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C_Chat 看板 #1VbmG2wr ]
作者: Satoman (沙陀曼) 看板: C_Chat
标题: Re: [F/GO] 为何邪马台国时代,已经算超古代惹?
时间: Tue Oct 27 01:14:37 2020
※ 引述《Emerson158 (红豆 X 八嘎 X 乌鲁赛)》之铭言:
: 但是邪马台国进贡三国时代的魏国,也已经是A.D.200以后的事情惹,
: 这样算超古代吗?
因为邪马台这国度有一种独特的超古代神秘文明魅力:
“这个国度一定曾经存在。”
“但是我们却不知道这国度确切的位置。”
“这国度的居民是从何而来,之后又前往了何方?”
“他们是否存续至今?还是已消逝于历史的沙尘之中?”
还有对宅宅来讲最重要的设定:
“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先后是两名巫女,其中一个还只有13岁。”
以上就当防活动剧情的雷。
以下就稍微解释一下这个日本课本有教,但是台湾课本不会教的神祕国度。
以史书记载来看,日本列岛和中国大陆官方确切的交流发生在汉光武帝刘秀登基之时。
《后汉书 东夷传》如此记载: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西元57年,刘秀给予了倭奴国朝贡的来使一枚印记,作为承认其国家地位的象征。
日本福冈藩黑田家(就是那个官兵卫的黑田)保存著一枚金印,
这金印是农民偶然间从水田中挖出,其上刻着:“汉委奴国王”。
https://i.imgur.com/nXe5a3c.jpg
以前这枚金印的真伪难以辨明,但最近的考古证据和研究普遍认为此印为真品,
也就是由刘秀本人所赏赐之印。
金印真身的辨明可验证中国史书对于日本的交流的记载有着一定的真实性,
也间接让本文主角“邪马台”存在的真实性增加了不少。
那个,邪马台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邪马台确切存在的时间,又是否是倭奴国的延续都不明,
我们只能从中国史书中要多不多、要少不少的记录中推定出些许的线索。
以史籍的记载来看,邪马台在西元一世纪半叶至二世纪初确实存在。
用日本时代的划分来讲,
是位于以开始水稻耕作的弥生时代,与大量建造巨坟的古坟时代中间的过渡期。
对其记录最为详尽的中国史书,则是知名度极高的《三国志》。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魏书 倭人传》中为后世留下了对此神秘国度的珍贵记载。
现在,麻烦各位想像你穿越到了三国时代。
虽然来到了三国时代,可是你对打打杀杀的没兴趣,一心只想解开神秘的邪马台之谜。
所以你来到了现今北韩平壤近郊的海岸边,准备远渡重洋前往日本探险。
这条海路是亚洲大陆与日本列岛来往的最佳途径。
不仅是在汉朝、三国时代,
自上古人类仍未开化之时,到了唐宋、元军侵攻、明日朝鲜战争,直到现代也是如此。
所以你搭上了看起来不太可靠的木船,开始横渡对马海峡。
第一个中途站是对马国,这就是前阵子因为某战鬼声名大噪的对马岛。
岛上山多田少,千余户人家以捕鱼为生,岛上有着统治者卑狗和其副官卑奴母离。
在对马补充物资淡水后,你又渡过一片汪洋,来到了下一个中途站一支国。
以地理位置和名称来看,这一定就是现在的壹歧岛。
岛上约有三千户人家,统治者同样被称为卑狗和副官卑奴母离。
再渡过一片重洋,你终于在日本列岛中的某处上了岸。
当地被称为末卢国,以发音来猜测,可能是现今九州西侧的松浦(Mazura)地区。
在陆地上往东南行走五百里,你则是到达了一个颇有规模的国家伊都国,
统治者称作尔支、副官则是泄谟觚与柄渠觚。
向导告诉你伊都国虽然有国王,但都属于“女王国”的统领之下。
而这里也是邪马台国对外交流最热络的区域,各国使节经常于此长驻。
接着你又在向导带领下跋山涉水向东南方旅行了一个月左右,
中途经过了奴国、不弥国、投马国等国,最后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
“女王”直接统领的国度邪马台国。
这是个农耕与渔猎并行的部落社会国家,人口约七万多户。
男人有纹身的习俗,民风纯朴,甚少有犯罪与淫行出现。
人们除了捕鱼拾贝之外,也有耕种稻米为主食。
另外,麻布以及蚕丝编织而成的丝绸等布料也可在邪马台中发现。
士兵的武装比起战乱中的中国来的简陋,以长矛、木盾、弓箭为主,
但已经可见铁器的使用,如铁矢等等。
你在向导的领导下,进入了女王所在的木造宫殿。
宫殿各处戒备森严,卫兵在各处紧盯着你的一举一动,
向导则是带着你来到一处朴素但雅致的大殿中等候。
过了不久,一名神情静肃的男子前来施礼,你连忙还礼并暗自打量著此人。
从洁净的外衣、整齐的面容、华丽的刺青来看,这应该是一名地位颇高的贵族人士。
或许是女王的近亲,又或者是女王的夫婿?
