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战场前半对同盟军的心理层面的影响及阶段性结论
1941年底的追击失败和1942年初的撤退对英军来说更严重的还是士气方面的影响:奥钦列
克在对伦敦的报告中除了提到进攻的黎波里的计划胎死腹中外,特别提到“士兵…对他们
的装备开始失去信心…”;而奥钦列克没有提到的则似乎更为严重:双方士兵认为轴心军
的指挥官较为优秀。
战后解密的第八军团审查报告明白显示同盟军士官兵的看法:他们自认自己和德军士官兵
一样优秀(同时显然自认优于意大利士官兵),但是提到战争的指挥方面显然有诸多无法
明白表示的意见:“…我只能说,如果隆美尔将军是英国人的话,我们早已将德国佬赶出
利比亚了…”一名士官于1942年2月在被审查的信件中表示;一名军官在被审查的信件中
提到“没什么新鲜事…除了常常听到同僚说:‘真希望隆美尔是我们这边的…’…”;监
督士气的委员会则在报告中提到“(1942年)3月(寄回家乡)的信…有45%需要被‘审查
掉’…”。
中东总司令部花许多精神破除轴心军的“心理战”:1942年2月时成立了评估提升军队士
气的士气委员会,并于上半年在报纸里面提到“轴心军的宣传机器试图用这位将领来将自
卑心理植入我们心中…必须要反击…”、“毫无疑问隆美尔将军是位难缠的对手…但是不
要忘了他也没能攻下多布鲁克…”;了解部队当前气氛危险性的奥钦列克,也在同一时间
(因为并非正式的命令因此确切的时间点则不是很清楚)用意良善但对改善事态恐怕帮助
有限的写了一封通令全体北非同盟军军官的信:“…当我们的士兵们将我们的朋友隆美尔
看成有魔法或是妖魔之流时,这是相当危险的…我们对他已经提的太多了。虽然毫无疑问
充满精力且大胆,但他绝对不是超人;就算他是,我们的部队视其有超能力也是极其不利
的…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总是用‘隆美尔’来谈论我们在利比亚的敌人;因此,我们应用‘
德国人’、‘轴心军’或‘敌军’来称呼他们…我希望军官们能够强调隆美尔不过是个一
般的德国将领…附注:我并不是嫉妒隆美尔。”。
根据士气委员会的报告,1942年5月时部队的士气回复不少,不止是因为中东总司令部的
努力,新式美国战车、新式战防砲以及紧锣密鼓准备中的攻击作战也被视为要素之一;然
而,轴心军却先一步攻击并击败第八军团、攻下多布鲁克、追击深入埃及并闪击攻下梅尔
沙马特鲁;根据士气委员会在6月底的报告,在这过程中部队的士气可说到达最低点:“
原本高昂的士气因筋疲力尽加上战争的残酷以及失去的战友而下滑;原本期望能够轻易击
败敌人的愿望因顽强的抵抗而破灭…”;7月时的报告则提到“撤回埃及的结果让第八军
团全军弥漫着极度的失望情绪,伴随着疲劳和疲倦…”,第三十军7月1日的情资报告也特
别提到撤退回后方的部队表现出的“不慎重的失败主义态度”;一名军官在7月2日的报告
中提到“接连不断的灾难导致严重却很难抑止的事态。这种(士气)破灭的态度:‘接下
来又要撤退到哪里?’很难避免但也非常非常难以逆转…如果接下来没能退敌那么心理层
面至少要负一半责任…”。
虽然7月中时在奥钦列克亲自指挥下成功在艾拉敏阻止住轴心军,但是伤害已经造成:士
气委员会在7月8到14日的总结报告中提到:“直白的指责毫无疑问的指向指挥高层;很遗
憾的关于敌方将领优于我方的看法极其普遍…弟兄们在信中粗鲁的直指‘悲惨的无能’、
‘可悲’、‘令人发指的无知’和‘令人震惊的过份乐观’;军官则是较自律但是同等强
烈的在信中提到‘隆美尔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以及‘如果隆美尔在我们这边的话,我不认
