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elldog (妈宝地狗)
2022-03-01 13:59:39图文版: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2457651
在17世纪的欧洲,你问一位将军,打胜仗的要素是啥,他会这样回答你的:打胜仗的三要
素,就是:食物、食物、食物。
因不断的强化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完善、财政的扩大,军队数量大大的增加了;以1600
年的纽波特之战来说,交战双方加起来不到2万人,到了30年战争,吕岑战场上,双方参
战的兵力达到4万1,光是瑞典方,就有1万9800人;到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时,会战中
双方的参战兵力上升到6-8万,有时甚至达到10万。但对国王或指挥官来说,这样的现象
让他们陷入两难,基于战略需要,它们必须扩大军队;但大量的军队让他们的后勤陷入麻
烦,让军队能吃饱变成一件麻烦事,欧洲的农业能力并没有增加,道路的运输方面也没有
比100年前好上多少,但军队的粮食需求却比以前增加了三到四倍。
人数的增加也让指挥陷入困难;奥地利陆军元帅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Raimondo,
Count of Montecúccoli)认为,一支军队有足够的兵力,容易指挥,士兵们的素质能维
持某种水准,5万人是其上限;但理论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当敌军叫来了6万人,你
还会只叫来5万人,让自己兵力处于劣势?可以的话,你肯定是希望能兵力上超过对方的。
士兵的主食-面包
供养一支17世纪的军队到底要花多少粮食呢?假如你有一支6万人的军队,假如士兵每天食
用面包是1公斤,那这支军队每天就需要消耗60000公斤的面包,但这不是真正的消耗量;
在当时的欧洲军队,后面还会跟者马车伕、农夫、工匠;他们作为辅助单位,协助军队运
转,然后阶级更高的人,比如老兵、骑兵、士官、军官或将军,口粮的标准也会更高,所
以你一天消耗的面包量,一般来说还要乘以1.5倍,达到90000公斤。每一公斤的面包,是
用3分面粉加1分水做成的,所以90000公斤的面包,需要67500公斤的谷物才做得出来[注]
。
注:为了方面计算,这里假设出粉率是100%;出粉率指的是小麦磨成面粉的比例,现在的
小麦出粉率约75~85%;如果你要磨得很细很精致的白面粉,出粉率只有50~60%。
军队每天会烤12万份的面包,这样3天才能做出36万份,然后再第四天发给大家。一个火
炉一天能烤2000~2500份面包,这样的烤炉就至少需要60个,共要240名面包师傅来操作;
建造一个烤箱需要500块砖,或同等数量的石头,因此总共需要3万块砖;计算每块砖的重
量为2公斤,每辆马车的载重量是1000公斤,因此需要60辆车来运输烤炉材料。
烤面包还需要柴火;烤12万份面包,需要105立方公尺的木材,木材每立方公尺是570公斤
重,所以需要59850公斤的柴火,这需要60辆马车来运送;一个月扣掉不烤面包的7.5天,
则有22天在烤面包,22*60=1320,一个月需要1320趟车次。
理论上军队的伙食应该包括鲜肉或咸肉、培根、黄油、乳酪、烟草、鱼干和蔬菜,还有啤
酒;但是这些食物很少发放。并不是政府没有意识丰富多样的食物的必要性,但农产短缺
、运输困难以及食物保存不易,改善士兵伙食是困难的。
现在1公斤小麦面包的热量是2200卡路里,但当时士兵手上的面包含有20%到25%的杂质[注
],所以士兵每天的口粮最多只有1700大卡,外加40克的蛋白质,这样的营养不足以维持
士兵的健康。在营养不良与营养不足的双重打击下,士兵们变得越来越虚弱,所以流行病
一来就会病倒一大片人。士兵厌倦了单调的食物,在野地里乱找食物来吃,未洗净或没煮
熟的食物造成痢疾和伤寒的流行,夺去士兵的生命。
注:那时代的磨坊,小型的一天只能磨500公斤的麦子,大型的一天只能磨2000~2500公斤
,民间的磨坊产量无法满足军队的需求,所以士兵常常是拿到谷物,在兵营里自己磨麦子
,往往磨得很随便,筛粉又不够细致,面粉里有很多杂质。
比如1632年8月,华伦斯坦率领5.5万大军(外加5万随军人员)围攻纽伦堡,10万人挤在周
长16公里的营地与四周,每天产生4吨的人粪,外加4.5万匹马的排泄物,很快地就爆发饥
饿与传染病,士兵减少到4.5万人。
马匹的草料
上面只是粮食的部分,我们还没算上草料;在17世纪,一支6万人的军队,组成极有可能
是2步1马;意思就是6万人里面,有4万的步兵与2万的骑兵,而当时的习惯,一个骑兵有
可能配有2匹马,所以需要准备的草料不是2万份,而是4万份。
首先,我们要先知道一件事,在当时的欧洲,一整年中的作战时间只有6个月,春天与冬
天基本上是不作战的;只有夏天与秋天才会打仗,原因后面会说明。马匹的草料以极其复