透过向导的口译,他开始自我介绍。
正如你的猜测,这名男子乃是女王的王弟,也是辅佐她施政的重要副手。
王弟先是诚恳的向你道歉。
基于邪马台的神律,女王必须终日深居于宫殿之中,仅可由女侍照料日常生活起居。
从成为女王那刻开始,她就不曾踏出宫殿,只有一名男子可会面承接与传递谕旨。
接着王弟简略的告知你这个国家先前的历史,以及为何此国是以女子为王。
过往,邪马台也是男性王者在治理国家。
但是距今八十年前国家发生了动乱。各小国相互征伐了数十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为了平息战乱,诸国达成了共识。
他们拥护一名能使“鬼道”、安抚人心的女子卑弥呼为王。
而女王登基后混乱也顺利的平息了,太平之世得以延续至今。
女王本人则是从未婚嫁,至今仍是独自一人待在宫中治理邪马台之国。
未能亲眼目睹女王尊颜让你有点失望,但是这趟旅程还是让你收获颇丰。
为了完成使命,你命令下人拿出了魏帝曹叡钦赐给邪马台的赠礼,
其中除了金银玉帛之外,还有最重要的百枚铜镜与一枚金印。
“亲魏倭王”
金印上头的这四字,便是魏帝国对于女王在邪马台政权的认可。
王弟严肃的向你表达感谢之意,并谨慎地收下来自帝国的赠礼。
尽管这名男人始终没有显露太多情绪。
但是在目睹金印时,你可以感觉到压不住的欣喜从他肃静的神色中流露而出。
步出宫殿后,你叹了一口气舒缓先前紧张的情绪,
同时也向向导探询邪马台国的现况。
向导列举了更多由邪马台女王所管辖之国,但他特别提到了一个在更南方的国家。
狗奴国,目前唯一不受女王所统治,且与邪马台持续交战的国家。
狗奴国王为卑弥弓呼,是一名男王。
而其国大官则是狗古智卑狗,两国交恶许久,王室更是彼此水火不容。
如今有了强大的魏帝国作为后盾,对邪马台国来讲可说是一大利多。
你这样想着,也难怪王弟对于那枚金印如此重视。
魏帝给予的任务达成了,你也准备返回魏国。
在临别前,你向一路上对你颇为照顾的向导,同时也是邪马台遣往魏国的特使道别。
“再会了,难升米兄。”
难升米一派轻松地向你道别,同时乐观的认为未来一定有机会再见面。
你照着原路回到了皇权逐渐被架空的魏帝国。
做着一些穿越者能做的工作的同时,你也不时向魏国的其他官员打听邪马台国的现状。
邪马台国之后曾经因为和狗奴国的战争向魏帝国请求援助。
过了不久,女王卑弥呼驾崩。
邪马台国为她举行盛大的丧礼,建造了庞大的陵墓并以上百名奴婢殉葬。
之后继任的国王乃是一名男性,但统治无方的男王让邪马台再次陷入了战争与动乱之中,
千余人因此丧生。
幸好,一名生为卑弥呼族人的十三岁少女台与被立为新女王,她的登基再次将战火平熄。
台与也曾遣使向魏帝朝贡,但可惜的是使臣已不是你所熟知的老友难升米了。
你将自己的所知所闻撰写了下来,希望之后有史官能将邪马台的存在告知给后人,
随后便默默的在魏晋年间渡过了余生。
好了,你各位可以穿越回来惹。
以上就是我基于《三国志 魏书 倭人传》所掰出来的穿越之旅。
理论上,这应该比把文言原文硬翻译过来更容易让人理解邪马台是怎么样的国家,
也能对卑弥呼和台与这两名女王有着基本的认识。
以史书记载来看,卑弥呼和台与这两名女王肩负着相同且重要的使命:
安定国家与人心。
她们都是在动乱中登基,并且在登基后成功让混乱平息。
以卑弥呼深居于宫殿的生活与关于“鬼道”的描述来看,
她应该是一名象征性且带有神权性质的巫女王。
而实际治理、掌管国策的则可能是她那不知其名的弟弟。
(倭人传中对各国统治者、统治的名号记述甚多。
但是不知为何卑弥呼之弟的名字或官名没有被记录下来。)
卑弥呼死后男王继位,但却仍是难以服众导致国内大乱。
于是卑弥呼后辈中的一名13岁少女台与被推举为王,再次让邪马台国内回归和平。
那之后的邪马台国去哪了呢。
这就是邪马台的另外一个神祕之处了,“无人知晓邪马台国的去向”。
史书中,
中国王权与日本列岛王权的下次的交流是西元413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在位之时。
之后则是倭国五王赞、珍、济、兴、武陆续向南朝诸帝国朝贡。
如果从邪马台最后的记录,也就是台与向晋朝贡那时来计算,
日本列岛在史书中足足消失了近150年。
在日本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状况下,我们几乎无法得知这150年内发生了什么事。
在150年后也没有邪马台国的相关新纪载,倭国和日本两个称呼则是陆续出现于史书中。
取而代之的则是被记载为倭国首都的邪靡堆。
邪马台就这样消失在史书的页缝中,无人知晓女王们与她的子民究竟是前往了何方。
要解开这杳然消逝的国家的谜题,我们只能努力从历史记载和考古方面着手,
尝试在书页和土石中探询关于邪马台的蛛丝马迹。
首要课题是以下两个:
1.邪马台位于何方?
