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可以加入集团军级的讨论,
不然会有几个遗珠.
国府军的指挥系统由师开始,
是师-军-军团-集团军-<方面军/兵团>-战区,
<方面军/兵团>算是临时的任务编组,军团则在1938后取消.
所以主要是师-军-集团军-战区.
战区级别的,
薛岳在战前就是指挥集团军等级了,
开战后在淞沪会战指挥19集,
活耀时期,则是任第一兵团和第九战区司令.
主要指挥了兰封-武汉(第九战区)-四次长沙等会战(上高算罗卓英的).
以战绩论,薛岳最佳是毫无疑问的.
以指挥能力来说,
也只有李宗仁,白崇禧可以比肩.
具体来说,
就是以不错的指挥,敢于一线防守,二线做侧翼反击,
以外线作战发挥人多优势.
作战初期,国府军人虽多,摆开一线优势兵力,
反被火力和机动力均优过国府军的日军,一击捅穿后排,如保定战役(刘峙).
后来的国府军Meta,就是一线防守,二线反击.
但这要依战况做复杂判断,
要判别日军的主攻路线,和投入预备队的时机.
又国府军火力和机动力均不足,
必须超前部属反击兵力的展开.
太晚展开,那第一线防守已经被摩擦到发炉,如常德会战(孙连仲),
太早展开,又被日军各个击破,如枣宜会战(李宗仁)送了张自忠.
连薛岳本身指挥的第二,第四次长沙会战,也是运筹帷幄运到翻车.
就算上述都做对了,因为战斗力的差距,还不一定打得赢,
如广济战役(武汉会战,白崇禧[注1]).
[注1]
白崇禧在武汉会战时,
代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因早年战伤,牙痛复发),
1938年8-9月,
日军第6师团(隶属11军)沿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一路冲到广济县城.
统帅部决定发动广济战役,要反击第6师团.
白崇禧下足了老本,
将桂系4个军投入战场(7A,31A,48A,84A,按编制有10个师),
加上其它友军,3-4个军守住广济正面,2-3个军反击侧翼,
将第6师团包围在长江北岸,并断绝其陆路补给.
但10几个师轮番攻击,竟拿不下第6师团,双方战斗力差太多了.
集团军级别的,
在对日战争中,王耀武原则上还不算这个级别,
他开战时只是师长,累功晋升至军,集团军,方面军司令,
但战绩大多是在军长任内.
这个级别表现优秀的,
应该是汤恩伯,孙连仲,关麟征,
其中个人认为孙连仲最优.
汤恩伯战前是第13军军长,
开战后,该部防守平绥线打南口战役,
后扩为第20军团(3个军,已是集团军等级),
是台儿庄战役的反击主力.
接着升任第31集团军司令,
参与武汉会战,属张发奎第二兵团(扛长江南岸正面),
之后调五战区,是随枣(1939),枣宜(1940)2次会战的机动兵力.
后转任第一战区副司令,其所部是第一战区主力,
但1944豫中会战时,他太早让开正面,卖掉一海票友军,
只是保存了第13军等部的战力.
接着指挥反攻贵州独山(豫中,独山诸役,即日军一号作战期间).
最后为第三方面军司令,1945年7月指挥桂柳反攻.
孙连仲是西北军名将,
战前指挥的第26路军是西北军嫡系[注2].
开战后,改编为第1军团,隶属第2集团军(皆西北军旧部,孙为副司令),
孙部参与保定战役,后驰援娘子关战役为主力,
1938年2月扶正为司令,替掉太废的刘峙.
指挥2集期间,驰援台儿庄战役的正面防守,
武汉会战时任第三兵团司令(含2集,第五战区),
分兵跟桂军围攻日军第6师团,和支援以第71军为主的富金山战役.
武汉会战后,原调第一战区,
后驰援第五战区,参与随枣(1939),枣宜(1940)会战.
1943年2月为第六战区代司令(代陈诚),仍兼2集,
指挥鄂西会战(虽说陈诚有赶回六战区指挥),以及常德会战.
可说在集团军级别中,常被作为救援投手,战历丰富.
关麟征则是在开战后,任新编的第52军军长[注3],
参与台儿庄战役,属汤恩伯的第20军团.
徐州会战则作为殿后军,掩护撤退.
接着升任第32军团司令,
是武汉会战主力军之一(第九战区),
后率第15集团军(32军团扩编,代司令),
负责第一次长沙会战的第一线防守,并在日军撤退时追击.
因此功扶正为司令,参与冬季攻势.
最后可能是国府想搞龙云兼接收美械,
将其所部改编为第9集,驻滇直至终战.
[注2]
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各部四处找饭蹭.
最大的一支是宋哲元部,
被张学良收编,为著名的第29军,
1937对日开战后,
扩编为第59军(张自忠),第68军(刘汝明),第77军(冯治安).
孙连仲则是给国府改编为第26路军,
主力是第30军,再收同为西北军的第42军.
还有几个比较有名的,
如庞炳勋的第40军,
以及中原大战前就投蒋的韩复渠所部,
但据刘汝明回忆(著"西北从军记"),
韩复渠带部队投蒋后,
西北军沿路追回士兵,最后只短少千余人.
故该部不大算是西北军嫡系.
[注3]
第52军体系还出过郑洞国,刘玉章,
另有着"血战余生"的张晴光,
张晴光开战时应该是迫击砲连连长,
在其著作有很具体的战场描述.
