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C_Chat 看板 #1Uvx7Odx ]
作者: Satoman (沙陀曼) 看板: C_Chat
标题: Re: [闲聊] 如果亚瑟王回英国了
时间: Tue Jun 16 01:37:26 2020
※ 引述《RX00 (炼狱史莱姆)》之铭言:
: 她会哭死。
如果她是那只呆毛王的话应该是不会啦。
其实傻芭还挺喜欢现在英国的模样,特别是炸鱼和薯条的部分。
英国广播公司BBC曾经办过一个名为最伟大的英国人的民意调查。
(这里的英国人不是指英格兰人English,而是整体的不列颠人Briton)
在这个调查中亚瑟王名列51名,在100人中排行在中间的位置。
以表面上来看,这排行似乎是有点掉漆。
不仅离榜首的邱吉尔、榜眼的布鲁内尔、探花的戴安娜王妃有段距离。
而排行第四的达尔文、第五的莎士比亚、第六的牛顿、第七的伊莉莎白一世、
第十四的阿佛烈大帝、第二十一的图林、第二十五的霍金、第三十五的布狄卡等伟人,
他们的排名也是遥遥领先亚瑟王。
但是,亚瑟王却是这100人中唯一无法确认真实存在的人物。
在其他确实存在于世的99人中,这名身处于传说与历史之间的王者格外引人注目。
事实上,现今的英国(不列颠、联合王国)的成型也和亚瑟王有所关联,
这也是亚瑟王在现今的英国、欧洲,甚至是全世界人们心中占有一块地位的原因。
亚瑟王的存在与否仍未有定论,但是人们大多同意,
如果这名人物真的存在,那他应该生活于西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的不列颠。
而那时的不列颠,正是战争、侵略、文明倒退的黑暗乱世。
时间到回西元一世纪43年,总数在两万人以上的罗马军团在欧洲海岸集结。
他们受到皇帝克劳狄乌斯的号召,准备航渡海峡,前往对岸的神祕岛屿:不列颠。
不列颠的征服一直是罗马的宏望之一。
但在儒略王朝的先祖凯撒两次测试性的登陆侵略后,
罗马对于不列颠的野心便因共和国到帝国中间转型造成的混乱而停滞了下来。
罗马帝国之祖屋大维,或称伟大的奥古斯都任内曾三次策画对不列颠的侵攻,
但都因经济、政治问题被搁置了。
知名的暴君卡利古拉也曾派军准备渡海,
但是到了紧要关头,这名谣传陷入疯狂的暴君却下令他的士兵们在海边捡起了贝壳,
让摸不著头绪的士兵们无功而返。
而到了克劳狄乌斯时期,罗马这次对不列颠的征服已做好了十足的准备。
罗马军团在不列颠的海岸登陆,并兵分三路进发。
不列颠岛上的居民凯尔特人对侵略者发起了抵抗,
但以部落王国型态散居于不列颠各处的凯尔特人难以面对军容完整的罗马军团。
透过征服与受降,罗马军团一步接一步的扩展帝国于不列颠的疆域。
克劳狄乌斯驾崩后,继位的尼禄也授权了军团在不列颠当地进一步的侵略。
而在此时,一道插曲中断了罗马在不列颠的扩张。
在不列颠东部海岸,有个名为爱西尼的部落王国。
在凯撒的《高卢战记》中既有关于此部族的记述,可见得爱西尼本身的古老与规模。
爱西尼在克劳狄乌斯的军团入侵时选择了屈降,成为罗马属邦并维持了自身的独立地位。
但是在爱西尼之王普拉苏塔古斯年老时,双方的关系逐渐发生变化。
罗马不再愿意维持爱西尼的独立,并开始征收土地、发放高利贷。
他们希望从当地的凯尔特人榨取更多的资源与劳力,对爱西尼的剥削日渐苛刻。
普拉苏塔古斯膝下无子,但是他与妻子布狄卡有两名女儿可作为王国的继承人。
在国王遗嘱中,他嘱咐将爱西尼交付给自己的女儿与罗马皇帝一同拥有。
但在普拉苏塔古斯驾崩后,罗马官员无视了他的遗嘱。
罗马终止了爱西尼的独立,并没收了大量王族与其他凯尔特人的财产。
作为王后的布狄卡挺身向罗马官员抗议,
但是她不仅无法讨回公道,反而遭受严厉的鞭刑作为警告。
布狄卡的遭受到的屈辱并非只发生在她本身。
她与先王的两名女儿,也就是王国的正统继承人更是遭到罗马人惨无人道的强奸。
至此,布狄卡与凯尔特人的怒火已难以被平复。
爱西尼与其他怀抱怨愤的凯尔特人开始群聚,布狄卡对子民们发表了演说,
并向和她的名字同样代表“胜利”的女神安德拉斯特请求神谕。
布狄卡释放了象征女神的野兔,众人也目睹野兔往吉兆的方向跑去。
在此时,女王与凯尔特人决意向罗马发起复仇与自由之战。
当时的不列颠罗马总督苏埃托尼乌斯正率兵侵袭凯尔特德鲁伊的圣地:
莫娜岛(现今的安格尔西岛)。
因此罗马军团没有足够人手和资源即时镇压布狄卡的起义。
布狄卡亲驾战车,宛若安德拉斯特降临似的带领凯尔特人杀向罗马人的都市,
在当地驻守的小型部队迅速的被声势浩大的凯尔特人海摧毁。
凯尔特人杀入城市,
没有战俘、奴隶概念的他们愤恨的将罗马人不分男女老少一律虐杀、屠戮殆尽。