2.卑弥呼又是何人?
这两个问题彼此息息相关,甚至可以牵扯到日本皇权起源中最深刻的秘密。
《魏书 倭人传》中记载了一条前往邪马台的旅路。
理论上只要和日本现代的地图做对照,我们应该就能确认邪马台的所在位置。
依照陈寿的记载,在日本登陆后一路往东南行走便会到达邪马台国。
那按图索骥,邪马台的最佳候选位置当然就是九州地区。
再加上北九州出土的铜镜、剑、矛、绢布、勾玉等考古文物,
更是和倭人传所描述的国情与贡品不谋而合。
(台与曾向魏国进贡孔青大句珠,一般认为这就是勾玉)
https://i.imgur.com/LcJCndA.jpg
https://www.city.itoshima.lg.jp/s033/010/020/010/110/010/hirabaru-iseki.html
(福冈县系岛平原遗蹟出土的玻璃勾玉、内行花文镜、铁剑等文物。)
https://i.imgur.com/X5gJpQx.png
(九州大分县发现的金银错嵌珠龙文铁镜,
近年来随着据信为曹操墓的相关近似文物出土而被认为是卑弥呼的镜子候补之一。)
日本学界的主流意见之一的“邪马台国九州说”就此而生。
可是陈寿的记载真的路线真的是往一路往东南吗?
关于这点,他的记述在从伊都国前往邪马台时有一大矛盾之处。
“南至投马国,水行二十日”、
“南至邪马壹国,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陆行一月。”
根据倭人传记载,要前往女王所在的邪马台需要一段不短的水路。
这就和九州地理不合,因为九州往南行并没有那么宽阔的内海或海峡需要横渡。
https://i.imgur.com/vYDGNr8.png
会不会是陈寿其实搞错了,又或者当初魏国的使者本身就搞错了呢?
搞不好,地图应该90度转过来看。
https://i.imgur.com/xQRFHl5.png
没错,需要水行的旅途就是九州、四国与本州之间的濑户内海。
使臣可能在异乡无法正确判别方位;
或者他其实从未真正前往邪马台,而仅是在伊都国与邪马台的对外官员交流。
因此,倭人传才会出现记录错误,把前往东的海路误认为往南。
而海路的终点就是现今近畿平原的奈良等处,也正是大和皇权的权力中心。
在畿内奈良县,有着一座近看会让人误以为是小山的巨型古坟。
这座“箸墓古坟”的年代测定与卑弥呼存活年代相近,
其规模也符合了倭人传中卑弥呼驾崩后以巨型陵墓厚葬、百名奴婢陪葬的描述。
https://i.imgur.com/Yu4a6ha.jpg
而说到与卑弥呼最有关系的文物“铜镜”,近畿地区同样也有大量出土。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三角缘神兽镜。
三角缘意指边缘有三角型图样,神兽则是代表浮雕以神、兽为主题,
这些出土的三角神兽镜经常有汉字的铭刻,
其中几枚甚至写到了魏明帝曹叡的年号青龙、景初与厉帝曹芳年号正始。
例如这是在京都广峯15号坟出土的神兽镜,铭刻着:
https://bunka.nii.ac.jp/heritages/detail/159591/1
https://i.imgur.com/rG4PXQE.png
“景初四年五月丙午之日陈是作镜……”
https://i.imgur.com/YEAl2dK.png
这些铜镜,可能就是卑弥呼从魏国获得的赏赐。
“邪马台国的正确位置是近畿平原,而他正是自古延续至今的大和皇权。”
这就是另一派主流意见,“邪马台国畿内说”的主张。
畿内说看似解开了邪马台旅途的水路之谜,可是它并非没有破绽。
像上面我举例的铜镜就是一个例子,因为景初四年其实是个不存在的年号。
(景初曹叡死后曹芳沿用,但也只用了三年。)
这些铜镜不一定就是魏帝赏赐的证据,可能只是聘请中国工匠制作的中国风仿制品。
所以才会出现不该存在的年号。
在中国、韩国的考古成果中,
也从未发现和日本三角缘神兽镜相似的文物,这更是让此证据变得不是那么可靠。
而且相较起九州,同时代的近畿文物也缺少了铁器与绢布这些在倭人传中有提及的特色。
九州说和畿内说的冲突其实也带有日本皇室政权起源的问题。
若是九州说成立,那似乎代表了邪马台和现在的大和皇权并非同系同源,
而是另一个独立存在于九州的国度。
但是,邪马台这名称发音又和Yamato——大和非常近似,
实在很难想像它和大和皇权是完全无关的存在。
所以综合以上见解,折衷意见也因此出现了,那就是“邪马台东迁说”。
也就是原先发足于九州的邪马台国之后逐渐将政治核心迁往本州近畿,
最终成为了我们所熟悉,延续至今的大和皇权。
而且此说法也呼应了日本传说中天孙降临、神武天皇东征等神话。
《日本书纪》、《古事记》所记载的传说正是反应了大和皇权逐渐往东转移的过程。
此说也可以解释铜镜、剑、勾玉这三种文物在九州广泛出土的原因:
大和皇权三神器“八咫镜、天丛云剑、八尺琼勾玉”传承是由九州迁移而来。
古畿内则是在弥生时代有广泛的铜铎(铜钟)出土,
但是在古坟时代后以铜铎文物为主的文化圈就开始灭绝、消逝。
这项考古文物的变迁也是被认为是九州政权入侵,导致祭祀文化的更改与变迁。
这三种说法的支持者各自提出了各种的论述,
但是相当无奈的,目前史料与考古文物仍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让任何一种推论成真。
那从另一角度来探讨试试如何?
