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 reinherd: 我的疑问是, 苏联不能从黑龙江北岸把物资交给中共吗? 03/21 11:43
: → reinherd: 因为我一直以为肃清南满也无法有效切断苏联援助,原因就 03/21 11:43
: → reinherd: 是东北三面被苏联包围,国军没有足够兵力切断所有口岸 03/21 11:44
物资分两种﹐直接战争物资(例如枪、炮)与民生可支援战争物资(例如粮食、棉衣)。
后者苏联是有援助的﹐前者则是很少。
原因在于﹐当时的苏联也怕美国。
这跟越战韩战不同﹐越战韩战﹐美国已经公开跳进去了﹐所以苏联也公开跳进去。
而在二战刚结束的当时﹐苏联也很怕美国会想跟他打第三次世界大战。
因此双方在从欧洲到亚洲的很多地区﹐都是彼此克制的(或者说有对等的默契)。
也即﹐如果一个地方﹐英美没有直接给军援﹐苏联也不给。
如果苏联给军援﹐那么英美也会给。你不直接介入我也不介入﹐你介入那我也介入。
所以老蒋是一直很想証明给美国看﹐苏联有在军援中共﹐这样就能说服美国军援国军﹐
但是在中间有一段时间﹐老蒋也好﹐美国也好﹐各种手段都没有証据。
没有証据的原因之一﹐就是苏联确实没有 公开 支援中共﹐最多就是悄悄的支援。
后来到了1948年﹐东北形势已经明朗了﹐苏联才跟中共签了三期贸易协定﹐
卖给中共一堆机床设备、炸药等介于民用跟军用之间的物资﹐此时依然没有直接军售。
而美国也是这样﹐不是美国人就都笨蛋﹐而是在苏联没有明确军援中共的情况下﹐
美国是找不到理由﹐公开军援国军的﹐因为美国同样怕自己介入中国内战之后﹐
引来苏联公开介入。
当时美苏都一样﹐都对对方有点不知虚实﹐美国怕苏联﹐苏联也怕美国﹐
不然苏联美国又何必在欧洲那些国家中﹐还搞了几年联合政府﹐
然后才苏联把波兰等国中的非共党﹐美国把法国等国中的共党﹐逐步清除出去﹐
苏联也不敢直接刺刀扶植各国共党在1945年就吃光光一切啊。
1950年﹐共军39军(也就是原本的东北主力2纵)入朝参战之前(1950年6月)﹐
统计的武器装备是﹕
三八式 7326支﹐中正式(包括九九式改) 1512支﹐春田步枪 2408支﹐
美制冲锋枪 3058支﹐捷克式轻机枪 790支﹐美制M1918轻机枪 168支﹐
英制布伦轻机枪 117支﹐美制M1917重机枪 155支﹐日九二式重机枪 7支﹐
60迫炮 260门﹐81迫炮 82门...