很快的,包括伦敦在内的三座罗马人殖民地化成了废墟与血海。
更多的凯尔特人也加入了布狄卡的起义,形成了看似势不可挡的复仇大军。
不仅总督苏埃托尼乌斯知道事态重大,连忙集结各地兵力全力镇压起义。
布狄卡也惊动了远在罗马的皇帝尼禄,让他一度产生了放弃整个不列颠的念头。
最终,罗马的镇压军与凯尔特的起义军在伦敦近郊正式对垒。
凯尔特人的人数是罗马军团的十倍之多,但沙场老将苏埃托尼乌斯却已看穿了其弱点。
布狄卡的起义是在愤怒中仓促成军。
虽然凯尔特人士气高昂,但武器装备却相当简陋。
在起义军中,甚至还有携家带眷一同行动,算不上战力的老弱妇孺。
双方交战结果正如苏埃托尼乌斯所料。
训练精实、装备精良的罗马军团摧枯拉朽般的摧毁了人数是十倍多的凯尔特人。
罗马士兵抛掷的重型标枪穿透了凯尔特人的盾牌,并形成倒钩迫使他们放弃防卫,
随后的标枪再次投掷与冲锋便让凯尔特人溃不成军。
罗马人展开了对于复仇的再复仇,将凯尔特人的家眷妇孺也一同杀戮殆尽。
凯尔特人的溃败已成定局,
未能达成自身名字意义“胜利”的布狄卡一说服毒自尽,又一说她逃生后病死。
苏埃托尼乌斯随后对周遭的凯尔特部族展开惩罚性的镇压,
但更加沉重的压迫反倒让凯尔特人大大小小的冲突与反抗不断爆发。
对此感到不悦的皇帝尼禄于是接受了地方官的建议,
将强势镇压派的苏埃托尼乌斯罢黜,改由怀柔派的佩特罗尼乌斯接任总督。
凯尔特人的不服与怨怒这才逐渐平息,罗马在不列颠的根基也逐渐稳定了下来。
军团也才得以继续往西和往北扩张边界。
20年又过去了,罗马人来到了现今英格兰的北界附近。
要继续向北进发,那便是前往当时的喀里多尼亚,也就是现今的苏格兰。
罗马人在此遭遇了顽强的对手:红发、纹身的皮克特人。
皮克特人由于历史资料的不足,对现今的人们来说仍是一支神秘的民族。
从现今残存的史料、遗迹来判断,我们只能猜测他们也是凯尔特人中的一个分支。
罗马人与皮克特人之间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战争与冲突,
但罗马始终没有将皮克特人彻底击败,
反倒是皮克特人不时的南下骚扰掠夺让罗马官员颇为头痛。
加上对于喀里多尼亚经济价值不确定的怀疑下,
罗马在不列颠的扩张开始逐渐停滞了下来。
西元117年,罗马五贤帝之三的哈德良继位。
他终止了帝国大多的扩张军事行动,改以守成、减少内部纷乱为最大目标。
哈德良在位期间几乎走遍了帝国各个行省,亲身研究与思考当地所需与情势。
对于行省不列颠尼亚,他做出的决策便是建造一座长城,作为帝国与蛮族之间的分界线。
作为不列颠尼亚的最北界的象征,抵御皮克特人的防壁的哈德良长城就此筑起。
(下一任贤帝安敦宁修筑了更北方的安敦宁长城,但几年后便被放弃撤回哈德良长城)
至此,作为罗马行省的不列颠情势逐渐稳定,罗马人和凯尔特人的相处也日渐平稳。
双方产生了文化交融,形成了不列颠特殊的海岛凯尔特人文化。
罗马人带来了先进精良的铁器、用以记述的拉丁文、论罪责罚的律法等事物,
其中也包含了在帝国声势逐渐窜升的宗教:基督教。
刻苦的信徒揹著十字架与经典,远渡重洋来到了新天地进行传教。
除了不列颠、喀里多尼亚之外,
在西方的海伯尼亚(爱尔兰)也开始有人信仰这新兴的一神宗教。
为了让当地凯尔特居民方便理解教义,
教士传教时有时会将当地神话传统与圣经内容融合,让信众更能接受与体会。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凯尔特基督教的独有特征也随之而生。
例如被认为是和太阳圆形符号和十字架结合而成的环形十字架,或称凯尔特十字架。
https://i.imgur.com/ruG70Dp.png
相信FGO的玩家对这种形状一点也不陌生w
历史演进至西元三世纪,罗马帝国庞大的版图开始成为治理国政的累赘。
外敌、内乱、经济崩坏、通货膨胀接连到来。
在混乱的半世纪中,罗马出现了近40名的军人出身的皇帝相互夺权,
正式登基的皇帝平均在位时间也仅在两年左右,让伟大的罗马陷入崩解的危机之中。
虽然戴克里先、君士坦丁大帝等名君先后稳住了帝国的乱象,
但一分为二的罗马帝国已无法回到往年的荣光。
西元四世纪末,不列颠所属的西罗马帝国饱受哥德人等日耳曼蛮族的骚扰。
眼见帝国衰败,身在不列颠的罗马将领马格西穆斯发起叛乱自封为帝,
他率领不列颠当地的军团远征欧陆,挑战西罗马皇帝的宝座。
最终马格西穆斯兵败身亡,但不列颠统帅的叛乱野导致了当地的权力真空。
随后五世纪初,又一名将军叛乱并自立为君士坦丁三世,
并且率领军团前往欧陆高卢盘据,而他同样遭到战败身亡的命运。
在这两次叛乱中,
不列颠的军团几乎是倾巢而出,当地的居民顿时陷入无人保护的窘境。
