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要准备日检了越来越没时间发了,最近只能逮到时间就用
虽然最初是作为询问书籍之后的读书心得来写本来也只打算分个上中下就结束的,没想到
越写越多了
平壤战后
有关于中朝日三方的战后伤亡数字书中纪载如下:
小西部所属平壤战前含外围一千人合计一万六千人
撤回汉城后一直到三月为止小西在汉城统计总人数为六千六百二十九员,之后在停战前再
没变动过可以认知为这中间的减员就是实际折损在平壤的,高达九千三百余人,而小西在
退到龙泉山之后就没再参与任何战斗因此可以给予伤员很好的治疗因此三月份的人员报告
可以直接认定这九千人全数战死在平壤(在扣除失踪等等的零头之后)
而大明方面宋应昌上书报告中提及仅七百九十六人,受伤一千四百九十二,合计两千两百
八十八人,相当的轻微,而主要伤亡的来源来自牡丹峰的战线和破城后的都市巷战,明军
之所以伤亡如此轻微理由有几个:
1.明军攻城主要依靠火炮而不是传统的攻城手段
2.虽然都市巷战明军伤亡很惨重但那其实是局部,在狭窄的街道接敌面积不大故不会有十
分惨重的伤亡出现,而且没多久明军就开始火攻了,街道战实际持续的时间很短
3.在攻城期间明军的阵型一直保持完整,即使局部也没有乱掉过,不会形成容易造成重大
伤亡的态势(古代最容易造成大量伤亡的时候是溃退或遭包围、分割的时候)
而李如松在战后要求朝鲜方准备三千名有经验的士兵换上明军装备随军前进可以看出明军
实质上的伤亡大约落在这个数字,柳成龙战后也仍旧是以四万人为前提继续准备粮草(对
朝鲜方而言因为是准备粮草方当然希望少一个是一个)可以看出明军没受到什么重大伤害
不过虽然在战后统计歼灭日军约九千三百余人但这数字却异常严苛,几乎是全数死亡没几
个伤员,而另一点离奇的是大明最终上报战功的首级数远远低于九千这数字,仅一千六百
四十七个,这还是把大同江追杀的三百六十颗首级也算进去之后的数字
关于这几个疑点的解释,首先日方伤亡部分,因为平壤战时是冬季,那时候撤退时又遭到
追杀,几乎走不动的都只能丢下来,而那些走失的最后不是冻死就是溺毙,再来日军也有
很大的伤亡可能来自攻城时的火砲和明方后来烧城的损失,这些尸体的首级大多无法用于
战功纪载也难以统计(火攻下去平民也会一起烧了很难判断到底烧死多少日军)
南北兵
而在战后李如松名声大噪,李氏王朝现在不再对这名提督的能力多加质疑了,但是两个事
情的发生激化了壬辰战争期间最出名的南北兵之争
第一个是朝鲜对南兵的极端崇拜,上自国王李松下至全国百姓无一不在南兵到达之后争相
目睹其风采或夹道欢迎,这点辽东出生的李如松可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南兵几乎彻底抢了
这不可一世的大将军风头
吴惟忠本人更是受到朝鲜最高级别的热烈欢迎,不只南兵纪律良好,不会扰民,沿途还会
帮平民修缮房屋,平壤战后吴惟忠受伤一事更让他被大肆赞扬,那些一同参战的僧兵到处
传说吴惟忠的事蹟,连带骆尚志等人也沾了这总兵的光
第二个是战后的论功行赏部分,当时带兵的两大南兵主力吴惟忠跟骆尚志刚好都因伤缺席
,结果第一大功居然给了李如柏,理由为南城最早攻破,而南城指挥为李如柏
但这不仅无视了第一个登上城楼的骆尚志,更摆明趁著南兵没人能主事的时候公然抢功,
实质上平壤一战明军伤亡三千大多出自南兵,两大总兵更亲战负伤,南兵的每个人全都
极为不服
当吴惟忠听到这消息时情绪激动差点以为自己不行了,结果后来命大的他从致命伤中回复
过来继续在朝鲜带兵作战(他当时甚至要人帮他准备好棺材结果没多久自己就爬起来了)
而另一个同样南兵的钱世桢也被同样打压,大同江追击战钱世桢亲手砍下一名日军首级,
论功行赏的时候李如松居然以一句"身分不明"没记在帐上