如果能推测出卑弥呼的身分,她所在的国度的真相也会被解密了吧?
再来复习一下卑弥呼是如何成为女王的吧?
我引用对此事描述更加清楚的范晔《后汉书》来解释:
“桓、灵闲,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
有一女子名曰卑弥呼,年长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众,于是共立为王。”
二世纪末,日本岛内大乱,各国相互征伐,战火持续了数十年的时光。
最终带有神职、萨满性质的卑弥呼取得了民心,让各方共立她为王。
看到这边,是不是会让你想起同时间在汉灵帝刘宏在位期间发生在中国的乱事?
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在东汉末年的二世纪末,全球的温度相对下降,进入了一个类似小冰期的寒冷时期。
以农业社会为主的汉帝国稻作欠收,
再加上买官猖獗,官员素质下降的横征暴敛之下,最终爆发了著名的民变黄巾之乱。
太平道首领张角以宗教为号召,在民心思变的情况下,
黄巾之潮瞬间席卷全汉,各处都出现了绑上黄巾、四处劫掠的黄巾贼。
虽然结构混乱松散的黄巾贼最终被官军剿灭,
但此时参与平乱的诸雄也开始拥兵自重转型为军阀,皇帝的权利逐渐被架空。
诸雄随后开始相互征伐,而刘孙联军在关键性的赤壁之战击败不可一世的曹操大军,
让天下形成三分之势。
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时代。
距离中国不远的日本此时一定也有受到小冰期的影响,
韩国在后世撰写的《三国史记》中,也记载了倭人因为饥馑渡海前来掠粮的事件。
倭国的乱事有可能也是因为气温下降、农粮歉收,
最终导致以稻米为主食的弥生文化圈发生为争夺粮食与良田而相互争战的乱事。
在看似无止尽的战乱与掠夺中,
有着一名女性灵媒——或者我们可以称她为“巫女”决定挺身而出。
自古以来,宗教往往是人们最佳的精神慰藉与寄托。
而在渔猎与农业混合的传统社会中,能与鬼神交流的灵媒或萨满更是举足轻重的存在。
可能她举行的祭祀活动让气候与农获有所好转;
或者她拥有优秀的政治魅力与才华;
又或者她本来就拥有极高的神权地位,让人民与诸王都愿意接受其调解……
“事鬼神道,能以妖惑众,于是共立为王。”
相较起最终天下三分的中国,
在日本则是神职的巫女登基取代男性王者,获得了各方的拥立后让倭国重归和平。
并以其所在之国“邪马台”为号,与中国的魏帝国进行交流。
对于当时的邪马台国来讲,这名女王一定拥有十足的号召力或神权政治地位,
即便日复一日的深居于宫中,但却能让周遭诸国诚心悦服,平息男王造成的混乱。
那我们就来探询日本的神话、传说与历史,
看看是否能找到一个拥有极高地位,并带有神性王权的女性如何?
等等,这样的话,答案不就近在眼前吗?
1.天照大神说
没错,日本神话的主神、日神、皇祖神天照大神是卑弥呼最常见的候选人之一。
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男性主神、太阳神,日本的天照通常被视作一名女神。
且正如同卑弥呼有弟辅以治国,天照同样也有月读尊和素戋呜尊两名弟神。
如果是关于气候变迁造成的粮食歉收,
那身为巫女的卑弥呼的确有可能在祭天后碰巧让收获恢复平稳,安定民心。
最终让她自身被推举为女王,甚至是被神格、传说化,成为广受人民崇拜的太阳女神。
卑弥呼死后倭国随即再次大乱,由此也可见卑弥呼本身的崇高地位。
而最终能平定混乱也不是男性世俗王者,而是同样身为巫女王的台与。
或许,这两名巫女之王都是天照大神的原型。
日本曾有天文学者曾有过研究,他认为在卑弥呼驾崩之时九州曾发生了日蚀,
这正好呼应了天照躲进了天岩户的日蚀神话。
而继位的巫女台与则是让人民赖以为生的阳光恢复正常,成为了离开天岩户的新任天照。
而如此一对照,卑弥呼所统治的邪马台,是否就是天照大神所在的高天原?