在不列颠兵力缺乏的状况下,
北方的皮克特人,以及从西方渡海而来的斯科特人开始对不列颠发起掠夺。
(苏格兰人)
少数罗马军人、不列颠贵族尝试抵抗凯尔特蛮族的入侵,并向西罗马帝国求援。
但正在应付日耳曼蛮族的西罗马帝国早已自顾不暇,
之后更是在匈人王阿提拉西征、以及随后的蛮族入侵下步向灭亡。
此时,不列颠成为黑暗时代中的一座无援孤岛。
在半传说的纪载中,名为伏提庚的不列颠王者为了抵抗皮克特人的入侵,
他转而雇用欧陆的日耳曼蛮族为佣兵,希望以蛮制蛮对付皮克特人。
但是,央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等欧陆蛮族来到不列颠后竟然鸠占鹊巢,
反倒开始侵袭雇主不列颠人的领土。
在诸多蛮族的夹击下,不列颠人损失惨重。
有些不列颠人往岛屿西方撤退,在现今的威尔斯、康沃尔等地固守。
有些则是渡海逃往欧陆并建立了新的家园,即是现今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
我们从现今现况来判断,不列颠人对于蛮族的抵抗近乎失败。
大不列颠岛多数区域变成了英格兰,也就是“央格鲁人的土地”。
而蛮族入侵带来的战火也破坏了过往不列颠人与罗马人共筑而成的文明。
关于此时代的文字纪录相当稀少,不列颠终究还是被混沌不堪的黑暗之潮所淹没。
但是,在无比绝望的黑暗时代中,
还是有人曾举起希望的火炬,尝试照亮周遭浑沌的黑夜。
而寄宿于火炬希望之光中的,就是名为“亚瑟”之人的传说事蹟。
六世纪的不列颠基督教修士吉尔达斯,
他在黑暗时代以拉丁文写下了《不列颠的毁灭》一书。
此书并非史书,
而是吉尔达斯自身对于不列颠于黑暗时代的道德沦丧、信仰沉沦而撰写的讲道书。
但是对于史学家来讲,吉尔达斯的著作可说是当时少数的第一手记录。
吉尔达斯在《不列颠的毁灭》中写下了不列颠人微弱的一道光芒:巴顿山之战
这场地点不明、详细不明、参战者不明的战役便是所有亚瑟王传说的起点。
由于《不列颠的毁灭》并非史书,吉尔达斯并没有纪录战争的经过,
甚至连双方的领导人、巴顿山的确切地点都没有纪录。
我们只能从成书年代来猜测此战役的发生时间是在五世纪末至六世纪初左右。
吉尔达斯对于此战最重要的记载则是不列颠人战胜了入侵的央格鲁萨克逊人,
并喝止了蛮族的进犯。
随后,不列颠维持了一定时间和平与稳定。
巴顿山之战究竟带来了多久的和平无人能知。
但是在往后的战乱时代,由吟游诗人撰写的诗歌中出现了一个名字:
“Arthur 亚瑟”
这首诗歌名为《高多汀》,由吟游诗人阿内林以威尔斯语写成。
其内容乃是为与诗名相同的王国高多汀的战死勇士所撰写的挽歌。
诗中记述了三百多名不列颠勇士从各处集结,前往突袭央格鲁人的堡垒,
最终在对方压倒性的人数优势下无一生还。
而在诗中在赞扬其中一名勇士Gwawrddur时如此写道:
他在城赛壁垒上让黑鸦饱食了一顿
尽管他并非亚瑟
但战斗的强雄之中
在最前线的Gwawrddur就宛若栏栅一般
一般认为《高多汀》最早有可能撰写于西元七世纪初,
如果这段诗文不是后人所添加,那它便是关于“亚瑟”这个名字所留下最初的纪录。
而亚瑟较为清晰的纪录来自于威尔斯僧侣内尼厄斯撰写的史书《不列颠人的历史》。
此书撰写于九世纪,因此已不能当确切的史实来参考。
但是,书中纪载了关于巴顿山之战的进一步资料,并首次提到了亚瑟的参与。
在《不列颠人的历史》的记录中,
不列颠人聚集了所能征召的最大兵力对抗萨克逊人,并选拔亚瑟作为统帅。
亚瑟肩负著圣母塑像,在十二次的战役中一一击败进犯的萨克逊人。
在最终的巴顿山之战中,亚瑟更是独自歼灭了敌方940人,在上帝的眷顾下迎接胜利。
在此书中,也记述了一个对未来传说和现实都影响深远的故事:
红龙与白龙的争斗
为不列颠带来灾祸的王者伏提庚尝试建造一座新的堡垒抵御外敌。
但是无论他怎么筑城,结果都是坍塌陷落的下场。
伏提庚找来智者询问原因,
而对方告知他需要献祭一名“没有父亲的男孩”的鲜血才能解开此诅咒。
伏提庚找到了一个符合条件,名为安布罗休斯的男孩。
但是在准备杀害他献祭前,男孩却出言嘲讽了提出建议的智者,并提出真正的原因。
原来在城塞的地基下,有着两条蛇正在相互争斗。一条为红,一条为白。
红蛇起先被白蛇压制,但是随即红蛇奋起,将白蛇驱赶而出。
安布罗休斯向伏提更解释了这个异象的寓意。
他说这代表了不列颠的红龙虽然一时被击败,
但最终仍会将将代表萨克逊人的白龙驱赶而出,获得最终的胜利。
安布罗休斯这名字也曾在更古老的《不列颠的毁灭》中出现,
更是吉尔达斯在书中所唯一有所记述的全名。
在《不列颠的毁灭》的纪载中,
安布罗休斯.奥理安是巴顿山战役前不列颠人的反抗领导者。