举例来说,
他以在房舍设置机枪为例,描述中日军队素质上的差距.
中国军队是在墙壁的正中间,设置外内一样宽的枪眼,
机枪手容易被日军狙击手射杀.
日军是在墙壁的角落,设置外宽内窄的枪眼,难以察觉.
军级别的,
王耀武(第74军)最为优秀,这点也没什么疑问,
不过同样从师级做起,累功至军,
宋希濂(第71军,最毒番号),和郑洞国(到处飘,高点在新1军)也很优秀.
开战时,宋希濂指挥著名的德械第36师(虽说有军番号,但只直辖36师),
同87师,88师是最早投入淞沪会战.
会战后补充完新兵,立即参加南京保卫战[注4],
当时36师命好守下关,城破时有跑掉3千多人,
其它2个师就凉了,尤其第88师(守雨花台,中华门),仅逃出数百人.
宋希濂因功调71军军长,辖上述3个师.
并在兰封会战时复出,作为反攻的主力.
武汉保卫战时,负责大别山北麓防务(第五战区),
正对日军第2军2个师团的攻击(第2军另2个师团,往西跟信阳的胡宗南部打在一起).
富金山战役中,在南京逃过半劫的36师,被打到剩900多人(71军...毒阿!).
后来宋部在陕,豫之间浪(宋调去第34集,71军仍直属军委,第一,第十战区),
1941年11月,宋和第71军被调去云南组第11集团军.
并躲过远征军第一次入缅XD.
但1944年6-11月,远征军反攻滇西,
第11集负责打松山-龙陵一线,
因情报有误,低估日军兵力,导致71军在这一线又是苦战.
而后宋去第三方面军当副司令,直至终战.
郑洞国则原本在第五十二军当师长,
参与第五十二军前期的作战.
武汉保卫战后,调入装甲兵团扩扩编的新11军(即后来的第5军,1939年2月更名).
第5军时期任荣1师师长,参与桂南昆仑关战役.
战后荣1师又扩编为新11军,后改为第8军,郑当军长,
守第六战区门口,站了快2年,
期间参与枣宜会战,和第二次长沙会战(反攻宜昌,没成功).
1943年2月,驻印军整编为新1军,郑即为第1任军长,
10月新1军开始进攻缅北,郑一直带到1944年8月,反攻密支那结束.
同时新1军扩编为新1军(孙立人)和新6军(廖耀湘),
郑升官当驻印军副总指挥,直到1945年1月,中印公路全线打通.
[注4]
淞沪会战期间,36师整补4次,只剩5千多人(转述于网络,宋希濂回忆录).
88师也很惨,据国史馆编的"蒋总统密录"中提到,
孙元良部(即88师)经4次整补,仍只有4千多人.
到南京保卫战前,上述2师补充到6-8千人.
师级别的,
孙立人是很优秀,虽然他身高185,清大篮球队长,留美,矮肥军宅的公敌(咦?),
但军事方面,要说最好就不明显了.
他著名的仁安羌大捷,自己也没沾光,
直言是刘放吾(113团团长)率部打的,孙只是叫他去而已.
孟拱,密支那战役,也是跟廖耀湘部一起打.
他作为main角指挥,
是1944年10月到1945年1月底,打通中印公路的最后一段.
以及1945年2-5月,追击日军到缅中.
跟他资历类似,在战前团级以上,师级未满,
有优良战绩而升到主力军长等级的,
还有,
廖耀湘(教导总队(旅参谋)->新22师...->新6军军长),
方先觉(第3师(团长,补充团)->预10师...->第10军军长),
胡琏(第11师(团长)->第11师...->第18军军长),
邱清泉(教导总队(参谋长)->第200师&新22师...->第5军军长,勘误,后期有打过仗[注5]).
上述4位比较有名,就不累述了.
[注5]
据邱清泉胞弟,邱子静(笔名)所著"民族战士邱清泉",
有具体描述滇西反攻时,
邱(时任军长)随200师,前往龙陵前线督战.
※ 引述《Hartmann (银之朔风)》之铭言:
: ※ 引述《s386644187 (痕君)》之铭言:
: : 北伐对手太菜,连刘峙都能洗战绩
: : 内战渗透开图,许多将领发挥不好
: : 抗战应该是比较能检验能力的战场
: : 个人认为的三大名将
: : 兵团—战区级:薛岳,负责关键的第九战区,指挥多场大型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大捷
: : ,是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
: 战区级的指挥官群中,至少以战果而论,大概真没有人可以跟他争。
: : 军—兵团级:王耀武,打造出抗日铁军74军,参加了华中华南的大部份会战,湘西会战指挥
: : 第四方面军重创日军
: 王耀武确实强,但兵团级是不是他打最好倒也未必,至少汤恩伯、张自忠应该也都
: 能争一争,但王应该可以算排前列没问题。
: : 师—军级:孙立人,入缅作战以少胜多解救盟军,因拒绝撤退进入印度,后率领新一军反攻
: : 缅甸,国际上最负盛名
: : 各位觉得合理吗?
: 这一级可以竞争的有力人选就太多了,孙立人固然强,但未必就能赢过王耀武(指挥
: 74军时)、方先觉、廖耀湘、胡琏、张灵甫等人,至于战果孙有美援加持,不能全算
: 指挥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