与卑弥呼不和的狗奴国国王是否就是其叛逆的弟弟素戋呜尊?
狗奴国是否就是其所在的出云国?
而卑弥呼最流行的发音Himiko则是可以写成日御子或日巫女,
这也是一个相当符合太阳女神的名字。
卑弥呼 = 天照大神说看起是颇为合理,也是富含魅力的推论。
但是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日本的太阳崇拜,以女神天照为主神是否真的有如此古老?
中国史书《隋书》曾记载“倭王以天为兄 以日为弟”,
如果此记述无误,那显然对天照的崇拜并非自古就如此。
另外,卑弥呼是否真的是发音成Himiko?
还是Himeko(姫子、比咩子)、Himika(日向、日瓮)?
又或者是其他的唸法呢?当时的中国官话究竟是何发音卑弥呼这三个字的?
更悲观的看法则是卑弥呼可能是用蔑字去音译,所以原先的发音已经失真了。
总而言之,天照大神说虽然颇具吸引力,但仍无法成文定论。
那如果不是天照大神,那还有哪位女性足以承担“女王”这个地位呢?
有的,而且也是一名在日本人尽皆知的女性。
2.神功皇后说
另外一个常见的,但有点过时的推测则是神功皇后。
第14代天皇仲哀天皇的皇后,是一名半传说性质的人物。
她曾在夫婿仲哀天皇死后长期代子理朝,
其最重要的传说事蹟则是亲率大军渡过对马海峡,远征朝鲜半岛三国。
在日本国史《日本书纪》中,神功皇后的事蹟明显刻意与卑弥呼联系起来。
甚至是直接引述倭人传的内容。
例如以下文字:
卅九年、是年也太岁己未。
魏志云“明帝景初三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斗米等、诣郡、求诣天子朝献。
太守邓夏、遣吏将送诣京都也。”
那《日本书纪》既然都认证了,那神功皇后是否就是卑弥呼了呢?
但你如果仔细端详此段引述的文字,一定能发现诡异之处。
大家的好朋友难生米出现了,但是最重要的两个名词不见了。
没错,就是邪马台与卑弥呼。
在日本国史《日本书纪》中未有邪马台和卑弥呼的相关记述。
但是书中却引用了魏书倭人传中的内容,
代表作者虽然阅读过倭人传中有关于邪马台的相关资料,但却刻意忽略了其存在。
从良善的角度来看,
这或许只是《日本书纪》在编撰时自动将卑弥呼认定为神功皇后。
而邪马台也被认定为倭国、日本,所以不需要特别描述。
但是用疑古的角度来看呢?
《日本书纪》是否是刻意隐藏了邪马台与卑弥呼的存在?
还刻意用神功皇后取而代之?
这看起来很像阴谋论的内容就留到最后再补述,话题先回到神功皇后本人上吧。
神功皇后说之所以被认为过时,是因为她的身平事蹟与卑弥呼对不上之处甚多。
卑弥呼是终身于宫殿独身的巫女之王,但神功皇后却是天皇之后并生有子嗣。
光是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很难以将两人联系起来。
而神功皇后身为军事领袖的形象,也和卑弥呼神职祭司的形象也差异甚大。
那是否还有候补人选呢?有的。
3.倭迹迹日百袭媛命说
倭迹迹日百袭媛命,第七代天皇孝灵天皇皇女,第八代天皇孝元天皇的姊妹。
由于全名有点长,一般简称她为百袭姬。
百袭姬在《日本书纪》中是巫女灵媒性质的人物,
拥有神凭的能力,同时也是神妻。
第十代天皇崇神天皇在位时,瘟疫流行、人民流离失所,国内四处有叛乱发生。
此时,大物主神凭依在百袭姬身上,告知天皇祭祀祂便可消灾解厄。
天皇连忙斋戒沐浴,净身向大物主神祈祷。
随后,大物主神又托梦指引天皇,找来了其子大田田根子命主祭大物主神,
又同时另祭倭大国魂神以及其他八十万诸神。
其后果然国泰民安,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百袭姬的神职地位仍不只如此,
她也曾替崇神天皇解明神托,预知地方谋反的阴谋。
百袭姬在之后记载甚至成为了大物主神的神妻。
但是大物主神白天不与她会面,只在夜里到访。
这让百袭姬不太满意,希望夫君能和她在白天会面。
大物主神答应了,并如此说道:
“那我明早会进入妳的化妆柜之中,可不要被我的外型给吓到啊。”
一大早,百袭姬打开化妆柜,所看到的却是一条有着腰带长度的蛇藏在化妆柜之中,
让她当场吓到惊声尖叫。
大物主神连忙化为人形现身,并羞怒的说道:
“妳竟敢这样羞辱我,如此一来我也要还以颜色。”
神就这样抛弃了妻子,前往山中不再归来。
百袭姬失落的坐倒在地,
但她这一坐竟然被地上的筷子插伤了阴部,并且就这样死去了。
由于其地位崇高,百袭姬死后被厚葬。
她的墓白天由人手建造,夜晚则是由神明接手继续完工。
因此建造出了一座庞大壮观的陵墓。
由于百袭姬的死因是筷子(箸),所以那座陵墓被称为“箸墓”。
是的,这座“箸墓”就是我在畿内说曾提及的“箸墓古坟”。