显见的是﹐苏械是 零。
在步枪中﹐日械是 65%﹐美械是 20%。
冲锋枪全是美械。
轻机枪没有日械(大正式、九六式在国军共军中都评价不高)
重机枪中﹐日械是 4%﹐美械是 96%。
60迫击炮不用说﹐日本不生产﹐日本生产的是50mm迫击炮。
81迫则看不出是日制还是美制。
这个统计结果与我们的结论是相同的﹕
一、苏联占领东北后﹐移交给中共的武器﹐以轻武器为主﹐重武器几乎没有﹐
所以在早期的对抗中﹐国军的武器优势比共军好非常多。
二、在后来的三年时间中(1946-1949)﹐苏联也没有向东北共军移交多少武器。
关于上述的第二点还有一个可补充的是﹐苏联拿到的日军武器其实也不多。
因为﹐当时的关东军已经是个空架子。
关东军的精锐在1943-1945年大量抽调到太平洋战场﹐
剩下以日本移民开拓团为主扩充起来的三流部队。
由于武器不足﹐还发生了大规模命令满洲国军队收缴武器转给日军的事。
所以不但关东军武器不足﹐库存实际也并不多。
而按照二战时日本的编制﹐即使在齐装满员的情况下﹐
70万关东军也就步枪30-40万支左右﹐
(作为对比﹐国军在关内及越南受降日军 120万﹐收缴的步枪约 68万。)
何况是1945年的三流关东军。能被苏军收缴多少﹖又转移给共军多少﹖
而转移给共军的部分中﹐1945年到1946年初(四平之战前)直接在东北给的占多数﹐
所以四平之战后﹐又重新从苏联运回来给共军的能有多少﹖
而且﹐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东北的兵工厂在1940年之后﹐
主要是生产日本的九九式步枪(7.7mm)﹐并优先列装了关东军。
后来随着关东军的南下太平洋战场﹐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使用很多九九式。
(在美国电影父辈的旗帜、硫磺岛家书、风语战士等中﹐日军都使用九九式步枪)
而三八式步枪则主要是在中国的关内战场。
同样是由于九九式在中国的评价并不高﹐抗战胜利后国军甚至将收缴到的九九式﹐
改造成7.92mm使用中正式枪弹。
在东北的国军、共军﹐九九式步枪都不多见﹐显见﹐东北最后的九九式步枪﹐
大多数早就被雁过拔毛的苏联搬回去回炉了。当时苏联在东北的抢劫式掠夺是有名的。
实在是没必要夸大苏援的帮助。
(事实上我认为这是迁台后国军找的一个败战理由而已﹐“不是我们打不好﹐
是共军有钢弹”的古早版﹐所以我说过﹐这叫谜样的关东军﹐当讨论到八月风暴时﹐
就关东军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关东军了﹐飞机是坏的、战车没几辆、连枪械都不足﹐
当讨论到共军接收了多少关东军武器时﹐又变成几百几千的飞机战车火炮﹐
几十万的武器装备﹐祗要安一个“苏联解密档案”的名头﹐也不管合理不合理。)
所以在前篇中﹐我讲苏联的支援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后勤的贸易(粮食、棉衣)﹐
二是伤员的救治。
一虽然要记账欠债﹐但使得共军能够征集更多的人力用于军事或半军事用途﹐
二使得共军的持续作战能力以及士气不比国军差。
但如前述﹐在1946-1948年﹐苏联并不能直接的、公开的支援中共﹐
因此﹐苏联的支援﹐很大一部分是通过 大连 这个特殊的地区来进行的。
就跟前几年中俄在支援北韩一样﹐是会尽量避开直接输送﹐
而通过一个第三方来做中转﹐避免被抓住手脚。
所以一些物资﹐医药、设备、冬装...﹐是通过先运到大连﹐或直接在大连生产﹐
(毕竟大连有日本留下的不少工厂)﹐然后﹐再从大连运到那里去﹐苏联就可以推说﹐
这是他们中国人自己的事﹐是中国商人在运东西﹐我们不知道呀。
