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原创] “易简得理”的普世哲学意涵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9-07-01 01:16:16
※ [本文转录自 Confucianism 看板 #1T6EtvlL ]
作者: amidha (东岐明) 看板: Confucianism
标题: [原创] “易简得理”的普世哲学意涵
时间: Mon Jul 1 01:14:27 2019
 ◎因为此文涉及西洋哲学观念,所以转发此版,感谢指教,作者谨志!
       “易简得理”的普世哲学意涵
   此文阐明易学《系辞传》乾坤易简的心物之理,解说“易”字原义之感应
   、变化、相对,表述其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禅修与科学的天人合一,而强调
   中国文明传统之易化论并非本体论,反驳宋明儒学以来的国学错误见解,
   以及阐发其普世价值意涵。
                            东岐明
   ══════════════════════════════
   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周易‧系辞传》
   §上述‘干以“易”知、“易”则易知、“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之“易”
    是指“感应”,其余易字则指“容易”。   
  诠释《周易》哲理思想的《系辞传》,在其阐述《周易》启始卦序的乾坤二卦,乃
有上述示说“易简得理”之道的层次解释,本于生命身心体悟,进而推及圣贤德业。《
周易》以乾坤为卦序之首,在于其以乾坤卦义而相应心物现象,干以应心而坤以应物。
《系辞传》之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即在阐示圣王之善于乾坤
相应的易简之道,以成其贯通心物境界之治化德业。此一贯通心物的易简之道,即是易
理阐示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正涵摄相关于欧西哲学范畴之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根本基础。
《周易》所谓“易”字的意涵指涉,根据现代学者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对于甲骨文、
金文的古代字迹考证,其原始字形乃是象征了“两酒器相倾注承受”,显示了水液正由
一酒器倒至另一酒器;会意上有“赐与”之义,又象征著“更易”、“交易”之义;而
由两相对酒器在倾注时的水液状态变化,其意涵更引申出“基于相对而感应变化”的“
变易”之义,而有“相对感应”之义。因而《易经》之“易”的原始根本意涵,在体式
上指涉了“相对感应”,在作用上指陈了“感应变化”,乃是意谓“相对感应之变化”
,亦是意谓“变化之相对感应”。一切相对感应可以析辨为主客之间的相对感应,其根
本基础也就是心物之间的相对感应。《系辞传》所谓“乾坤”正是指涉其感应世界的主
客心物相对作用,以“干”代表主方能感之心的作用,以“坤”代表客方所应之物的作
用,而所谓“易”正是指涉了其间相对的感应作用,所以乃云:‘乾坤成列,而易立乎
其中矣!’
     主 (能)     (所) 客
    【干】   ─易─   【坤】
        心←[感应]→物
后世“易”字形象,乃是源自远古字形之简化,只截取单一酒器部分及倾流液形,而成
“易”之字形,失其“相对”之象,而可指涉“变化感应”或“感应变化”之义。‘干
以易知’之“易”,即是用以指涉“感应变化”的“感应”之义,即在心性与物相之感
应。
易学之论心物,乃是基于修证体悟而述,并非仅以思辨戏论,所以重在论述修行体验贯
通心物现象的实证架构。易学‘干知大始,坤作成物’此句,正有相关对应于道家《老
子》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心物存在层次。“干知”相关自心性识之觉
知作用,“大始”则是对应于修行体验于自性心识之无边广大。其“大”即通《老子》
之谓‘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其“始”相关《老子》之谓‘无,名天地之始’;
其谓“大始”即应道家所谓“大道”境界,即应佛家所谓无色界之无边心识虚空境界,
乃是修定体证其超越时空万物境界之大始。“坤作”相关自心想像之认知作用,“成物
”则是对应于修行体验于自心认知之想像造作种种物象概念。其“作”之“成”,相关
《老子》之谓‘有,名万物之母’,即是在于时空万物境界;其谓“成物”,即通《庄
子‧齐物论》所谓‘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的物象概念之因
然可认。