由于百袭姬在皇室中拥有神托、神凭的特殊神职工作,甚至拥有神妻的地位,
加上《日本书纪》中关于国内混乱和陵墓的记载,所以才会是卑弥呼的可能人选之一。
如果对照倭人传的内容,可能代表那时的日本是神权与世俗王权共治的体制。
身为神权代表的百袭姬因为让国家重回正轨,也因此拥有了比世俗王者更高的地位。
而世俗王权的代表就是倭人传中辅佐卑弥呼治国的弟弟,也正是崇神天皇本人。
可能倭人传中错误的记载了其身分,误称其为卑弥呼之弟。
实际上,他应该是卑弥呼的晚辈子孙,并且还是实际掌握朝政的国家领导者。
百袭姬之说也是一个颇有魅力与说服力的推测,
但也仅是全凭《日本书纪》内容和尚未开挖的箸墓古坟所做出的推测。
关于卑弥呼死后的邪马台再次混乱、台与继位的解释则是相对缺乏。
所以此说仍然不能为卑弥呼的真身作出定论。
类似的人选还有11代天皇垂仁天皇的皇女、伊势神宫的建立者倭姫命。
同样也是因为拥有神职的地位而被推测为卑弥呼。
目前的这四名人选都是与大和皇权相关的女性,也是呼应了邪马台 = 大和的说法。
可是邪马台是真的发音成Yamato吗,就算是Yamato那就一定是大和吗?
《日本书纪》的记载中,神功皇后曾远征九州的土蜘蛛。
土蜘蛛是日本朝廷对于未臣服的地方豪族的蔑称,同时也带有将之妖魔化的意涵。
与神功皇后交战的土蜘蛛首领也是一名女性,其名为田油津媛。
而其根据地则是九州山门——另一个Yamato。
如果《日本书纪》中对于此战事发生的年代纪录正确。
那田油津媛的地位可能是卑弥呼与台与的后裔,
而山门正是自古存在至那时的邪马台国。
但根据倭人传的描述,邪马台明显是一个颇有规模的联合国家。
不像是一个小型地方土豪该有的规模。
那离开大和皇权的人物圈,
我们是否还能找到一个能与卑弥呼地位、事蹟相当的女性?
答案是有的。
日本史学界中存在一个冷门且非主流的学说,
但是对创作者来讲,此学说的假设的内容其实颇为诱人。
那就是“九州王朝说”。
什么是九州王朝说?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个历史故事(课本好像有讲过?):
日本的倭王曾遣使向隋炀帝杨广朝贡并附上国书一封,内容如此写道: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杨广对此称呼感到不悦,当场训斥蛮夷无礼、不可再提。
但他并未降罪于使者,之后仍是派遣裴世清出使倭国与之交流。
这名自称“日出处天子”的倭王在中国史书中记载为多利思比孤,
是一名男王,有王后号为鸡弥,国都则是“邪靡堆”
在介绍其国情时,《隋书》还特别提及其国度内有名为阿苏山的火山,
因为火山不定期的喷发,因此该国对阿苏山有着定期的祭祀。
但是对照起来问题就出现了。
那时的日本在位的乃是女天皇推古天皇,而不是男性天皇。
那这名倭王多利思比孤又是谁?
中国之后的史书记载他为用明天皇,但是用明天皇仅在位两年,
不符合史书中上朝贡的年代和长期遣使交流的纪录。
那是否是在推古天皇时代掌握摄政大权的圣德太子?
又或者圣德太子使用了先皇的名号与日本交流,而非姑母推古天皇?
毕竟圣德太子在位时也有派遣隋使小野妹子出使的纪录,时间点也颇为吻合。
https://i.imgur.com/JiNvkRM.png
(大家比较熟悉的圣德太子和小野妹子应该是这个版本)
这的确是一个颇合理的推测,但是九州王朝的推论者不那么认为。
而中国史书对日本的记载的吊诡之处仍不只如此,
这也是来自于一则大家颇为熟悉的常识:
‘中国以前称呼日本为倭国,但他们觉得不雅,所以便改以日出之国“日本”自称。’
这段记述是出自《旧唐书》:
‘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
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
但是,《旧唐书》这段关于日本称呼的描述还有让人起疑窦的下一段:
‘或云:日本旧小国,并倭国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实对,故中国疑焉。’
《旧唐书》中,其实倭国和日本两国是分开来记述的。
贞观五年的“倭国”遣使向李世民进贡。
而从长安三年向武则天进贡开始,之后与他们的交流则是归类于“日本”。
对当时的中国来讲,似乎是将倭国和日本视为两个不同的国家。
可能是基于当时日本列岛上王朝的更迭,又可能像旧唐书所记述的别说:
“日本”征服了“倭国”,取而代之。
这就是“九州王朝说”的根本假说:“曾经有两个日本王朝”。
一个王朝在奈良,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大和王权。
持续至今,万世一系的日本天皇体系。
而另一个呢?