大连之外﹐就是朝鲜﹐从大连起运的物资﹐在安东被国军占领之后﹐也是转道朝鲜的。
然后才从朝鲜进入中国﹐再散到东北各地。
所以﹐切断东北共军的重点﹐不在于北方漫长的中苏边境﹐
而在于两点﹕
首要﹐是切断大连的对外﹐孤立大连。
(大连的影响还不止东北﹐辽沈战役结束后﹐大连运到山东给华东粟裕20万炮弹﹐
以及几百门迫击炮﹐关于这个﹐下文还会继续讲到)
其次﹐是切断中朝边境。
能孤立大连﹐在 1948年中之前﹐能切掉东北共军大多数的重要外援。
大连的地位这么重要﹐跟他靠近中国有关﹐不﹐应该说他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连还有日本人留下的一些军工厂。
所以这就是大连能够支援华东共军几十万炮弹的原因。
说到这里就要说到原本在东北的兵工厂了。
东北的兵工厂在东北军时代就已经是全国第一﹐在九一八之后﹐
东北的军工厂就承担了关东军的武器生产﹐大量生产军火。
在东北这些军工厂中﹐最大的当然是沈阳﹐然后就是大连与通化。
通化有日本人的航校、飞机维修﹐以及同时是伪满自己的军工基地。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后﹐9月5日﹐共军就抢先进入了沈阳﹐
然后10月14日﹐共军在沈阳成立了军工部﹐接收了在沈阳的兵工厂。
(据回忆资料称﹐接收后立即修复三辆战车﹐生产了10吨无烟药﹐装配了一批枪械)
而国军到了12月才出了山海关﹐然后到了苏联撤军后﹐3月13日才进占沈阳。
(插个话﹐苏联迟迟不撤﹐然后又放手让中共占领东北﹐才是对中共最大的“援助”﹐
当然﹐国军自己姗姗来迟﹐直到日本投降四个月后才到了山海关﹐也是巨大败笔。)
在国军进入沈阳之前﹐共军军工部就从沈阳紧急撤离﹐共军带走多少东西﹖等下再说。
那共军的军工部撤到哪里﹖就是向东去了通化。在通化地区﹐这些军工厂复工﹐
按生产分﹐有枪械厂、枪弹厂、机械厂、手榴弹厂、修理厂、炼钢厂。
在四平大战期间﹐东北共军的政委彭真就专门开了军工会议﹐部署这些军工厂要
“生产军火﹐以供四平保卫战之用”。
后来在国军逼近通化时﹐除了手榴弹厂之外﹐其他厂进一步后撤﹐单单在一个礼拜之内﹐
就运输了400节火车车厢(其中300节为装备﹐100节为物资)。
根据能查到的部分公开资料﹐在1946年中到1947年中﹐这个基地﹐
单单81迫炮的炮弹就生产了12万﹐此外还有88万手榴弹。
由于国军的进攻﹐这个基地在后撤的过程中拆成了两个部分﹐
后来分别叫军工部第一、第二处﹐第二处后来在1947年底(也就是国军已经大势已去)﹐
迁到东北的佳木斯﹐跟那里原本的手榴弹厂、枪弹厂合并。
而第一处一直留到1949年中迁到哈尔滨﹐在迁到哈尔滨之前﹐以第一处的名义﹐
累计生产81迫炮的炮弹 98万多。
要知道﹐共军在辽沈大会战﹐总共缴获的各种炮弹全部累加﹐也就20多万﹐
徐蚌会战是12万炮弹。
这就难怪东北战事结束后﹐共军能够从大连给山东的华东共军运送20万炮弹
以及几百门炮去打徐蚌会战了。
至于这个军工部生产的其他类型的武器﹐枪械(我相信共军要生产三八式的话﹐
可能模具都是现成的)、枪弹之类的﹐那就不清楚了﹐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数据。
当然﹐共军在东北﹐在哈尔滨等地还有其他日本人留下的工厂﹐
不过由于北满一带苏联拆很大﹐连铁路都拆光搬走﹐加上原本的生产力就不如沈阳﹐
所以是没有这个南方的军工基地大的。
例如在佳木斯与牡丹江之间﹐靠近苏联的鸡西﹐有军工部第三处﹐
是四平大战之后﹐共军将从四平、长春搬迁的设备﹐以及哈尔滨的部分设备﹐
共150节火车车厢﹐运到当地建厂的﹐然后到1949年为止﹐大约是年产手榴弹100万﹐