以书中描述来看,若安布罗休斯真有其人,那他应该是一名罗马贵族或后裔。
(至于伏提庚,他就是黑傻宝具中台词“卑王铁槌”中的卑王,
FATE中乃是象征不列颠神秘本身的巨龙,在被阿尔托莉雅击败后不列颠便逐渐迈向衰亡。
所谓的卑王铁槌应该并非卑王的铁槌,而是予以卑王裁罚之意。)
附带一提,亚瑟的忠犬卡瓦斯第一次被提及也是在《不列颠人的历史》之中
而在西元十世纪成书,作者不详的《坎布里亚编年史》(或称威尔斯编年史)中,
也曾提及这个名为亚瑟的战士。
不一样的是,《坎布里亚编年史》中还写到了亚瑟的结局:剑栏之战。
以及另外两个后人熟悉的名字:
在剑栏之战与亚瑟一同战死的Medraut、以及疯狂的吟游诗人Myrddin。
(莫德雷德) (梅林)
但无论是《坎布里亚编年史》,或是内尼厄斯的《不列颠人的历史》中,
亚瑟仍然不是王,而是类似将军的战争领袖。
我们所熟知的亚瑟“王”的出现,则是还要等待百年的时间。
在西元十一世纪左右,威尔斯当地的民间故事开始出现了亚瑟“王”的踪迹。
在其中最出名故事是《基尔夫与欧玟》(Culhwch and Olwen,又译:猪圈王子)。
(Culhwch即威尔斯文猪圈之意,因为主角是在猪圈出生而被取此名)
故事主轴是名为基尔夫的年轻王子,为了迎娶巨人公主欧玟的冒险故事。
为了达成目的,基尔夫前往表兄亚瑟王的宫殿寻求帮助。
而亚瑟王见到年轻有为的表弟,也欣然派遣了六名战士帮助他。
在这六名战士中,其中三人的名字在后世流传深远。
Cai,一名可以在水底活动自如,九天九夜不阖眼,且能以双手治愈他人的战士。
Bedwyr,最为英俊的战士,虽是独臂但却可以一当九。
Gwalchmai,使命必达的勇士,既是最好的跑者,也是最佳的骑手。
这三名战士在往后的创作中,将会成为著名的圆桌骑士:凯、贝迪维尔、高文。
在《基尔夫与欧玟》中,
也出现了亚瑟王的剑Caledfwlch、长枪Rhongomyniad、盾Wynebgwrthucher、
匕首Carnwennan等武装。
王后Gwenhwyfar也在同一段的对话中出现,她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桂妮薇儿。
卡美洛则是尚未出现,取而代之的则是亚瑟王的大厅Ehangwen。
(泳装兔子王的宝具)
而另一篇威尔斯民间故事《安温的战利品》,
则是叙述了亚瑟王带领部下前往仙境安温寻找魔法大釜的故事。
现代许多人认为,这故事就是往后圣杯追寻传奇的起源。
关于亚瑟王传说,最重要的著作则是出现于十二世纪初,
同样出身于威尔斯的基督教僧侣蒙茅斯的杰弗里撰写了一部前所未有的不列颠伪史。
他取材了《不列颠的毁灭》、《不列颠人的历史》、《坎布里亚编年史》等先人的著作,
再加上威尔斯民间故事和自己的创作,最终的成果便是著名的《不列颠诸王史》。
《不列颠诸王史》将不列颠的建立推古自特洛伊后裔布鲁图斯,
并且拼凑出了许多无法实证的幻想王者,还详述了他们的生平经历。
“亚瑟王”便是这些不列颠诸王其中之一,
而《不列颠诸王史》中的内容也是现今亚瑟王传说的根基。
杰弗里在书中建构了亚瑟王的一生,从家世、出生、征途到安息为止。
其父王乌瑟、魔女摩根、安息之所阿瓦隆等要素均是出自于此。
而红龙与白龙故事的主角,也被杰弗里从安布罗休斯改写为魔法师梅林,
并增添其乃梦魔之子的设定。
关于梅林,杰弗里另外还撰写了两本关于他的书籍:
专门蒐集梅林预言的书籍《梅林预言》、以及蒐集生平事蹟的《维塔.梅林》。
尽管在些书籍中的梅林形象并非一致,
但基本上也建构出了这名魔法师高深莫测、料事如神、疯癫与智慧并存的形象。
杰弗里的亚瑟王与先前记述的最大不同之处,
则是亚瑟王从反抗者的身分,一转成为了征服者。
在杰弗里的笔下,亚瑟王战绩不仅只于不列颠。
而是踏上了远征罗马,并与虚构的罗马皇帝卢修斯展开对决并战胜。
一般认为,杰弗里的用意是为不列颠创造一名类似亚历山大、凯撒的征服之王。
虽然一路从不列颠打到罗马看似过于夸张,
但是先前其实就有罗马伪帝马格西穆斯几乎达成了此成就,
而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其实也是在不列颠起家的。
杰弗里或许就是基于现实的马格西穆斯,再创作出亚瑟王的远征。
但是,以上的著作与传说仍几乎仅限于威尔斯,也就是不列颠人的理解范围内。
征服者央格鲁萨克逊人的诸王对亚瑟王可说是未曾关心。
在阿弗烈大帝编撰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也从未出现相关纪载。
那亚瑟王传说又是怎么从威尔斯的地方传说纪录升华为全英国尽知,
甚至是全世界知名的骑士传奇的呢?
