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oober ()》之铭言:
: 苏芬之间 一路能打成这样
: 主要是国内有先肃清
: 外加瑞典的帮忙也是不可少的
: 如果在前面的红白内战中
: 芬兰白卫军在胜利后没有逐户把人抓出来清除
: 而是放任国内30-40%的人口 长期支持一个高举通敌旗帜的政党
: 那结果必然会导致国家运作出现问题 陷入严重分裂的状况
: 苏芬战争绝对打不下去
: 第二是瑞典在当时提供了很多弹药与武器 粮食
: 我印象中芬兰有跑去瑞典 "募兵" (撕下徽章的瑞典军官与士兵?)_
: 另外战争的消耗如此惨重 芬兰若无外力帮忙
: 即使战场能打得下去 经济也是撑不下去的
这篇分析太偏颇了。
首先,芬兰红白内战的红派主张开设国会,多党民主制,外交上采取亲苏,
白派倾向保守君主制,外交上较为亲德。
而在整个内战中,俄国局势动荡,无暇西顾,瑞典大致中立,仅派了一千多人去助拳,
影响力都不及派了一整个师登陆芬兰,直捣赫尔辛基的德意志帝国。
但助拳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白军打赢内战后加入德国势力圈,
1918年10月在压力下,国会不得不拥戴威廉二世的妹夫卡尔成为芬兰国王。
不过一个月后革命爆发,芬兰居然就这么躲过了君主化,
但此时国家已是残破不堪,该继续清洗红军余孽吗? 又该如白军所愿恢复君主制吗?
芬兰的政治家选择了另一条路: 大妥协。
他们组成多党制的民主议会,削弱白军干政的可能性,逐步平复内战造成的社会撕裂,
为将来的民主芬兰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20年后,芬兰面临苏联威胁,再次寻求德国帮助,结果虽然失败,却也保住了主权。
但这个故事并不是"芬兰以一挡百,苏联不敢再犯"那么简单。
苏芬战争让苏联了解芬兰的顽强,继续战争的失败却也给芬兰地缘政治的当头棒喝。
战后四十年间,芬兰一直施行亲苏政策,被西方国家称之为"芬兰化"(Finlandization)
不加入NATO,持续赔款,维持芬苏间的良好关系,同时压制国内媒体的反苏声音,
查禁一系列书籍,电影。一直到戈巴契夫上台后风向才转趋开明。
芬兰面对巨无霸强邻,不仅是付出血与泪,更是团结一心,忍辱负重了数十年,
这是一个民族的伟大智慧,不是只有清洗异己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