而炮弹则是直到1947年年中才在试复装﹐换言之﹐这个第三处在关键时间内﹐
是没有生产炮弹的能力的﹐连弹壳复装药都做不到。
而且这个处的报告是说他们缺煤、缺木料﹐
也可见﹐在北线﹐靠近苏联边境并无实质好处﹐苏联并不会运来煤、铁等物。
跟南线的那个第一处、第二处比起来﹐要差一级﹐其他地方的处就更不用说了。
为什么这个从沈阳撤出来的军工部﹐不撤往哈尔滨﹐而是撤往南线之东的通化地区﹐
并因此在后来国军的进逼中﹐宁可冒险一再转移而不去北方呢﹖
一个原因就是前文所说到的﹐离大连近啊(当然﹐离朝鲜也近)。
铁、煤、设备﹐都容易运到﹐就算是机器坏了﹐要维修都容易。
就算苏联出于各种原因突然抓紧了﹐共军也有足够的办法通过民间﹐
从大连自己收集到自己想要的物资﹐换言之﹐无需太过看人脸色﹐
祗要大连有的﹐通化就能够有﹐毕竟大连是东北第二大城市﹐人口众多。
(在大连﹐共军也有个军工部第九处﹐具体生产能力不知)
当然﹐奉系张家父子、日本人留下的还是很多的﹐虽然苏联搬了一些﹐共军搬了一些﹐
国军进入沈阳之后﹐沈阳的兵工厂还是继续生产很多武器给国军﹐
不愧曾为亚洲大陆最大兵工厂之名。
而也就是因为共军比国军早了几个月去成功接收到这些工厂设备﹐
以及成功截留了一批日籍的技术人员﹐然后成功埋头练级﹐
使得在1945年之前﹐那支装备差的土八路﹐转身一变到1950年已经有自己的军工体系﹐
再在建政后苏联提供的工程师以及图纸的情况下﹐能够自己出技术工人﹐
短短时日升了好多级。
不然就不能明白 抢东北 对共军的巨大作用﹐不能明白共军的军工体系、军医体系﹐
是怎么瞬间就从原本远远落后看不见国军的车尾灯﹐追到1948-1949年并驾齐驱的。
然后这也助証了之前我为什么一直强调先灭南线共军很有必要﹐
大连、安东、通化(包括临江)﹐对于共军来说比长春更重要﹐
当然﹐这个是事后诸葛的助証﹐毕竟当时没开图﹐很多事情当时的人并不知道。
最后我要一并答复﹐再说一下﹐推文中还是有两个我一直不同意的观点﹕
一是过于夸大了苏联通过中苏边境的直接援助﹐在上文已有不少反例反証不多说。
二是过于小看了共军(不仅限于东北)自身在抗战临近结束到抗战结束半年后﹐
这段时间内的极大转变。
如果国军能够清醒认识到第二点﹐将共军视为日军(事实上1946的共军已经
跟1945的日军接近了)﹐还会祗派5个军就去打雪峰山会战规模就觉得能全灭10万共军﹖
还会74军孤军深入去学常德衡阳而无自身大破的觉悟﹖
还会一堆杂牌二三流部队﹐轻易就去被共军几万几万围歼﹖
同样﹐如果把共军视为日军﹐还会无视于共军可能的后方基地吗﹖
所以事实上﹐国军就是不知道共军的各个地方的基地具体在什么地方﹐
或者说﹐根本就没想过共军会有基地﹐一直视共军为流寇。
作战计划的目标﹐就是 延安、哈尔滨 之类的根据知名度高低随便指一个﹐
觉得打下延安﹐打下哈尔滨就能解决问题了。
(华东陈毅粟裕、晋冀鲁豫刘邓、华北三个兵团这时候就被忽略了)
然后真的打下延安﹐就解决了吗﹖或者打下哈尔滨﹐就能解决了吗﹖
不能解决就再指一个目标﹕不是哈尔滨啊﹖那就齐齐哈尔﹖也不是﹖那就苏联啦。
(华东陈毅粟裕、晋冀鲁豫刘邓、华北三个兵团这时候就又被忽略了)
反正不是我的问题。
(最后这段我也是吐槽一下而已﹐毕竟就算换成我﹐也没办法祗靠军事就解决共军﹐
诺大一个国家﹐除了东北﹐精华地区又都经历战乱糜烂﹐没有强力美援一切免谈。
但我是真的觉得在1946-1947年﹐在很多地方﹐都过于小视了共军﹐
等到1948年﹐才视为平起平坐的对手﹐对于国府来说已经一切都太晚了。
不然就算依然不会胜﹐但就跟前篇推论先南后北一样﹐争取不要太早崩﹐
拖到1950年美国从欧洲空出手来﹐还能保持均势的话﹐那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