为世界上有任何军队可以阻止我们’…”
自治领军队的军官似乎有类似看法,8月时南非第一师的备忘录在提到部队士气时特别提
到:“(部队)认为敌军指挥官和参谋在现在以及未来都会优于我们。弟兄们对于己方的
高阶指挥官或是整场战争的指导没有信心…”;士兵或是军官的日记表现出同样的倾向:
“一切的装备都很充足…但是看起来很不幸的我们缺乏好的指挥官…”一个士兵于7月25
日在日记中记载道。
这样的质疑渐渐蔓延到高阶指挥官:第二装甲旅的旅长于7月时也记载:“弟兄们将会一
如往常的奋战…但是少了良好的指挥,这些都没有用;很遗憾的,过去这段时间第八军团
缺少好的指挥。”
弗雷堡在10月时和其政府的信件中也提到当新西兰师于6月25日接到赶往前线的命令时他
的困惑:“我们收到三个命令…(1)前往最前线(2)前往梅尔沙马特鲁以西防守(3)
占领梅尔沙马特鲁的防御工事…(上级的)犹豫不决令我困惑…”;第十三(步兵)军的
军长高特在7月的报告中提到:“敌军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一个人。经由他的命令,指挥
官的意图得以清楚的被理解并执行…我军并无这样的情况…要击败敌军,我方需要有同等
级的指挥官:快速下决策和对机动化战争的充分理解至关重要…”。根据士气委员会在7
月第3周的报告,虽然奥钦列克因为成功阻止敌军而让部份下属重拾信心,但是整体士气
情况仍然严峻,除了逼迫他在7月21日发布针对敌前投降士兵将重新引入死刑的命令外,
还在7月25日发布关于军队纪律的备忘录:“…军官不应对一个牵涉广泛的作战作批评的
论断…这种态度不应被容忍,而应该被军法审判…”
奥钦列克无疑受到极大的压力:新闻媒体从1942年初便开始对英军的指挥提出许多质疑,
迫使陆军大臣于3-4月之间找来各大媒体开会,要求他们减少对将领的批评以免影响部队
士气;媒体显然在这段期间收敛许多且采取对己方将领较友善的态度,泰晤士报的战地记
者于1942年5月28日报导道:“利比亚前线的寂静终于被打破…李特奇指挥的第八军团多
国部队装备训练充足且士气高昂…”、部队接受了加强训练且“学习了整合各式武器和大
规模使用装甲部队的训练”。
然而,乐观的报导和现实战况的落差让报纸渐渐出现担忧的声音:泰晤士报的战地记者于
6月18日刊登第一手的现况,声称目前双方战车部队的战斗“仍在进行”,但也提到隆美
尔在摧毁加查拉的防线后已经将眼光放到多布鲁克上;该报导结尾承认对于隆美尔“在(
加查拉)防线后方拥有和记者一样的行动自由…及些许的优势…”感到失望之际也不忘鼓
舞一般读者的士气,认为隆美尔“无改变现况的实力…”;每日邮报在6月19日的报导同
样提到“多布鲁克再次被围…隆美尔计划发动攻击”但也强调守军“安静的在战防砲后方
等待着…其余的则是冲锋枪在手,等待出击…”。路透社在多布鲁克遭攻击的当日也报导
多布鲁克要塞阻挡了隆美尔的进路,并提到“隆美尔和其部队往东绕过要塞向埃及追击…
”;许多自治领的报纸也广泛引用这些报导,整体呈现出些许焦虑但是不担心的气氛。
因此,多布鲁克在仅仅1天便沦陷对于几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邱吉尔
于6月21日访问华盛顿时从他的盟友罗斯福手中接到此噩耗,他声称“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并立即要求部属向伦敦确认无误后,接到国会将对此举行不信任投票要求尽速回国应对
的消息;而在6月23日时,第八军团的情势一时恶劣到奥钦列克被迫向伦敦上级提出辞呈
,承认其对一切失败的责任,以及“失去对部队的影响力…缺乏胜利、运气以及其他要素