这就是下一代征服者们的故事了。
让我们转换场景,来到《不列颠诸王史》成书数十年后的法国城市普瓦捷。
在一座华贵的宫廷中,年轻勇武的骑士、浪漫浮夸的吟游诗人们忙进忙出,
尽心尽力的为这座宫廷地位崇高的女主人服务。
而在宫廷中心,女主人和她同样身分高贵的儿女们正一同欣赏吟游诗人的演出。
吟游诗人吟诵的是关于遥远、古老、崇高的王者和他勇敢的骑士们的浪漫传奇,
这不仅是女主人最喜爱的题材,她的儿女们更是听到双眼发亮,兴奋不已。
女主人抚摸一旁正陶醉于王者与骑士们侠义精神的儿子,并如此轻唤著:
“理查……。”
女主人名为埃莉诺,又称阿基坦的埃莉诺。
她是英王亨利二世的王后,欧洲当世最有权势的女人,金雀花王朝之母。
西元十一世纪,英国发生了著名的诺曼征服。
央格鲁萨克逊人的韦塞克斯王朝灭亡,诺曼第公爵征服者威廉登基为不列颠的新统治者。
在随后的王位纷争中。同时拥有英格兰、诺曼第、安茹等地继承权的亨利二世取得王位。
再加上其妻埃莉诺的嫁妆阿基坦,亨利二世因而拥有了横跨不列颠至欧陆的辽阔领土。
这对王室夫妻在当时的欧洲权倾一时,所领疆域之辽阔甚至可被称作安茹帝国。
阿基坦的埃莉诺因父亲早逝,十五岁时便成为了阿基坦的女公爵。
在同年她也嫁给了当时的法王路易七世,登上了欧洲女性地位的最高峰。
(正确来讲,是成为太子妃没几天就因先王驾崩升格为王后)
只不过这一段婚姻让她颇不满意。
埃莉诺是在南欧艳阳下成长的热情美少女,
在她的血管中脉动的则是来自于诗人祖父威廉九世遗传的浪漫因子。
相较之下,以一名基督教苦行骑士为人生志向的路易七世可说是无趣至极。
路易七世参加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时,埃莉诺也带着满车的家俱服饰一同参与。
但她却拖慢了行军的速度,导致东征行伍被土耳其人袭击。
在抵达安条克后,她又疑似和伯父乱伦偷情,给路易七世带了一个大大的绿帽子。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有头无尾的结束,已经貌合神离的法王夫妇灰头土脸的返国。
之后他们虽然在教皇调解下生下一女,
但埃莉诺又看上小她十岁的小鲜肉诺曼第公爵亨利,也就是往后的亨利二世。
埃莉诺与亨利通奸的结果,就是让从头绿到尾的路易七世决定不再和她有所牵扯,
而这决定这正中了埃莉诺的下怀。
与法王离婚不久后,她随即与亨利再婚,并在不久后成为英国王后,
再一次登上欧洲女性权位的顶峰。
亨利二世和埃莉诺两人都是浪漫热情的个性。
一拍即合、打得火热的他们成婚后接连生下八名子女,
可说是一对天造地和的神(ㄐㄧㄢ)仙(ㄈㄨ)眷(ㄧㄣˊ)侣(ㄈㄨˋ)。
而亨利二世和埃莉诺之间还有另一个联系,那就是:《不列颠诸王史》。
再讲明确一点的话,是它的法语翻译版《布鲁特传奇》。
《不列颠诸王史》原文是艰涩的拉丁文,
别说是一般民众,连受过教育的王公贵族都难以阅读。
因此,诺曼第诗人魏斯在亨利二世的赞助下,接手了这本异族传说历史的翻译工作。
魏斯是一名拥有考证心的诗人。
为了翻译此作品,他亲身前往了威尔斯当地考察民俗,甚至尝试寻找作者杰弗里本人。
虽然这次考察之旅收获甚小让他颇为失望,但是他还是开始了翻译工作。
魏斯的翻译并非正统的翻译,而是翻译后的二次创作。
他改写了杰弗里原先刚硬的文风,将之转化为更容易阅读与聆听的诺曼法语诗句。
魏斯也依据自己的知识与时势需求删减或加笔故事的内容。
在他的改编下,书中人物变得较为生动活泼,
为了迎合雇主与听众的喜好,他也将故事内容增添了不少浪漫、侠义的桥段。
而由他个人撰写的加笔中,有两项重要且影响深远的创作。
第一项是亚瑟王的圆桌会议。
骑士们不分地位高下,与王者在圆桌一同畅谈天下大计。
第二项,则是人们仍相信在亚瑟仅是在阿瓦隆沉眠,并会在不列颠陷入危机时再次回归。
虽然原作仅提到亚瑟王在阿瓦隆沉眠疗伤,
但这可能并非魏斯的个人创作,而是当时威尔斯民众的普遍期许。
另外,亚瑟王的宝剑也是在此时由威尔斯文的Caledfwlch,
改称为我们所熟悉的Excalibur。