杂的方式提供,可以分为四种方式:冬天的三个月,基本上只能吃干草,只有没干草吃时
,军队才会发放燕麦。
其二是春季的放牧期,一匹马每天要吃25公斤的新鲜饲料,军需官会在一些草地上进行试
割,计算放牧所需的面积,一般来说,一公顷的草地可以养70匹马,所以需要600公顷的
草地才能养活4万匹马。
春季的放牧是非常重要的;马匹在冬季吃3个月的干草,健康状况是很差的,所以把马匹
牵到牧场,吃春草来恢复健康;过去的人们不知道新鲜的春草具有极重要的营养,它能恢
复动物的活力。但基于千年的经验,他们知道战马放养整个春季后,会变得健康又强壮[
注]。不管是欧洲人、土耳其人、甚至几百年前的蒙古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这也是
为何欧洲人在春天不作战的原因,战马需要休养。
注:从这因素来看,各位应该就能知道明军为何缺乏大量的合格战马,因为环境的限制(田
地与牧地的互斥) ,官牧或民牧都因为草场不足而只能厩养, 利玛窦曾说:“马和其他驮
兽在个头或样子方面都比不上欧洲的,中国人不大 懂得训马和练马。他们平日生活中所
使用的都是阉过的,因此很安静,脾气很好。他们有无数的军用马,但都退化得厉害并缺
乏勇武精神,甚至鞑靼人的骏马一叫就能使它们溃散,因此打起仗来实际上是无用的。”
其三是秋收的前6-8周,将未成熟的作物作为新鲜饲料。其四是秋收到秋天尾段,马匹先
吃干饲料(黑麦、小麦或干草),再吃少量的新鲜饲料。军需官也要对收获的谷物、秸秆和
干草进行估算;马匹每天需要的干饲料是新鲜饲料的一半,至少需要12.5公斤的干饲料;
每天需要2000人在附近的田地或野地里割草。
因为当时后勤的运力限制,仓库事先储存草料,日后再运送到军队手上是困难的,所以马
匹的草料大部分都是军队就地收集。而且从远端运送草料,一点都不划算,运送单位就会
先把运来的草料吃个精光;一辆马车载80份的干草(1份=12.5公斤),一辆车要6匹马来拉,
一天就要吃掉6份的干草,行车七天,80份的干草就少掉42份。
17世纪军队获得后勤的方法
以17世纪来说,军队获得后勤的方法基本上有四种,其一是组织士兵打草谷。其二是由政
府事先建立的仓库取得补给。其三,向随军的商人们购买粮食。其四,与附近的城市签约
,由那边的居民取得补给/金钱,古二爷称之为贡赋[注];贡赋是美化后的说法,其实就
是强迫占领区供养军队;这几种方法常常是混合使用的。
注:虽然古二爷拿得是钱,但附近地区的粮食产量还是要足够,军需官才能买到足够的粮
食,而且军需官也不会跑去太远的地方来收购物资。
打草谷是个技术活,首先参谋人员、军需官要根据军队目前的状况计算出需求,还要了解
附近的都市、乡村分布,规划出打草谷的区域,派出采集队们前往收集;此外,为了怕有
人逃兵,还要有狱卒和刽子手前去监督,他们可以立即处决违反规定的人。此外还要派出
掩护部队,因为敌军有可能派兵攻击采集队,所以需要掩护部队的保护。一般来说,每次
收集的补给只会四到五天份,因为食物收集过多,放久了就会腐烂。派去的人往往任意烧
杀虏掠,破坏地方的经济,打草谷是不得已为之的下下策。
在17世纪,只有法国与西班牙在国境内建立完整的仓库系统;在沿途经过的城镇,则会设
立仓库,里面存放物资供军队使用,不然也会找当地的商人当代理商,当军队到来时以提
供后勤,军队可以不带吃食,在国境内任意移动。西班牙甚至把此制度延伸到神圣罗马帝
国的某部分。
在三十年战争期间,古二爷在德意志地区局部建立了这个制度,尤其是有河流的地方,在
沿岸建立了仓库,但覆蓋区域还是不够广泛;而且这些仓库往往都是敌军优先烧毁的目标
。
这样的制度是由国王出钱,透过民间的承包商完成的。但当时的历史学家往往对承包商并
没有好话,总认为承包商总是要求过高的利润,当然这只是部分的事实,因为国王总是事
后付款,承包商往往要事先贴钱,为了预防国王日后会赖帐(国王们总是如此),承包商会
要求比较高的服务费,以补贴日后的损失。其二是当代封建贵族出于对资本家的嫉妒,且
承包商的出现终止了政府采购,而政府采购正是官员们贪污的来源。
最后一种则是贡赋;以当时的欧洲人口,不靠仓库光靠地方产出就能养活军队吗?我们缺
乏17世纪的统计资料,无法直接回答,但我们可以根据1823年,俄国军委委员Kancrin在
圣彼德堡出版了《作战》一书,来解答这个问题;书中提到,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至少
要到35人,才能在没有仓库的情况下,供养一只军队。下图是18世纪,欧洲各地每平方公
里的人口密度。
每个人一年最低的生存需求是350公斤的谷物(平均1天1公斤),那在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每平方公里有20人,总共有20万的居民,他们一年至少能产生7千万公斤的谷物,一个6
万人的军队,一天只需要67500公斤的谷物,这个地区产生的粮食足够让该军队吃上1037
天。
问题是军队不可能毫无节制地在1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上移动,向地区的居民收取贡赋;因