以至于影响部队士气…”;弗雷堡和布林克都在私下向其政府提出也许应该让自治领军队
退出北非的意见。当邱吉尔于6月25日到7月2日面对不信任投票时,提案者提出的“需要
一个…几乎拥有一切权限的最高指挥官…”不只是针对战争的指导,也同时指出了当下情
况时部队急需一个类似的角色。
要求媒体自律的动作在此时也起了反动作用:报导提出一份普查,指出只有35%的民众对
于整场战争的指导有信心;没有精确事件过程的记者们蜂拥而起,要求当局对要塞陷落的
“意外”提出解释。虽然最后奥钦列克成功阻止住轴心军,媒体似乎没有因此收敛:7月
31日时陆军委员会内部在讨论重新引入死刑的必要性时,也提到沙漠战场上每况愈下的士
气其原因是“媒体批评指挥官所有的行动…不可避免的影响纪律和士气…”。在这样的氛
围下,奥钦列克于8月初去职似乎也并不意外了;新任英军指挥官的当务之急,便是重新
建立起部队对于其装备、军官和上级的信心,而他将会统合盟军的战略、装备、物资以及
情报优势来达到这个目的。
多布鲁克的攻略无疑是轴心军在北非的最高峰:同盟军丧失了大量的装备和部队而退回其
根据地埃及,而己方难得的在前线地带掳获了大量的装备和各式物资;上级许可了追击的
请求,并且允诺会给予足够的支援;全军士气高昂并迫不及待的追击敌军,在梅尔沙马特
鲁的战斗似乎暗示著千载难逢的一次将英军赶出北非的机会已经近在眼前。
然而,轴心军整体战略的劣势已经开始展现:5月初时大量的空军再次为因应对苏联的第
二次攻击而调离地中海,轴心军的空中均势在6月底一去而不复返;6月初时,同盟军破解
德军“谜”码机的组织“终极”除了成功破解“凤凰”外,在解密效率上有了“重大突破
”:原本需要一周以上的解密流程缩短到部分可以在24小时内解密完成,除了同盟军开始
可以事先对轴心军的作战计画做出适当布置之外,这些突破让同盟军得以针对轴心军的后
勤补给线做重点打击;因为解密的通讯包含了给隆美尔的“好来源”情报,同盟军得以修
补漏洞让轴心军又失去了一个可靠的情报来源。
接连的不利不止发生在情报方面:高层的保证最后证明是镜花水月的空谈,而东线凌驾一
切的优先度、盟军在地中海地区日渐明显的空中和物资优势、过长的补给线和重要情报的
泄漏都确定了北非战场的结局。而1942年冬天东线再度陷入胶着而让德义高层再度试图在
北非寻找一个胜利的契机时,情势早已不可逆转而反而让事态恶化:非洲装甲军团不再拥
有自由指挥的优遇,一切的行动都将被远在首都的高层所制肘。隆美尔在9月底告假回国
时对德义高层的提议很实际但也不可能实现:轴心军是否应该将撤离北非视为长远的战略
目标?德义高层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战略,而之后得到希特勒青睐的德国空军则对防守北非
的策略推波助澜,刻意淡化失去空优和安全补给航线的严重后果。
突尼斯战役的结局是可以想见的:德方称之为“突尼斯格勒”,明白指出丧失大量人员装
备对其南方战线和士气的影响;德义双方高层早已不再有任何合作的可能性,两方各有各
的盘算:希特勒打算将意大利整个化成南欧的战略防守桥头堡,而义国高层尤其在墨索里
尼失势遭软禁后早已密集接洽同盟军高层,试图让整个意大利或是至少让罗马以南迅速被
联军占领而让国家的一大部分免于战火摧残。在此目的上义国军政高层再次证明了他们缺
乏缜密执行一个复杂军事行动的能力,最后王室和高阶军官仅以身免,而意大利将化为一
连串防守战的战场,直到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投降后才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