完成这项工作后,魏斯将此作品献给了正刚好成为英国王后的埃莉诺。
从埃莉诺往后艺术赞助行动看来,她对魏斯的作品可说是相当满意。
除了魏斯之外,还有另外一名诗人托马也以古老的威尔士传奇为蓝本,
替亨利二世和埃莉诺创作了和亚瑟王相关,描述某名骑士生平经历的诗作。
托马的原作已佚失,但是由于故事内容悲愁动人,
关于这名骑士的故事仍是被各国、各种语言的作者以翻译、再创作的方式流传至今。
现今,我们称这个故事为《崔斯坦与伊索德》。
亨利二世与埃莉诺对于这些创作的态度从表面上看起来颇为矛盾。
他们是不列颠的新统治者,理论上不应该支持一个原住民的古老国王归来。
亨利二世之后更是大费周张的派人前去寻找亚瑟王的陵墓。
他的心腹教士杰拉尔德宣称根据国王的提示,他们找到了亚瑟王和王后桂妮薇儿的遗骸,
除此之外还有宝剑Excalibur一同陪葬。
他们所寻觅的成果,其实便是现今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的亚瑟王之墓。
https://i.imgur.com/Ak1ktPy.png
(就是这个有人跑去抽卡暴死,TM也常常跑去取景的圣地)
亨利二世寻找亚瑟王之墓的理由不难理解。
他登基后威尔斯当地仍是躁动不安,时常有冲突与反抗的发生。
找到亚瑟王的坟墓,宣告他们希冀的永恒之王已死是一个绝佳的政治宣传。
但是,亨利二世不仅没阻止诗人们赞叹亚瑟王的丰功伟业,
甚至还加以赞助,连亚瑟王终将归来的神话也是在他登基后广为流传于英国各地。
很明显的,亨利二世与往后的金雀花诸王希望人民牢记亚瑟王的事蹟与归来。
为什么呢?
这表面看起来复杂矛盾的政治问题,用“浪漫”来看便可轻易的被解答。
或许,他们希望自己就是当代回归的亚瑟王。
亨利二世与埃莉诺的遗传与影响,
让他们的许多的后裔继承了对亚瑟王的喜好、崇拜与模仿。
在埃莉诺人老珠黄后,亨利二世开始向外寻花问柳。
他不仅情妇众多,也生下数名私生子。
轮到自己绿光照顶的埃莉诺甚是不快,她开始与亨利二世分居。
埃莉诺著孩子们与由她提拔的年轻骑士威廉.马歇尔,来到了自己的封地普瓦捷。
并在当地建立起专属于自己理想的宫廷生活。
埃莉诺是热切的艺术家与骑士的赞助者,
在她的宫廷经常有年轻的骑士与诗人出入,让她的宫廷成为当时欧洲浪漫文化的中心。
谣传中埃莉诺更是建立了爱情法庭,
以自己情场老手的身分调解或排除年轻贵族的们爱情难题。
埃莉诺的孩子们在母亲的影响下继承了对骑士侠义精神与浪漫创作的喜爱,
也同时继承了她对亨利二世的不满。
她率先成年的两名儿子亨利与理查是骑枪比武的好手,也都是不符父王管教的叛乱者。
亨利在成年后被封为共治王,因此又称“幼王”亨利。
他的武艺师傅乃是母后所提拔的骑士威廉.马歇尔,
这对师徒档在当时欧洲各地的比武大会上连战连胜,未尝败绩。
之后,亨利更是对父王亨利二世举起反旗,尝试夺取国王的宝座。
但却因病早逝,仅在28岁就结束他勇武的一生。
理查则是同样以武艺和骑士侠义精神闻名于当时的欧洲,
而他也曾有样学样的对父王亨利二世发起叛乱。
在一次会战中,
理查发现敌手就是兄长的导师,在决斗中战无不胜的威廉.马歇尔。
年轻气盛,渴望一战的王子随即拍马冲锋,尝试破解对方的无败传说。
但是老练的骑士随手便将王子刺下了马,给了他人生第一次落马的耻辱。
顾及情面与地位的马歇尔饶过理查一命,只将他的马匹刺死作为对傲气王子的教训。
随后,因为家庭失和忧愤不已的亨利二世死去。
理查继位为王,以勇武和好战闻名的他便是我们熟悉的狮心王 理查一世。
理查一世虽然在英格兰出生,但他几乎不会讲半句英语。
因为他的成长与学习经历几乎都是法国渡过,特别是在在母亲的普瓦捷宫廷。
在耳濡目染之下,理查自然对亚瑟王传说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是带有狂热。
最著名的例子则是他替姪子,同时也是英国的储君阿尔蒂尔向提亲时的事蹟。
作为聘礼,理查一世直接解下了腰间的配剑,并告知未来亲家西西里王坦克雷迪:
“这就是昔日亚瑟王的宝剑,Excalibur。”