这一连串的打压终于激得另一个人先受不了了,那个人就是王必迪
王必迪身分是游击,属于吴惟忠、骆尚志等人的同僚,级别略低,他在一月二十五日开城
准备接受将令时公开痛骂李如松,说他不仁不智不信
这三条分别针对李如松平壤攻城未进食就开战不仁、大将亲自当前锋抢攻冒进不智、对原
先约定好的奖赏出尔反尔不信,几乎是拳拳到肉的指控
如果以李如松的脾气王必迪当场就被拖出去砍了,结果李如松只是默默地要他退下,并在
事后下令拨一部分银子分给平壤、开城的南军
从这些事可以看出来,李如松其实不是天生恶人,他自知亏欠南兵,但他必须为之,最大
的理由就是他是辽东集团的总指挥,他有义务替辽东这个大集团争取利益,他在战时做的
许多事情,包含试图奇袭、包含让南兵优先分配到较难攻的地段、包含故意放走日本人而
不在城内硬喀掉等等都是为了避免北兵的伤亡,在论功行赏这边的结果可以理解成是李如
柏、张世爵等北兵大头对论功行赏这事联合施压的结果,如果李如松不这么做,那北兵的
凝聚力就会瓦解
李如松有他的难处,但南兵可不想理解,现在伤害已经造成了,南兵的反击很快地就会到
来
首先的反击来自宋应昌和黄应旸,一月二十三日(比王必迪那事早了两天)会见了国王李松
并直言"李大提督生性残酷,未免朝鲜人民生灵涂炭,此行特准备免死帖以发放朝鲜人民"
(黄应旸属于南兵方系统)
先不管李如松实际为人怎么样,这免死帖是宋应昌跟李如松两人联合落款的,完全是在污
辱人
不过免死帖这事还算小事,稍后更大的杀着来了,袁黄战后抵达平壤,除了安抚骆尚志等
南兵将领外,不久之后,以平壤为中心开使冒出不利北兵的言论
大抵上是说辽东兵会乱砍朝鲜军民首级剃光头后冒任日军首级邀功,实际上还真有这事,
历代以来御史弹劾辽东军从来都少不了这一条,辽东军在自家打仗就常这么干了
后来袁黄找上李如松并放出警告:宋侍郎已将此事上报,不久就会有中央的人来调查了
换个说法就是战场上也许不行,但在官场上要玩死你有的是办法
这事没吓到李如松反而吓到了朝鲜群臣,群臣担心在这节骨眼换将一来一往拖下去,反攻
就失败了,于是专程替李如松上京辩诬,倒不是说他们有多敬爱李如松,但算帐也绝对不
是在这个时候
宣祖实录最后记载:
"其后黄谢以闻之误",袁黄向李如松道歉此事乃误传,来源有问题
但又补了句"则北将一口头谢罪云耳"说明真有其事,但不是那种有组织的行为,只能算是
某些将领不检点的证明
就杀平民冒功一事南北算是打平了,但南北交恶的情况日益严重,后来李如松也上书弹劾
袁黄,这次的事件就成了上书的十大罪状之一
现在平壤战后,赢是赢的漂亮,但一堆问题也被赢出来了
不提南北之争首先粮草问题就是一个最直接要解决的,因为平壤火攻的关系平壤城内的士
兵跟露宿街头没太大的差别,而战后平壤仅搜刮出三千石连两天都撑不住,现在又是冬天
,另一点粮草的运送因为攻下平壤的关系原先脆弱不堪的补给线如今又更加受到压迫,战
线越往前补给线越难支撑
路上受伤的士兵无法受到良好的照料,没饭吃没水喝,如果前线将领问罪下来,后方文官
就全完了,因此事户部主事艾维薪甚至不顾引发外交问题以联军司令部的身分杖责了中枢
府事金应南、户曹参盼闵汝庆和义州牧史黄进三人,这三人都是朝鲜方高级官员
李如松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前进,一来后方粮草横竖是搜不出来了不如往前找,汉城附近
的龙仓山存有大量粮草,打下汉城,粮草就不再是问题,另外一点,李如松也受够了整天
跟那群南兵将领哀怨的眼神对上,八不得早点离开开城向前走去...
下回要讲碧蹄馆之战,实际看过书上描写,是个出乎意料很精彩的大战,包含许多其中错
纵复杂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