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纵深防御
随着协约国转入战略防御,英军开始更谨慎的考虑防御战术,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
采纳德军使用的纵深防御系统。
纵深防御系统的思维萌芽于1915年,而且并非德国独创,各国都有类似的思维,只是德国
基于西线的防御经验,发展特别成熟;BEF作为战争中期攻击的一方,自然比较没有花那
么多的心思在防御上。
然而,英国与法国在1918年春季虽然已经确定采取守势,也预期德军会发动大规模的攻击
,他们的准备作业却不太顺利。
英国传统观点通常把1918年春季的灾难归咎于兵力不足、防线太长或者GHQ的防御战略有
误,但这些其实都只是次要原因,真正的主因在于英军根本没有搞清楚纵深防御的要领。
英军确实是下达了三段式防御的教范,要部队构成前、中、后三个防卫区,但是在运用方
面却没能说明清楚或给予精确的要求,许多单位因此在纵深防御的部署上徒具形式,搞不
清楚三段防御到底如何进行。
有些部队下令要前哨在稍加抵抗后退到主防线,有些部队根本就打算死守最前线,有些部
队则打算在前哨和主防线都遭到攻击后退到后备防线。德军那样的前哨牵制、主防线阻挡
和预备队反击,在BEF内并没有得到普及,更要命的是各部队也没有统一的规范。
纵深防御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是权力下放、指挥分散化,基层指挥官要能发挥相当程度的积
极性,但是BEF的指挥链有头重脚轻之嫌,欠缺高度的弹性,所以很难发挥纵深防御的真
髓。
法军也有类似的状况,特别是一些政治人物对于纵深防御可能会舍弃部分地域相当反感,
误以为这是一种类似败退的可耻行为。他们不懂纵深防御是在退却后再反手拍,透过反攻
过度延伸的敌军来达成防御目的。
当然,除了没有妥善准备纵深防御,BEF也确实有其他的问题,比如说因为兵力不足和防
线过长而防御力有限;BEF总司令道格拉斯˙黑格一直认为德军的攻击矛头会出现在法兰
德斯或阿拉斯地区,因此把大部分的战略预备队部署到太北侧;虽然BEF的情报后来越来
越准确,他们仍误认为德军会采取比较传统的攻击方法,忽视康布莱战役的教训。
刚进入1918年春季的BEF以过度自信来掩盖不安,这并不能解决问题。
鲁登道夫的狂想曲
帕尚戴尔战役对BEF来说是一场恶梦,但是德军的情势并没有比较好,经过三年的海上封
锁,德国的粮食和工业原料都严重不足,前线隐约传回的消息又都指出战况艰苦且不明,
导致民间舆论汹涌。
德国并非没有人预见到战争的去向,但是军方不愿聆听,甚至说服威廉二世同意强迫部分
“态度软弱”的官员辞职,这些“被辞职”的官员曾试图向国会说明外交手段才能以比较
体面的方法终结战争。
时间走到1918年的时候,两年前曾威名满天下的坦能堡英雄双人组已经变了调,沉稳乐观
的兴登堡变成无所事事整天泡三温暖的肥宅,严肃而积极的鲁登道夫则在压力下变得越来
越冷酷和恐慌。
鲁登道夫在1917年冬季已经看见了德军大战略的濒临崩解,但是面对俄国开始退出战局、
美军还没有大量抵达,德军能够在西线首次拥有些许的兵力优势,他因此决定要发动一场
大规模攻势来粉碎协约国的战力。
那么,德军应如何实施攻势呢?鲁登道夫认为法军刚发生过譁变,并且三年来伤亡惨重,
应该战力低落,但有着比较大的战略纵深,BEF此时已是协约国的战略重心,却纵深很浅
,因此应该优先打击英军。
鲁登道夫的战略观点不无道理,但在作战上却有着非常大的争议,因为他并没有深入研究
作战计画的最佳方针,而直接采取了几乎是硬碰硬的、走一步算一步的反复打击,这和英
法联军过去的作法如出一辙。
除了作战层级之外,鲁登道夫在大战略和战术这两个层面也都有极大的争议,德国在1918
年三月和布尔什维克政府签署和约时迫使对方同意让出大量的领土,德军因而在1918年持
续于东欧推进,而没有真正全力应付西线;此外,鲁登道夫对于在东欧被证明非常有效的
战术过度自信,而没有认真去听取西线将领的建言。
暴雨来临前的AEF
相较于英国早在参战的七年前就编制了BEF,并在开战后立刻投入了八万正规军,美国的
AEF却是参战后才出现的编制,而且没有立即作战的能力。