而他的姪子阿尔蒂尔,这译名其实是法语发音。
若是用英语发音,那就会众人相当熟悉,这文章也已重复过无数次的名字。
没错,“亚瑟”。
理查一世显然是对名为亚瑟的姪子,同时也是英国的未来君王寄予重望。
若非是理查唐突战死,王位被其王弟“无地王”约翰夺权,
那阿尔蒂尔将会成为名副其实统治英国的“亚瑟王”。
在理查一世的家族中,还有一名对亚瑟王传说贡献许多的人物。
那是与他相当亲近的同母异父姐姐,埃莉诺与法王路易七世生下的公主:
香槟伯爵夫人玛丽。
玛丽遗传了母亲与先祖对于艺术的爱好,并且同样赞助了众多的诗人与作家。
受赞助者中,最著名的诗人是克雷蒂安.德.特鲁瓦。
克雷蒂安对亚瑟王传奇的扩充有着绝大的贡献,
他一共撰写了五部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相关的诗作。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囚车骑士兰斯洛特》。
亚瑟王的第一骑士,湖之骑士兰斯洛特即是在他的笔下所诞生。
不同于以往,我们难以在古不列颠、威尔斯的记述找到这名角色的原型。
有可能克雷蒂安是自行创造了这名骑士,
又或者他可能参考了爱尔兰传说中经历类似的英雄迪尔穆德。
总而言之,亚瑟王传说的转折点:“兰斯洛特与王后桂妮薇儿的不伦”,
这段故事确实是出自于克雷蒂安之手。
克雷蒂安另外一个重要的创作则是《帕西瓦尔与圣杯》,
这个故事将凯尔特魔法大釜的传说融入了基督教的圣杯之中。
虽然克雷蒂安本人富樫了,他并没有将圣杯骑士帕西瓦尔的故事写完。
但是往后的诸多作者们接力完成了亚瑟王的圣杯传说,
也就是圣杯渡海前往不列颠、其余两名圣杯骑士加拉哈德与鲍斯等内容。
关于亚瑟王传说的舞台、成员、物件等创作至此基本上到齐了,
其他细节则是往后仍有诸多的创作会对故事作出更精彩的润色。
(例如将亚瑟的宝剑一分为二,分别产生了石中剑与湖中剑的传说)
但是还缺少一个完整的故事将当它们完整统合。
金雀花王朝往后的国王仍旧继承了先祖对于亚瑟王的崇拜(或者说是利用)。
“长腿王”爱德华一世对英格兰人来讲是个勇猛的名君,
但是对威尔斯人、苏格兰人来讲,他则是一名残暴无情的入侵者。
他在任内大力镇压威尔斯的反抗,并在残杀、俘虏威尔斯的有力贵族后,
间接终止了威尔斯亲王的统治。
从此之后,威尔斯亲王成为了英国王储的象征性封号,威尔斯的独立已名存实亡。
但爱德华一世却也经常亲涉亚瑟王的相关事物,
他压制威尔斯后宣称自己取得了亚瑟王的王冠、又亲访上述亚瑟王的陵墓凭吊。
他也模仿了亚瑟王的圆桌会议,举办了包括比武、酒宴内在的圆桌庆典。
现今温彻斯特留有一枚巨大且刻有骑士名号的圆桌,相传就是爱德华一世所留下。
https://i.imgur.com/brmsBPq.png
其孙爱德华三世同样继承了对圆桌庆典的喜爱,
在一次庆典上,爱德华三世更是宣布成立了他自己的骑士团嘉德骑士团。
这骑士团的存在延续至今,是英国王室所授予的最高级别勋章。
这一切的一切,
金雀花王朝的诸王们似乎都在告知全不列颠的居民亚瑟王已归来。
而王不是别人,正是坐在王位上的我。
在金雀花王朝的末期,由金雀花分支而出的两大家族兰开斯特、约克争夺王位相斗不休,
长达30年的战争就此爆发。
由于兰开斯特家族的标志是红玫瑰,而约克则是白玫瑰,
这场战争因此在后世被莎士比亚冠上玫瑰战争之名,并被沿用至今。
在经过一段让无数英国学子头痛抱怨的继承权混乱斗争后,
双方终于在博斯沃思原野爆发最终战役。
约克家的代表是理查三世,他也是金雀花王朝的正统后裔。
理查三世的军队拥有两倍数量上的优势,他对胜利可说是抱有绝对的自信。
但是开战后不久,理查三世的部将却大量倒戈背叛,
导致局势转为兰开斯特家族的绝大优势,而理查三世的部队则是开始溃散。
为了挽回大局,理查三世亲自领军发起了一次勇敢却无谋的冲锋,
尝试直接将兰开斯特家的统帅击杀。
但是在大军重重包围下,理查三世最终仍是力尽战死。
传说中,金雀花王朝的末代国王死前对敌方怒吼著:
“叛国!叛国!叛国!”
