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红色通缉令》一年之中地球上最多人看过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21-12-08 00:01:28
叶郎:异闻笔记 / Dr. Strangenote
https://www.facebook.com/Dr.Strangenote/posts/457220455767172
#叶郎每日读报
│ 影评超低分的《Red Notice 红色通缉令》如何变成2021年整个产业最具指标性意义的
电影? │
‧ Netflix 电影《 Red Notice 红色通缉令》的影评评价惨不忍睹。该片在
Metacritic 上的评分只有37%,在 Rotten Tomatoes 上的专业影评指数也只有36。虽然
Rotten Tomatoes 观众评分有92分,但舆论声量相对小,讨论的热度一点都不高。恐怕
连讨论度最低的任何一部 Disney 出品 Marvel 电影的声量都胜过该片。然而《红色通缉
令》意义重大。该片在11月初一上架,就以1.48亿小时打破 Netflix 首周观看时数纪录
,后来更以3.28亿小时的观看时数轻易挤下《Bird Box 蒙上你的眼》成为史上最受欢迎
的 Netflix 原创电影。
‧ 虽然不像传统电影票房这么直觉、容易理解,Bloomberg 试着解析这3.28亿小时的意
义。由于串流不像电影院观看,观众可以轻易半途放弃,加上 Netflix 的统计标准很常
变动,所以我们不太容易将时数转换成人数。不过 Bloomberg 追溯到《红色通缉令》导
演 Rawson Marshall Thurber 公开说过至少有1.21亿个用户帐号点选并观看该片超过2分
钟。另外如果将3.28亿小时除以片长115分钟,则大约有1.64亿个用户帐号观看过全片。
两个数据的落差则显示有不少用户帐号看超过1次(那些用别人帐号登入看片的人请挥手
)。不论真正的观看人数是1.21亿、1.64亿或是在两者之间,《红色通缉令》几乎可以笃
定是2021年全世界最多观众看过的电影(当然来势汹汹的小蜘蛛会有机会超车)。
‧ Vox 的报导提及《红色通缉令》原本是一个高风险的制作。导演 Rawson Marshall
Thurber已经跟巨石强森合作过《Central Intelligence 中央情爆员》和 《Skyscraper
摩天大楼》两部评价也同样差的电影,而且虽然国际市场都卖得不错但肩负回本重任的北
美市场都卖得非常差。Universal 因此婉拒跟这对导演明星组合第三度合作。其他片厂也
陆续回绝《红色通缉令》的提案。最后是 Netflix 跌破眼镜地出资高达2亿美元(推估)
拍摄这部被其他片厂认定为高风险的制作。而且当其他好莱坞大片(比如庞德)洒千万美
元买广告行销电影的时候,这部大片的行销是巨石强森用手机拍的抖音版DIY电影预告,
以及 Ryan Reynolds 闯货真价实的古董展的恶搞企划。
‧ ScreenRant 试图回答一个问题:Netflix 到底有什么厉害的防护罩,为什么负评从来
都伤不到 Netflix 自制电影?为什么每一次观众都还是会看这些被影评骂到臭头的串流
烂片?打破纪录的《红色通缉令》可谓恶评如潮,上一个冠军《蒙上你的眼》也被评为中
庸,更别提光 Adam Sandler 一个人在 Netflix 上就有高达七部原创电影而且评价一再
创下新低(但受欢迎程度却屡创新高)。
‧ ScreenRant 提出的理论是:观众对于他们不必额外付出金钱代价的电影,比较愿意容
忍它的各种瑕疵。观众甚至不必为了决定去看这些烂片而花力气离开自己的沙发。而且他
们还可以随时喊卡不看,不会因此为了付出的电影票和往返交通时间而悔恨。在家里看片
永远是情绪压力最低的,因此即便是烂片也可以很轻松地撑完全片,并在片尾字幕的时候
拿出手机发文说不算难看、还满爽的啊之类的心得。Netflix 因而不用像传统电影发行商
那样因为报纸影评或是 Rotten Tomatoes 分数而辗转难眠。
‧ Bloomberg 则分析 《红色通缉令》更重大的意义是整个 Netflix 原创电影的策略转
向。该平台宣称今年自制原创电影的数量约90部,但作者自己利用 Wikipedia 的记录统
计则接近150部。不论何者正确,Netflix 都是整个好莱坞出品数量最高的片厂。传统片
厂一年大概发行20~30部电影,而超级英雄电影热潮后因为集中资源赌单一类型,因此每
