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把练军的建立经过和湘淮军没有“营”以上正规编制的原因稍微介绍一下,心得就先
到此,还有兴趣的建议去找原书来看囉~
当然,如果还有问题,我也还是会从书里或网络上试图找答案。
如果说太平天国摧毁江南大营,使绿营精锐尽丧,给予湘军崛起的机会,英法联军打入北
京则是导致清廷建立练军更直接的原因。
英法联军退出北京之后,大清朝廷认为与其任由地方军扩编、危急时勤王,不如尽可能增
强京师周边的中央军,以便“强干弱枝,无尾大不掉之患”。因此,练军的出现,最主要
的原因是“保卫中央政府”、“抵抗外地入侵”。
上述的政策萌芽于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刚退兵的时候,隔年(咸丰十一年)就开始
了此一计画,和俄国商议合作事宜,由俄国提供鸟枪一万支(用送的,我猜是过时武器),
并派遣军官训练清朝挑选出来的士兵。
然而,清朝在最早一批武器(两千支鸟枪、六尊炸炮)抵达后,因为种种误会(俄国运送太
慢)、勘查官员不专业、中俄外交纠纷等等问题,向俄国提出取消计画的要求,练军的第
一步胎死腹中。不过,俄国还是把一万把枪都送给清朝。
又隔一年,英法联军准备撤离天津,当地洋商害怕防务空虚,向清朝要求自行招募勇营,
朝廷当然拒绝,但是决定重启计画,让英法军官训练京兵两百人和天津兵勇数百人,武器
则使用前一年俄国送的洋枪。
同治元年(1862年),总理衙门、直隶总督派京兵一百二十人(从禁旅八旗各单位挑选)和天
津大沽两处防营选出的六百二十人到天津,交给英国军官训练。英国人后来又要求加派京
营三百六十人,清朝于是又派了三百七十六人。
英军三个月后离开天津,只有少数部队移到大沽,这批最早的天津洋枪队于是改在大沽训
练。
然而,英国人和法国人意见颇多,不断向清朝要求扩大编练规模、增加编练地点,给予总
理衙门相当大的困扰,原本是为了增强京畿防卫而西化,却变成以西化为唯一目标。
1862年,常胜军首领华尔阵亡,英法外交官又向清朝建议继任的军官,颇有干涉主权之势
,终于让清朝感到不耐,决心自行组织有效的新式部队,不要再完全交给外国人来统筹。
1863年,曾在上海多年的薛焕被召回京师,并提供了他关于练兵的执行建议:在直隶设四
镇、各练兵一万人,京师神机营增添两万人,由各省负担薪饷和军费支出。
注:
薛焕之所以被召回,是因为他在上海、江苏长年接触洋人,而且和常胜军渊源颇深,对于
新式部队或有较深体会。
朝廷把这一计画交给直隶总督刘长佑处理,但是刘长佑和薛焕意见相左,认为“广募不如
简练”,不想要另外砸大钱,打算把绿营精实化以迁就绿营低廉的薪饷,设计出练七军的
办法:
直隶绿营挑选步兵12500人、马兵2500人,500人为一营,五营为一军,每军配马队五百,
总共有中前左右后五军。另外增添一千马队、四千步队,由湖南招募和直隶挑选,分成二
军。总共七军,在保定、河间、正定、大名、威县、宣化、天津训练。
这就是练军正式的起始,但是刘长佑在细节上颇多退步,像是练军从当地防军挑选、平时
分汛、定时集合操练,只是把绿营换个编制,仍是在敷衍。
注:
刘长佑是湘军重要将领。
刘长佑练兵三年无成,遭到恭亲王责骂,不得不上紧发条。1866年,他改成练六军,每军
两千步队、五百马队,在遵化、易州、天津、河间、古北口、宣化训练,订定了十五章共
一百五十几条规定,驻防着重边境、集中驻扎训练、严饬各省交钱、确立营制组织,并首
次创造“练军”、“练饷”的名称。
刘长佑的练军营制是每军2500人,分成前后左右中五营、四步一骑,设总统官一员、文翼
长一员、武翼长一员;每营五百人,分成前后左右中五哨,设管带官一员、帮带官一员;
每哨一百人,分成四队,设哨官一员;每队二十五人,分成五伍,设队长一人;每伍五人
,选一个当伍长。
刘长佑的练军营制如下,所受批评是武器太过杂乱:
前哨、左哨、右哨、后哨
一队 抬枪X12 兵X24 队旗兵X1
二队 马枪X24 兵X24 队旗兵X1
三队 长矛兵X10 把刀兵X10 藤牌兵X4 队旗兵X1
四队 马X25 马上小枪兵X8 弓箭兵X8 长矛兵X8 队旗兵X1
中哨
一队 洋劈山炮车X4 洋劈山炮X8 炮兵X24 队旗兵X1 (一车二炮)
