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苏联崛起与白军悲歌:俄国内战[4]

楼主: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17-11-20 22:59:04
立宪派大反攻
共产党夺权后容不下其他党派,使原本仍持观望甚至合作态度的许多左派政党开始转为反
抗列宁政权,再加上捷克军团的西伯利亚无双,从远东、乌拉山脉直到窝瓦河畔都陷入动
荡。
1918年五、六月间,许多幸存的立宪会议成员在萨马拉成立“立宪议员委员会”,也在叶
卡捷琳堡和鄂木斯克等地区建立区域议会。这些组织可追溯至该年一月短命的“西伯利亚
临时自治政府”,全都由遭共党取缔的社会革命党人所发起,意图重振临时政府的精神,
维护立宪议会法统。
虽然立宪派发起的“民主反革命”运动声势浩大,却是外强中干。社会革命党内部的左右
派已经实质分裂,并且因为土地改革方面较共产党的激进路线更为温和,在原本占民意优
势的乡村地区有逐渐被击败的状况。
鄂木斯克的立宪派地区政府不久之后就被军事政变所推翻,受社会革命党与军方的右派人
士把持,改组为“西伯利亚临时政府”。在远东,立宪派政府也被军方与哥萨克势力所推
翻,成立另一个西伯利亚临时政府。立宪议员委员会与两个西伯利亚临时政府之间互不统
属,派系问题非常严重。
尽管如此,立宪派仍在1918年夏季与捷克军团联合作战,对共产党形成严峻的威胁。忠于
委员会的立宪人民军,以及表面上接受共产党收编的社会革命党左派份子,从内外两方向
共党政权猛扑。
立宪人民军在七月攻占乌法和辛比尔斯克,更于八月夺下喀山。沙皇的黄金有一半保存在
喀山,此地的易手不断让立宪派取得更充裕的资金,也使窝瓦河流域的战略情势对共产党
明显不利。
虽然立宪人民军始终不超过三万兵力,红军却斗志涣散、濒临败北,就连共产党赖以拱卫
政权的拉脱维亚步兵,都出现第四团抗命不前的状况。在立宪人民军占领辛比尔斯克的两
周前,当地才刚发生过失败的兵变,并且其主导者竟然是红军东方面军总司令穆拉耶夫─
一名原社会革命党党员。
即使在共产党的政府内部,恶名昭彰、通称“契卡”的肃反委员会也无法被完全信任。社
会革命党在七月初于莫斯科发动政变未遂,其主力就是契卡内部潜伏的前社会革命党党员
。在彼得格勒、莫斯科、雅罗斯拉夫尔、伊热夫斯克以及沃特金斯克,社会革命党发起了
一系列的暗杀行动与政变,虽然列宁侥幸没死,彼得格勒的契卡总长却被枪击身亡。
西伯利亚的剧变
到了1918年秋季,战局却开始对立宪派不利,非但后方的西伯利亚临时政府拒绝出兵支援
,前线的战局也随着兵力差距的扩大而开始陷入泥淖。苦于兵力不足的立宪人民军无力继
续进攻,使红军有机会重整军容。
托洛斯基在春季眼见红军在德军面前不堪一击,紧急于三月下令启用大量旧俄军的将校,
以“专家”的名义让这些军官能协助训练和指挥红军。在征兵制已经再次实施之后,红军
的兵力也有显著的增长。
九月上旬,在托洛斯基的督军下,红军以优势兵力猛力反击,重夺喀山、沃利斯克、辛比
尔斯克等城市。立宪委员会在兵败之下被迫转进到乌法,与西伯利亚临时政府的议会合并
为乌法议会。乌法议会政权缺乏足够的威信与实力,只存在了八个礼拜就被推翻,发动政
变的人,名字叫做高尔察克。
西伯利亚与窝瓦河流域的反共势力错综复杂,各派系之间心怀异志、互相争夺发言权,最
后终于以右翼势力的胜利告一段落。然而,高尔察克透过政变来确保主导权,最终也必将
因而遭反噬。
尽管高尔察克的崛起象征著西伯利亚反共阵营的重组与一波再兴,共产党在1918年秋季刚
击退立宪人民军时,最忧虑仍是其他的战线─察里津与高加索。
(待续)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7-11-20 23:16:00
作者: deolinwind (某F)   2017-11-20 23:33:00
阅,推推
作者: Stabberlol (Stabberlol)   2017-11-21 04:43:00
推!!主角出来啦!!
作者: hit0123 (@@")   2017-11-21 09:12:00
这时间列宁被暗杀成功 后面历史应该就重写?
作者: jackliao1990 (jack)   2017-11-21 09:53:00
刺杀凶手是个瞎子 你不觉得疑点重重?很多人怀疑是自导自演
作者: roy0204758 ( )   2017-11-21 23:34:00
白军战败实在太可惜
作者: b160160 (HG Life is Foo~~~)   2017-12-12 12:06: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