    主 (能)     (所) 客
   【干】知 大始     【坤】作 成物
       【无】        【有】   【万物】
        心识虚空       时空境界  杂多物境 
  易理所谓“干知”感应的心念直觉物相,乃为物象之始,佛家大乘谓为“法相”,
佛家上乘(南传上座部)谓为“究竟法”(佛家所谓“法相”或“究竟法”,也有含摄心
识之相)。易理所谓“坤作”认知的概念想像物体,乃为物象之成,佛家上乘谓为“概
念”,佛家大乘谓为“心不相应行法”。“干知”对应的法相,乃是心念当下直接的体
验目标;“坤作”对应的概念,乃是心念体验目标的指涉对象,是意识想像作成的本体
对象。每一心念皆以干知功能而直觉感应法相;而相续心念过程之意识想像,即以坤作
成就其相应之概念对象。
   心识  ▽  ▽  ▽  ▽  ▽  ▽ …
   干知  ∣  ∣  ∣  ∣  ∣  ∣ …
   法相  ○  ○  ○  ○  ○  ○ …
   坤作  ---(认知想像过程)-----↓ …
   成物               概念● ● ● ● ● … 种种概念   
                         ▼化约
                         ◎观念体系
自心性识本始,显化广大觉知,故谓‘干知大始’。心性识知法相,乃在直觉感应,故
谓‘干以易知’。认知形成概念,乃涉想像造作,故谓‘坤作成物’。思维化约概念群
集,而成有效观念体系,故谓‘坤以简能’。法相感应之自然无为,乃属天道;概念思
维之造作有为,乃属人道;想像认知之行,直觉无为属天,思虑有为属人;以上一切于
心理活动乃是统合相关,以谓“天人合一”。
      【干知】 【易】   【坤作】       【简】 
 方法论   心识  感应     认知         化约 
              法相     概念──概念集    观念体系 
 觉悟论 |————〔禅修〕—————————|
 认识论             |══════════〔科学〕════|
 伦理学      天道〔无为〕←|‥‥‥‥‥|→〔有为〕人道
乾坤易简之道,其实就是一切道术与学术的普世方法论。“干知”相关心之识知,“坤
作”相关物之认知,‘干以易知’相关一切道术之以心灵感应而致识知,‘坤以简能’
相关一切学术之以化约概念而致效能。道术感应识知,乃是本于自然无为;学术思维认
知,乃是基于有为造作;《老子》是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也就表明学术成就乃在造作概念思维,而道术修为乃在舍脱概念思维。禅修是于以
心体证的道术修为,科学是在以物验证的学术成就。
      〔感应〕  〔认知〕  〔思维〕  〔化约〕
 【于心】  观慧    止定
 【于物】       生活世界  观念世界  观念体系
佛家区分禅修为止定与观慧;止定基于认知,通于儒家惟一工夫;观慧基于感应,通于
儒家惟精工夫。禅修之止定惟一工夫,在于直觉认知概念存有,而可超脱万象。禅修之
慧观惟精功夫,在于直觉感应法相生灭,而可解脱万法。由止定而观慧的解脱之道,正
如佛陀《相应部12相应23近因经》之谓:
 ‘以宁静为近因而有乐;以乐为近因而有定;以定为近因而有如实智见;以如实
  智见为近因而有厌;以厌为近因而有离贪;以离贪为近因而有解脱;以解脱为
  近因而有灭尽智。’
科学基础建立在共识认知的客观实在概念,由此而推广建构其对应的种种思维观念,再
经由化约过程而简化其观念体系,而寻求符合观察情况的思想道路,正如爱因斯坦《物
理学的进化》之谓:
 ‘我们希望观察到的情况,能够和我们对实在所作的概念相符合。如果不相信我
  们的理论结构能够领悟客观实在,如果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性,那就不
  会有任何科学。这种信念是,并且永远是一切科学创造的根本动机。’
  时空万物,乃在想像认知的概念世界。自然直觉的概念世界,就是“生活世界”;
思虑建构的概念世界,就是“观念世界”。生活体验的时间、空间、种种物体现象,是
自然直觉的概念;科学观念的时间、空间、种种质能形式,是思虑建构的概念。然而心
性感应的法相,并不落于概念世界,而是概念世界基于法相感知得以虚幻存有。概念并
非真实存有,法相才是真实存在;概念只是意识法相的指涉目标,而其目标对象并无具
体存在。
  感应变化 →→→→→→ 生活世界 →→→→→→ 观念世界
  存在法相 〔心识认知〕 直觉概念 〔抽象造作〕 思维观念
譬如现代物理学的量子理论,并无真实的粒子本体存有,只有刹那观察的粒子变化现象
存在。粒子本体只是科学观念下的虚幻存有,真实存在的是每次观察所得的粒子变化现
象。科学所谓的粒子本体,只是某种物理规律法则的对应形式,也就有其对应“理则”
。一切物象概念,有其对应理则,形成规律得以认知,因而显现本体存有,但皆虚幻无
实。一切事物必有其理,因而得以认知显现存有,即在其对应之理则规律。
  事物概念 → 理则规律 → 存有本体 
生活世界的直觉体验概念,经由化约而将复杂事物化为简单概念。譬如生活世界有着杂