在有着阿苏山的九州,也就是九州王朝。
比大和王朝更加古老,也更早和中国有所交流,也因此在史书中出现。
《三国志》中的卑弥呼与邪马壹
《晋书》、《宋书》的倭国五王赞、珍、济、兴、武。
《隋书》中裴世清曾造访的倭国、竹斯(筑紫)国。
这些都可能是九州王朝在中国史书中所留下的记录,而非奈良的大和王朝。
但是这些国家、国王在日本史书中几乎是完全消失,没有任何着墨。
对此,九州王朝说的拥护者则是认为“大和王朝篡夺了九州王朝的历史”。
日本两本最具代表性的史书分别为《古事记》与《日本书纪》。
而这两本书的成书背景与年代相当近似,合称“记纪”。
而背景与年代,
则是在西元七世纪时,日本发生了三次对于政权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
首先是大化革新。
七世纪前中叶,豪族苏我一族专横干政,日本天皇实权旁落。
对此,中大兄皇子——之后的天智天皇与近臣中臣镰足发动政变。
他们在女天皇皇极天皇御前当场将权臣苏我入鹿格杀,
苏我氏之长苏我虾夷也被逼迫自尽。
皇极天皇随后自愿退位,其弟孝德天皇被拥立为新皇。
皇室随即下达诸多政策,剥夺地方豪族的私有土地和所属人民,
让日本迈向了中央集权的新天皇体制,以年号史称大化革新。
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则是中臣镰足因为诛杀苏我一族有功,因此被赐姓为藤原。
他与次子藤原不比等就是往后将在日本历史活跃至今的大豪族藤原氏先祖。
https://i.imgur.com/p2xllAY.png
(a.k.a. 污秽的血脉)
其次则是白江口之战。
如果是有在看韩剧的乡民,应该会知道韩国也有他们自己的三国时代:
高句丽、百济、新罗
七世纪中叶,中国的唐帝国高宗李治与达成新罗同盟协议,
他们决定派遣联军攻击一向与唐不睦,并且曾与高句丽联盟的百济。
十三万唐军与五万新罗军队势如破竹,一路攻进百济首都泗沘。
百济王扶余义慈被押回洛阳,百济自此灭国。
但是唐军尚未控制百济全境,以鬼室福信为首的百济遗臣们负隅顽抗,
并寻找援军来对抗唐帝国的大军。
而他们所求援的对象,就是在海峡对岸一向与之友好的日本。
日本闻讯后,为了维持自身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决定出师救援百济。
女天皇齐明天皇决定御驾亲征,却未渡海就先于九州过劳病死。
(齐明天皇其实就是上文提及的皇极天皇,她退位后又继位当了一次天皇)
掌握朝政许久,大化革新的主角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延续了援助百济的决定,
派遣四万五千大军渡过对马海峡,也护送先前在日本当人质的百济皇子扶余丰回国。
但日军尚未集结成完成前,百济自己就闹出了内哄导致军民士气大减。
两军交战后,以小型战船为主的日军不敌拥有大型战船的唐军,在白江口遭受重挫。
陆战方面日方也吞下了败仗,不少参战的九州豪族被俘虏。
知晓大局已定的日军只能带着百济遗民返回日本,接受了这次战败的事实。
战后登基的天智天皇为了戒备唐帝国的报复与入侵,
除了加速中央集权的律令下达外,也在九州设置了大量的岸防建筑与军事组织。
(不过这些准备真正派上用场则是数百年后蒙古入侵时的事了。)
除此之外,天智天皇也将国都迁往了交通便利、易守难攻的近江大津,
史称近江朝廷。
最终的重要事件则是壬申之乱。
白江口之战后,天智天皇的病情每况愈下,而他有两名可选为继承人的人选。
其一是长子,年纪尚轻的大友皇子。
其二则是皇弟,已颇有人望的大海人皇子。
西元672年,天智天皇驾崩,被立为太子的大友皇子准备继位。
而大海人皇子则是先一步避嫌削发为僧,下乡隐居。
虽然看似一切都顺利进行,但最终却仍是免不了一阵腥风血雨。
大海人皇子最终决定在美浓起兵,召集与东国的诸豪族向近江进军。
而大友皇子得知叛乱发生后,也召集大军备战。
皇室内战爆发不久后,大海人皇子的军势连战均告捷,
而指挥体系混乱的大友皇子部队则是节节败退。
最终,已见胜利无望的大友皇子在最后的忠臣石上麻吕见证下自缢。
短暂五年的近江朝廷灭亡,大友皇子本人则是直到明治维新时才被追封为弘文天皇。
(如果你对这对名字有印象又想不起来的话,可以看看以下这个男人。)
https://i.imgur.com/TndY8Jb.png
大获全胜的大海人皇子则是迁都回奈良飞鸟,并登基成为天武天皇。
至此,日本飞鸟至奈良时代的皇室继承与体制宣告稳固。
天武天皇延续了先代天皇的中央集权政策并强化皇族的地位,
他大刀阔斧的整顿了氏族、官制、宗教等体制,并建造了新都藤原京。
而在文化事业上,天武天皇最重要的实绩则是史籍——
