佣兵,这两种兵的特点都是善使枪炮,如果明军把火
枪这固有长技玩的转,还需要招募外国佣兵吗?
作者: hsinhanchu (hsinhanchu)   2022-07-06 19:08:00
这个中文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夹杂的用法看了眼睛发痛
作者: MidoriG (一条感情丰富的毛巾)   2022-07-07 01:44:00
第二段大败于应为大败,意思反了
作者: peterlee97 (瑋美絕倫迷)   2022-07-07 20:52:00
好文章 但里面的大败害我一直搞的很问号
作者: helldog (妈宝地狗)   2022-07-09 11:05:00
以我现在的眼光来看,黄一农的论文,还是太大史观,细节上不够细,现在的潮流,也不偏向这种写法。以我现在的眼光来看,黄一农的论文,还是太大史观,细节上不够细,现在的潮流,也不偏向这种写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