家片厂每年发行数量进一步降到10~20部左右。 Netflix 的全球电影主管 Scott Stuber
日前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也坦承:外界批评我们拍了太多电影、却没有足够的好电影确实
是满中肯的。《红色通缉令》反应了 Netflix 已经决定“以量取胜”的年代已经结束了
,接下来他们会将重心转向(评价一样平庸)制作费更高、总产量更少的自制电影策略。
‧ 放弃追求“量”并不代表他们将更追求“质”。上一个阶段 Netflix 确实非常迫切想
要拍出拿到包含奥斯卡在内各大国际奖项的电影。他们甚至直接劫走业界非常抢手的奥斯
卡竞赛公关 Lisa Taback,让她成为公司的 VP。Lisa Taback 也不负重望地频频让
Netflix 电影成功达阵,成功拿下各种国际大奖。这些大奖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让创
作者改变对 Netflix 品牌认知,更愿意替 Netflix 服务;二是让消费者改变对
Netflix 品牌认知,更愿意订购 Netflix。然而随着 Netflix 变得越来越大,大到无法
忽视,这两个作用的重要性也在递减。几乎没有创作者不愿意为 Netflix 拍片(除了执
拗的 Nolan),而 Netflix 的消费者则有了新的需求希望 Netflix 满足。他们希望
Netflix 能供应那些只有电影院才有的爽片。
‧ 《红色通缉令》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第一是 Netflix 原创电影终于成为像《
Avengers: Endgame 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那样的事件,一年之中变成整个地球上最
多人看过的电影。第二是 Netflix 原创电影的第一优先已经不是追求“量”,也不是追
求“质”(aka 得奖和被影评洒花),而是趁著电影院还气虚体弱的时刻满足那些大明星
、大制作、(也许低评分)爽片的市场需求。
‧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好莱坞打破空窗期、广泛使用同步上架串流的发行策略的
一年,Netflix 则仍在抵抗大型连锁电影院的抵制试图以极短的空窗期将 Netflix 原创
电影推到电影院上映。包含《Space Sweepers 胜利号》、《Army of the Dead 活尸大军
》和《红色通缉令》都被送进电影院里。第三大连锁电影院品牌 Cinemark 这次利用旗下
750家电影院跟 Netflix 合作放映《红色通缉令》,虽然没有公布票房数据,但宣称是史
上“票房”最好的 Netflix 电影。 然而 Netflix 显然野心不仅止于此。最近的接连消
息指出 Netflix 不仅愿意在空窗期议题上再退让一步以换取更多电影院同意上映
Netflix 电影,甚至仍然未减对于直接买下电影院的兴趣。
‧ 或许对 Netflix 来说“一年之中地球上最多人看过的电影”的王冠并不够,他们仍然
想要那顶专属于 Disney 等传统片厂的王冠:一年之中电影院里最多人看过的电影。
◇ 新闻来源:
Netflix Makes the Most Movies in Hollywood. It Wants to Make the Best.
https://bityl.co/9xRV
Red Notice is a huge hit for Netflix. But what does that actually mean?
https://bityl.co/9xRX
Red Notice's Success Confirms Netflix Making Bad Movies Doesn't Matter
https://bityl.co/9xRb
作者: sampsonlu919 (欢迎所有球队教训旧金山)   2021-12-08 00:08:00
感谢分享 稍后会补其他新闻
作者: binshin (高级工读生)   2021-12-08 11:03:00
这片恶搞还可以看啊~
作者: KevinR (Kevin)   2021-12-18 21:12:00
剧情超白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