亚瑟王传说最有力的推手金雀花王朝,
最终的结局也和亚瑟王传说相同——因背叛而灭亡。
而最讽刺的事情仍不只如此。
理查三世怒吼的对象,兰开斯特的统帅,往后登基的新王乃是亨利.都铎。
而都铎家族,正是来自于最早孕育出亚瑟王传说的土地:威尔斯。
红战胜了白,梅林古老的预言也以另类的形式实现了。
在玫瑰战争打得火热的同时,也有一部关于亚瑟王巨著正在被撰写着。
其名为《亚瑟之死》,作者则是一名身处牢狱之中的威尔斯骑士托马斯.马洛礼爵士。
马洛礼爵士参考了先前众多有关于亚瑟王的创作,并将它们连贯统合为一。
从亚瑟的诞生与远征、诸多骑士的冒险与爱恨情仇、圣杯的追寻、兰斯洛特的不伦……
直到最终,亚瑟王在剑栏之战遭到莫德雷德重创,并前往阿瓦隆长眠等待回归。
马洛礼爵士的《亚瑟之死》,基本上就是我们现今所认知的“亚瑟王传奇”。
《亚瑟之死》出版的1475年,也正是亨利.都铎胜利登基的那年。
亨利登基后为亨利七世,他迎娶了约克的伊莉莎白表示两大家族此后将不再斗争。
红白两朵玫瑰重和为红白两色的都铎玫瑰,玫瑰也成为了英格兰的国花。
亨利七世延续了传统,将两人所生的长子封为威尔斯亲王。
聪明的你能看到这边,应该也不难猜测这名王储的名字了吧?
没错,又是“亚瑟”。
可惜的是,这名亚瑟因病在15岁时就早亡,仍是无缘成为“亚瑟王”。
往后,亚瑟王开始逐渐淡出英国人的视线之中。
亨利七世的继承人亨利八世忙着结婚、离婚、生小孩、杀老婆,
而且他对于自己家族的根基威尔斯似乎没什么同情心。
在亨利八世任内,他通过法案正式终结了威尔斯的独立,将之并入英格兰之中。
他还要求威尔斯以英文为官方语言,导致当地的凯尔特不列颠文化加速消亡。
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战争、启蒙运动等历史大事件,
也让世人不再关注这名半传说性质的王者。
《不列颠诸王史》等古籍被视为应被摒弃的稗官野史,
被收藏进无人关心的图书馆角落堆积灰尘,等待新一批的亚瑟王追随者的诞生。
亚瑟王重新获得世人的关注则是在四百年后的维多利亚时代,
工业革命让中产阶级兴起,识字率也逐渐增加。
人们渴求更多的故事来阅读,
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在此时创作的《国王叙事诗》正好将这名被遗忘已久的王者重新迎回。
搭配画家古斯塔夫.多雷生动精致的插画,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再次让英国民众隽永不已。
https://i.imgur.com/CTx02B8.png
(国王叙事诗中由古斯塔夫.多雷绘制的插画,描绘的是梅林与妖精女王薇薇安。)
时间来到近代,
除了华格纳取材自亚瑟王传奇的《崔斯坦与伊索德》、《帕西法尔》等歌剧之外,
最具代表性的亚瑟王作品莫过于特伦斯.韩伯瑞.怀特的小说系列作《永恒之王》。
《永恒之王》并非单纯的亚瑟王故事再创作,
而是怀特将自身对于社会的理想透过亚瑟王故事投射给观众。
由于执笔时正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书中也看可出他对于暴力与战争的感叹,
怀特更是透过梅林之口告诫读者:“战争唯一的理由,就是阻止发动战争之人”。
《永恒之王》之后的改编版权也出售给众多电影公司。
其中一部改编作就是迪士尼出品的著名动画,
如果是被开始被叫叔叔阿姨年纪的乡民,那应该有看过的《石中剑》。
虽然迪士尼的改编已和《永恒之王》原作差异颇大,
但是却也在全世界的儿童、少年少女们心中刻下不灭的形象:
石中的宝剑,以及尝试将之拔起的男孩。
(至于这个男孩的形象什么时候变成女孩的,我就不好说惹www)
: 现代英国人基本上都是盎格鲁-萨克逊人(当年她打的蛮族)和诺曼人的后裔。当年的不列
: 颠人(事实上是罗马化的凯尔特人)要嘛死得干干净净(英格兰),要嘛是沦为了蛮族的
: 附庸,就连语言也都已经保不太住了(威尔斯语在威尔斯现在只有不到两成的人可以运用
: 自如)。亚瑟王固然可以归来,但她的故国早已不再了。
原PO这讲法是过于悲观了。
其实不是不到两成,而是成功维持在两成,甚至回升至25%左右了。
威尔斯语的确一度面临消亡的危机,但是已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改善许多。
在新政策的规定下,威尔斯语现在是学校的必修课程,也是政府的官方语言之一。
以路标为例,现今不少的威尔斯路标都是威尔斯语和英语双标。
https://i.imgur.com/Xu4yZOR.jpg
(出自:https://reurl.cc/xZ2mgE)
此路标最上头的正是威尔斯国旗上的红龙,也正是不列颠的象征。
威尔斯的语言复兴其实在二世事件簿中也有提到,因为女主角格蕾其实就是威尔斯人。
以现在的威尔斯来讲,像格蕾这种年纪的少女多少都有在学校学习过威尔斯语。
但是格蕾因为住得太偏僻反而没机会接受正规教育,所以平常主要语言还是英文w
至于亚瑟王来到现代英国会有什么反应我不敢断定,
但是现代的人们,早已在心中有着自己的亚瑟王。
就如同过往,
古不列颠的修士、吟游诗人心中寄托复兴与再起的勇士之王亚瑟,
以及中世纪君王、贵族心中寄托理想骑士形象的骑士之王亚瑟。
而现今铭刻于人类记忆中的则是:
宛若黑暗中的火炬般忽明忽灭,但仍是令人无比向往的永恒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