多事物,而此杂多性可以化约为数量观念,一枝笔、一本书、一张纸…等种种单项事物
可以抽象化约为“一”的数量观念。而由现实事物杂多性所化约而成的数量观念,便可
提供抽象简化的数学计量运算。科学发展过程,也是由生活世界概念的抽象简化,而达
至观念世界体系的范式建构。然而由于万物世界并无真实本体存有,所以随着用以建构
的科学观念不同,也就会以相异范式描述相通事物现象,譬如牛顿的万有引力论与爱因
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用不同观念范式在描述重力现象。
  一切体性都是相对而成,心物皆无真实本体存有,只有心识与法相的刹那生灭才是
真实存在。感应法相之概念化,而认知理则之有本体,乃妄以为有“物自体”的真实存
有;心识感应之概念化,而认知理原之有本体,乃妄以为有“心自性”的真实存有。唯
有刹那法相真实存在,而无物自体的真实存有;唯有念念心识存在,而无心自性的真实
存有。所以心理上的自我、自性、人格,或是物理上的质量、能量、粒子,都是概念认
知或观念思维的想像对象,一切并无真实具体存有。儒家陆王之学的“心即理”,是于
理原;儒家程朱之学的“心具理”,是于理则。
               …… … ……
 心自性 ←理原〔概念化〕← 心识 ─ 法相 →〔概念化〕理则→ 物自体 
    【心即理】      …… … ……      【心具理】
既然一切心物体性皆是幻化而成,并无真实本体存有,而是成就于感应变化的理程认知
。所以一切存有作为认知对象的终极根源,不在本体,而在变化;是由变化生起本体,
而非本体产生变化。一切种种事物皆于时空显现,是以时空规律乃为一切事物通则。时
间规律乃在感应变化之不可逆性,易象“太极”;空间规律乃在感应变化之三维可逆性
,易象“八卦”。所以中国基于易学传统的哲学观点,并非“本体论”,而是“易化论
”,认为一切心物宇宙皆由感应变化而以显现存有。易化论之以感应变化为本原,而以
为实无本体,乃有相关于佛家法印之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若以现代科学观点而言,就
是一切物理对象并无实体存有,只是在变化过程显现其存在规律;一切物理对称性,皆
是基于相关变化中的不对称性。若以欧西英哲语句而述,即为
  Being emerges from Becoming.
易化论之易学哲理传统,乃是中国文明传统之本,然而后世中国思潮却是常以本体论而
误解错意,宋明儒学即陷此误。中国文化真正传统,并非牟徐张唐《为中国文化敬告世
界人士宣言》之以心性为核心根本,而是在于以易化为本而可统摄心物现象。易化为本
,也并非是熊十力所谓“大易”本体;因为易化不是本体,而是本体显现于易化。既然
易化不是本体,也就可以涵摄一切种种本体论而无矛盾;一切本体必缘感应变化而显现
存有,所以易化乃为一切本体之本原,然而易化并非本体。易化乾坤作用显现之时空心
物,乃是干知之心与坤作之物的两方作用,而易之感应变化于中,《系辞传》故谓:
 ‘乾坤其易之缊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易学在于易化论以统贯国粹,《系辞传》而以“易简得理”贯一涵摄普世文明传统
。‘干以易知’以贯道统,‘坤以简能’以贯学统,‘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以贯文统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
人之业。’以贯政统,‘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以统
贯易化论涵摄心物之理的普世文明传统。
  易则易知 → 易知则有亲 → 有亲则可久 → 可久则贤人之德
易之感应,在于自然觉知,容易直觉识知而众以亲近,乃可长久不息,是为贤人之德。
  简则易从 → 易从则有功 → 有功则可大 → 可大则贤人之业
简之化约,在于思想效能,容易从随知行而群致事功,乃可弘大不止,是为贤人之业。
  易简得理 → 天下之理 → 成位其中
一切普世道理,发明开创为圣,善履实践为贤,故而“易知而有亲可久”为贤人之德,
“易从而有功可大”为贤人之业。“天下之理”即在普世文明之理。“成位其中”立于
中贯心物,是于圣贤君子化民与众之群体成就,《系辞传》之谓‘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人谋鬼谋,百姓与能’,而其运筹政统之术是于《系辞传》之谓:
 ‘夫干,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
  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至于“易简得理”之发明开创,乃是圣人德业,故而孔子《系辞传》阐说易化神智之用
而谓:
 ‘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