BEF和AEF更大的差距在于扩编的型态,相较于英军在两周内就募到十万青年十万兵、八个
月后就已经募到五十万的志愿兵,美国在参战六周后却仍只有募到七万三千人,完全达不
到第一阶段的一百万兵力目标。
其结果是美军在开战后不久就展开了征兵制,不过英美两国的征兵制也同样有着不同的结
果,相较于英国人民对全面征兵制的反感,美国因为南北战争时就有过征兵困难的教训,
此次又是比较容易宣传的对外战争,透过强力的政治宣导和各种利诱手段,在征兵的时候
有着比较高度的成功。
在1917年参战的时候,美国正值人口高速膨胀的期间,国内有着大量的新移民,复杂的族
群造成了美国内部舆论的分歧,但是当参战得到了确认,美国却开始有了一股向心力,不
管是否出生于北美都要为了美国(的公民权)而战。
(美军征到的兵有一半来自于郊区,37%的人不识字,只有21%的人学历超过小学,18%出生
在海外,10%是非洲裔)
AEF在训练和装备上比起BEF更为不足,但是AEF有着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无比可怕的
人力和工业潜力,即使1918年春季以前抵达的美军都呈现组织混乱与训练不足,他们仍将
源源不断的涌上法国海岸,装备也会越来越好。
由于兵力短缺,英军与法军在美国参战后就一直请求让美军单位被归属于法军或BEF之内
,但是美国政府与AEF高层为了确保自己在政治上的独立自主与巨头地位,一直坚持要组
织自己的独立架构,反对接受英、法的指挥。
由于威尔逊和潘兴代表的美国军、政二界的坚持,美国决定把绝大部分的兵力编入了完全
独立的AEF框架,从而避免了受英、法指挥的状况,也回避了国内可能的舆论问题;不过
为了应付盟友的施压,美国也决定尽快把编组好的单位送往法国,以便在靠近前线的地方
训练和随时投入战斗。
无论如何,在现实的考量下,威尔逊仍在1917年十二月同意如果确认德军即将发动攻击,
AEF总司令潘兴得在英国与法国的请求下决定借调兵力给盟友,惟仅能借调不小于连的单
位,仍禁止把部队完全拆散编入盟友的部队内。
在1918年春,由于英、法的情报都指出德军即将在三月下旬发起攻势,潘兴虽然在刚参战
时曾宣称宁愿看到协约国败退到罗亚尔河以南也不愿把美军并入别国,却只好同意把一些
单位编入BEF或法军之内。
美军同意把部队编入他国,最主要的原因是正如英、法所预料的,美军根本没有能力在短
时间内组成有效的集团军架构,不管在兵力、训练、装备、指挥或后勤上都准备不足,只
好先把部队交给盟友来指挥。
这些单位或许整体影响有限,但是在宣传上却能够使协约国光明正大地宣称美军已经开始
参加地面战斗,而且可以稍微缓解英法联军的兵力困难。
附录:1918年春季东西线兵力
在俄国退出战争时,协约国估计西线德军会上升至260个师,但西线协约国的兵力却只有
169个师,因此许多人对于春季战况非常忧虑。美国希望在1918年夏季之前在西欧部署24
个师(比较接近别国的军),以阻止德军攻势,但是困难重重。
实际上,虽然德军从东欧抽调42个师、从意大利阵线抽调4个师,却依然在东欧部署了高
达50个师,并在东欧占据俄国退出战争时放弃的领土、压制各地的独立份子。在东欧实施
的扩张政策耗去了大量的德军兵力,使他们未能前往更关键的西欧,西线兵力因此并没有
那么大的差距,直到攻势前,德军与其盟友在西线仍只有178个师,只略多于协约国。
1918年二月中旬,西线兵力对比:
步兵 骑兵 重炮 轻炮 师
协约国 1,480,000 74,000 6,800 8,900 169
同盟国 1,232,000 24,000 5,500 8,800 178
(德军平均每个师兵力比较少,但是装备密度比较高)
西线飞机数量:
协约国 德国
英国负责地段 1,255 1,020
法国负责地段 2,000 470
(虽然德国的总体飞机数量远不如协约国,但是因为德国能先行集结飞机到攻击区域,
所以在攻击开始时有30%的区域数量优势)
1918年三月初,西线协约国防线长度与兵力:
长度 师数 附注
英国 126英里 57 包含葡萄牙人
法国 300英里 97
比利时 23英里 10
美国 6英里 5 只有一个师在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