二队 洋劈山炮车X4 洋劈山炮X8 炮兵X24 队旗兵X1 (一车二炮)
三队 洋开花炮车X2 洋开花炮X4 炮兵X12 马枪兵X8 长矛兵X4 队旗兵X1 (一车二炮)
四队 马枪兵X8 长矛兵X4 金鼓旗兵X4 执旗游兵X4 头旗兵X4 队旗兵X1
刘长佑六军体制之后,重新取得恭亲王的信任和支持,但是他在能够运用刚取得的大笔资
金之前就在1867年离职,直到1869年曾国藩上任,练军才有人执掌军务。
曾国藩认为刘长佑的厚厚一叠的练军营规“文法太繁、官气太重”;体制从总督下到总署
、户部、兵部层层检视,权限分散、各单位都难以执行;士兵分别来自绿营各单位,而练
军的军官缺乏权限来赏罚,成员很难有情感联系。
曾国藩只想出上述三点的前两点的解决办法,也就是把营规营制都勇营化,后来又提出两
点:增加长夫(工兵)、调南省之将练北省之兵,这就让练军变成了湘军的翻版。
曾国藩的练军营制(可以参见第四篇,和湘军几乎一样):
什长1正勇10伙勇1 一队火器┐
什长1正勇10伙勇1 二队刀矛┤
什长1正勇10伙勇1 三队火器┤
什长1正勇10伙勇1 四队刀矛┼─哨官1哨长1护兵10 前哨─┐
什长1正勇10伙勇1 五队火器┤ │
什长1正勇10伙勇1 六队刀矛┤ (同前哨) 左哨─┤
什长1正勇10伙勇1 七队火器┤ │
什长1正勇10伙勇1 八队刀矛┘ │
│
什长1亲兵12伙勇1 一队洋劈山炮X4┐ │
什长1亲兵10伙勇1 二队刀矛 ┤ │
什长1亲兵12伙勇1 三队洋开花炮X4┤ │
什长1亲兵10伙勇1 四队刀矛 ┼─哨官1 亲兵 ───┼ 营官
什长1亲兵10伙勇1 五队火器 ┤ │
什长1亲兵10伙勇1 六队刀矛 ┤ │
什长1亲兵10伙勇1 七队火器 ┤ │
什长1亲兵10伙勇1 八队刀矛 ┘ │
│
什长1正勇10伙勇1 一队火器┐ │
什长1正勇10伙勇1 二队刀矛┤ │
什长1正勇10伙勇1 三队火器┤ │
什长1正勇10伙勇1 四队刀矛┼─哨官1哨长1护兵1 右哨─┤
什长1正勇10伙勇1 五队火器┤ │
什长1正勇10伙勇1 六队刀矛┤ (同右哨) 后哨─┘
什长1正勇10伙勇1 七队火器┤
什长1正勇10伙勇1 八队刀矛┘
(火器先用抬枪或马枪,之后改用洋枪)
(PS : 我怀疑写错了,要不然有两哨应该会抗议差别待遇)
曾国藩矫枉过正,把刘长佑原本订定的“军”这个层级去除,让统领变回没有固定兵力的
情况,无异于倒退;而在北方的直隶省仍编制每营一百五十人的长夫而非长夫与车辆并重
,同样是习用旧制的成见。
练军的薪饷比绿营高,比湘淮军稍低,各军阶的薪水比例和湘淮军差不多。可以说曾国藩
的练军就是穷人版的湘淮军。
注:
要注意的是,绿营的薪饷看似很低,但是只看规定不准,江南大营崩溃之前给的实际薪饷
就比湘军还要高,可见各地区、各时间给饷状况不同。
后来李鸿章接掌直隶,练军营制并未大改,但是增添来自淮军的教官,直隶练军逐渐变成
淮军的分支;其他各省也在此时期陆续建立练军,但是成效有限,远不如直隶练军。
练军的意义,在于清朝中央政府开始自行革新军制,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是练军的上层是总
理衙门,不是兵部,可见练军的默认敌人实为外国而非内地叛军,目的是为了戍卫京畿。
因为保守派掣肘、执行上的困难、中央政府强干弱枝的政策等等诸多原因,湘淮军首领无
法把绿营全部砍掉,只能以强化绿营的策略去挽救国防,其成品就是练军,但是绿营已经
太过腐败,这种政策类似敷衍之策。
另一方面,一开始曾有的洋人练兵在同治五年(1866年)之后陆续被终止,但是洋人练兵虽
可被视为练军的滥觞和契机,洋人练兵的结束却和练军的建立没有关系,单纯是中外交涉
太过麻烦而已。
至于为何湘淮军没有营级以上的编制,书中也有整理:
一、创立时本来没有规划要成为那么庞大的体制
二、一开始只有营级就颇有效,习惯了
三、勇营毕竟仍被视为非正规军,朝廷不愿意看到庞大体制,勇营本身也为了避免猜忌而
没有建立大体制
四、初期的统领最多也才几千人,后来兵力扩编之后自己成为方面统帅,底下再由各大支
统领统帅,并没有设立中间分统的必要性。
简单来说,就是习惯了、怕发生问题、以前这样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