为军队一日的行军距离是20公里,为了自己的安全,在收取贡赋方面,只会在以一个半径
为10-15公里的圆形区域内活动,面积为300至700平方公里,以平均500平方公里来计算,
这相当于10000平方公里区域的5%。假如粮食的种植普遍分布在10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军队买/收到的谷物只有7千万公斤的5%,以6万人的军队来说,只能维持51天;但如果你
把军队分散成3部份,每支军队虽然也只取得相同5%的谷物,但能维持的天数就能增为3倍
。这也是为何17世纪的军队在非战役期间,军队会被打散,分别驻扎到别的区域,就是为
了能获得足够的粮食。直到元帅们想要进行战役,各路军队才会集结。但集结的大军往往
无法在一个地区待上很久,待上一两个月就要被迫解散,因为当地无法供养他们,任何可
吃的东西都会被士兵们吃光,天都会高上3尺。
比如1632年8月,华伦斯坦率领大军围攻纽伦堡,并切断四周补给路线 ,故意逼迫古二爷
集结大军防守纽伦堡,然后饿死他们,但这套饥饿战术伤敌1000,自损也1000;在这10个
星期的死亡静坐中,瑞典军逃跑了1.1万人,有2.9万人病死在营地中。而帝国军自9月中
离开纽伦堡时,6.5万人只剩下2.4万人。
让军队一次性带上一个月的粮草可不可行呢?这方法在当时是不现实的;光是粮食加烤炉
的运送就需要2876辆大车(60 *22 + 68*22 + 60),如果马一天还要吃2公斤燕麦,一个月
的草料还要多上2400辆大车(2 *40000 *30 / 1000),光是驾驶的马车伕就需要10552人。
一辆马车是6匹马,马车总长度算10公尺,每辆马车距离6公尺,光是这些后勤队伍就能排
上84公里,这是部队一日行军距离的4~5倍。这还没算上运军火大砲的、运其他必要物资
的、帮贵族运行李的,车子的队伍只会更长;敌军只要任一攻击后勤队伍的一个点,军队
根本来不及救。
后记
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这本书上曾说,17世纪的军队只会在地图上不断的移动,避开决战
,想办法在敌国吃白食,直到吃垮对方。克劳赛维兹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17世纪是战略
学的倒退年代,当时的军事家不想办法进行绝对性的会战,只想慢慢地消耗对方国力,他
们这样的说法有失公平。
在那个年头,军队深受后勤所苦,食物的欠缺往往让军队的战略无法实现;指挥官也想发
动多次会战,但食物取得的限制与收集的困难常让他打消念头,堡垒还进一步限制军队的
移动,双方深怕后勤路线被堡垒掐断。古二爷的机动方向常沿者河流移动,因为河流可以
送来物资,还能运送大砲;古二爷的一个名言能作为这篇文章的注脚;我的战略极限,来
自我后勤的极限。
结论
明军在晚期不向军队运送粮食,而是给他们银子,让他们在地方上自行购买,往往网友嘲
笑这是懒政、便宜行事、 还会引起地方上的物价通膨,还会扰民,造成军民紧张。朝廷
不是不知道后果,但往往考虑到后勤压力与困难,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运送银子的马与
人力,只需要运送粮食的1/400[注],古人并没有现代人想像的这样没见识;所以后世某
些网友谈起古代军事,往往不顾后勤的在地图上随意开疆,真的有点傻。
注:假设一支部队有兵1万人,马三步七(明末常见的比例),那麽这支部队每日消耗掉的
600石粮秣当中,米粮是150石、草料则为450石,一个月就要消耗掉粮秣18,000石,需要
马12,000匹来载运。相对的,如果后勤提供的不是粮秣而是银钱,则完全不一样。
同样是部队1万人、马三步七,步兵月饷银一两、骑兵月饷二两计,一个月得支付士兵万
人16,000两白银;而一匹马可以驼载白银五六百两,16,000两白银只需要32匹驮马、百余
人护送足矣。
参考资料
Army Provisioning, Logistics and Strateg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7th
Century
西洋世界军事史
The Army of Flanders and the Spanish Road 1567-1659 The Logistics of Spanish
Victory and Defeat in the Low Countries' Wars
1560-1660年间的“军事革命”一个神话?
https://www.pttweb.cc/bbs/Warfare/M.1280743776.A.6E9www.pttweb.cc/bbs/Warfare/M.1280743776.A.6E9
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17/10/blog-post_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