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换装追星赶月
南北战争中的双方军械科技虽然并未超出同时代的欧洲,却绝对是十九世纪中叶罕有的大
规模军备扩充与汰换,大概只有几年后拿破仑三世兵败时的法国才略可比拟。
1861年夏季在牛奔河交火的双方,仍有高比例的民兵仅能手持落伍的滑膛枪,这种状况迟
至1862年都还存在。内战初期联邦购入滑膛枪的价格,最低可压在每挺五美元,大多也要
七、八美元之谱,相较之下标准装备如春田来福枪,即是削价竞争的科尔特版也要每挺约
十七美元之多。到了战争末期,北军数十万步卒早已悉数配备头等步枪,由此亦可一窥联
邦挹注的财力物力之沛然。
北军马队有同样的境遇,战争初期被迫自市场上溢价购回军方刚汰除的诺尔斯霍尔后膛枪
,经和解后每挺十二点五美元,即使如此仍有半数骑兵无卡宾枪可用;到了战争末期,东
、西战场各有一个骑兵军是完全换装史宾塞七响枪,每挺四十美元,且每人皆有左轮手枪
可用──被视为标竿的科尔特新陆军式,在1864年和雷明顿打价格战之后,每挺降至十四
美元。
邦联阵营虽不如北方后勤能量充盈,但是李将军投降时,东部战场的南军精锐也已经普遍
装备较佳的兵器。谢里登在1864年的雪伦多亚河谷战役遭遇的南军骑兵骁锐,几乎全套装
具枪械都是战利品,可以想见南军是如何以战养战;格兰特占领维克斯堡时掳获的数万挺
英国恩菲尔德步枪,也证明南军船舰仍频繁突破海面封锁。
美军装备更替的缓急
联邦军备局的心态保守,又对各式支出锱铢必较,是以内战后期仍坚拒舍弃前膛步枪,直
至邦联瓦解时才正式推行步枪后膛化,并且仍是以低价改造前膛枪而成。由于美军强调在
中西部边陲绥靖的任务,结果并未继续积极研发与广泛配备子弹消耗速度惊人且枪机可靠
程度略逊的连发枪。
然而南北战争中的两支美军,其装备并不至于落后于欧洲,尤其在骑兵装备方面,欧洲诸
多邦国于1860年代思维尚较保守,多个国家仍有使用前膛手枪,并且相较于美军骑兵一度
大量配发连发枪,欧洲军备更新较积极的普鲁士都还只是用单发后膛的德莱赛针发枪。
步兵领域上,普鲁士在1862年开始积极推动全面性的装备后膛步枪,不过其余各国多在
1866年前后方才进行,和美军相仿;未及进行的奥地利在该年普奥战争中败北也影响了其
余各国的步伐。巴伐利亚在普奥战争失利后,所采用的步枪后膛改造设计,即为南北战争
中曾试图向联邦推销的林德纳卡宾枪。
另一方面,东亚的换装明显就落后不少,不论是正在扫平乱事的清军,或是同样正在进行
激烈斗争的日本,直到1860年代末都还是以前膛枪为主,且仍在使用相当数量的滑膛枪,
这自然与后勤供给能量有关。
枪械更替的战术性影响
自18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印度大起义与北义统一之战,再到18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
与德意志统一战争,滑膛枪逐渐被来福枪替换,前膛枪又让位给后膛枪。
单以南北战争而言,米尼子弹与后膛枪的普及,于战术上有何影响?美军民团对打靶训练
的轻忽,以及米尼子弹的远距离瞄准困难,致使双方步兵在战争前期仍以近距离线列齐射
为主要战术,和昔日相去不远,米尼子弹因而效益不显。
内战到中后期,散兵的运用渐趋积极,双方都开始习惯部署强力的散兵线,并且下令组织
专门的精准射手来遂行狙击或前哨任务。修筑防御工事成为惯例,也使米尼子弹的优势射
程得到发挥,南北战争中的阵地防御如此顽强,来福枪导致的火力强化是其中一个原因;
火炮威力的受限则是另一个要素。
无论如何,前膛枪在改用米尼子弹之后,性能的进步是比较有限的,战术上并没能造就决
定性的改变,只是加速了美军战术赶上欧洲主流──南北战争前夕,美军还处于摸索过程
,并试图引进法军步兵教范当作参考。
相较于米尼子弹,后膛枪的革命性就明显得多。一如普鲁士在欧洲掀起的浪潮,北军在内
战期间让骑兵与精准射手装备后膛枪,使此等精锐利用装备优势而能以寡击众,几次重大
战役如盖茨堡与奇卡莫加,北军都仰仗使用后膛枪的马队与射手进行牵制、掩护、迟滞,
对战局产生重大影响;联邦骑兵在战争末期更是凭借连发枪的优势火力,对南军骑兵穷追
猛打,乃至于攻城掠地。
后膛枪最大的优势无疑在于装填弹药的速度与便利性,能创造出高于以往的爆发性火力。
北军骑兵和射手使用夏尔普斯后膛枪进行迅速而准确的火力投射,或是用史宾塞七响枪、
亨利连发枪进行火力压制,都突破了过往的战术认知。内战结束后的大平原战争中,美军
也曾以刚换装的后膛步枪对习于前膛枪性能的印地安人予以打击,后者企图在齐射后的空
档冲锋却遭遇意料之外的快速火力。
不过美军对于子弹消耗过快的顾虑,使美军高层直至美西战争前都抱持反对连发枪的态度
,卡斯特在小巨角的兵败身亡、美军在古巴圣胡安山的惨烈牺牲,都是此一思维下的结果
,也直到圣胡安山的苦战之后,美军终于决定师法毛瑟,开发出春田1903年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