也就是“记纪”《古事记》与《日本书纪》的编撰。
日本先前并不是没有史书,根据纪载过去曾有《帝纪》、《旧辞》等史书,
而圣德太子时代也曾编写《天皇记》、《国记》等书。
可是这些史书现今不是只知其名但不知其详,就是已在战乱中佚失。
但是在天武天皇时代,
他曾命令一名拥有过目不忘能力的侍从稗田阿礼将《帝纪》、《旧辞》牢记于心,
并在之后元明天皇的时代将内容默背而出。
根据稗田阿礼默背内容的撰写而成,并献给朝廷的史书就是《古事记》。
https://i.imgur.com/cBvhrHF.png
(我知道你们应该比较熟悉这个稗田阿……求。)
而古事记叙文也记录了天武天皇的训饬:
“撰录帝纪 讨覈旧辞 削伪定实 欲流后叶”
《古事记》的成书背景与用意,
可说就是天武天皇或其后人为了建立皇朝的威信与根基而撰写。
《日本书纪》虽然没有明记由天武天皇下令撰写,
但从成书年代来判断,应该也是于天武时代开始进行编撰。
其总编辑舎人亲王是天武天皇之子,也可见得天武天皇的实权在此书之后的影响。
换句话说,不管是《古事记》还是《日本书纪》,两者都是在壬申之乱后所成立。
其内容极度偏袒大和皇权、甚至是天武天皇一系。
例如在《日本书纪》中,天智天皇死后便记载为天武元年,
而大友皇子是否正式继位则是被抹消于历史之中。
再换句话说:壬申之乱前的日本历史,
几乎肯定曾被天武天皇的皇室与权臣们修改、导正为有利于现今皇室的历史。
就像是《日本书纪》在编撰时明显有参考倭人传,却故意忽视了卑弥呼与邪马台。
至于这个“导正”的程度究竟如何?在缺乏相对史料、文物的对证之下,
今日已难以考察出正史的真相。
(就连稗田阿礼也有学者怀疑他就是之后的外戚重臣藤原不比等,
所以也有着“记纪”几乎就是藤原氏所编篡的史观的阴谋论。)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推论、假设在二战后疑古的风潮中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冒出,
“九州王朝说”就是其中之一。
好像扯太远了,回到邪马台的正题吧。
九州王朝说中一个最著名的推论就是“邪马台国不存在”。
那代表九州王朝说不承认卑弥呼吗?并不是的。
九州王朝说的创始者为古田武彦,
他的意思是“邪马台”不曾存在,卑弥呼真正的国名是“邪马壹”国。
我们再来复习一下《魏书 倭人传》的内容吧:
“南至邪马壹国,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陆行一月。”
是的,在现存的《三国志》版本中,没有“邪马台”国,而是“邪马壹”国。
同样的,《三国志》中没有“台与”,而是“壹与”。
至于“邪马台”与“台与”则是《后汉书》等其他书籍所使用。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现存最古老的《三国志》印本是宋朝时的版本,
所以有极大的可能性只是在印刷时将台与壹这两个字搞错了。
导致不仅邪马闹双包,连可爱的JC女王都搞出了“台与”和“壹与”两种名字。
但是古田武彦在查证三国志中所有的台、壹两字后,发现其他地方均无错误。
所以他认为是成书较晚的《后汉书》等史书才是错误的一方。
并且,他推测“台”代表当时君王的王位,这个字不会出现在蔑字的翻译中,
史书上真正的意思是“邪马一国”,而非邪马台,更不可能是Yamato。
而在九州王朝说中的卑弥呼,
则是被在已佚失的《筑后国风土记》的遗文中找到一名能与她对应的存在。
“昔 此堺上 有鹿猛神 往来之人 半生半死 其数极多 因曰人命尽神 干时
筑紫君肥君等占之 令筑紫君等之祖瓮依姫 为祝祭之 自尔以降 行路之人 不被神害
是以曰筑紫神”
瓮依姫 (Mikayorihime)是筑紫君的先祖。
由她担任祭司后,在筑紫(北九州)横行的神才被压制了下来,让行人平安来往。
而筑紫君则是世代统治北九州筑紫的豪族,
在九州王朝说中,他们就是那些被历史抹消的九州王朝诸王。
如果以卑弥呼的发音为日瓮(Himika)来推测,
那这名能压制荒神的女祭司瓮依姫也许就是卑弥呼真的真身。
那讲了那么多,邪马台究竟在何处?卑弥呼又是谁?
如果你是直接END到这里的话,恭喜你略过了一篇废文,因为至今仍无人能确定真相。
只不过这也正是邪马台和卑弥呼最有魅力之处,
你知道她就在历史夹缝中的某处,但却始终无法将她的身姿确实定焦入眼。
或许在未来某日,
解开邪马台之谜的“圣杯”会在某处的遗迹、工地、甚至是农田之中被发掘而出。
那正是“亲魏倭王”的金印。
或许透过金印的出土地点,我们终究能确认女王和她的国家究竟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