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zaiter (zaiter)
2025-11-24 08:23:19经济学人: 台湾病了! 压台币、全国低薪拼出口有效! 直到某天它不再有效...
https://youtu.be/RKvudgGrfMM?si=g6Rfh5B4zqW3mKe6
这段影片主要在探讨**《经济学人》对台湾经济结构的批判**,指出台湾虽然拥有世界第
一的半导体技术,但人民却面临购买力低落的困境,形成一种“富裕的穷人”现象。
以下是影片内容的重点摘要:
1. 核心论点:台湾的“经济病”
科技强但购买力弱: 台湾拥有顶尖科技,但人民却只有“第三世界”等级的购买力。
外销赚饱、内需吃土: 出口商赚的是强势美元,但国内劳工领的是被刻意压低的台币。
这导致 GDP 数据虽漂亮,但薪资成长远跟不上企业获利,形成“强出口、弱民生”的 M
型社会。
2. 具体症状:低汇率与低薪的恶性循环
压低汇率换取竞争力: 影片指出,台湾长期透过人为干预维持低汇率(台币贬值),让
出口商享有成本优势(外国人买台湾货觉得便宜)。这是一种变相补贴,让本该升级或淘
汰的产业继续靠“便宜”存活。
购买力被牺牲(鲜奶与大麦克指数):
举例:在澳洲打工时薪可买 20 公升鲜奶,在台湾只能买 2 公升。
原因并非台湾物价真的“低”,而是因为台币被低估,导致进口物资(如饲料、能源)相
对昂贵,最终由全民承担高物价与低实质购买力。
若以购买力平价(如大麦克指数)来看,台币被严重低估;若汇率正常化,台湾人的国际
购买力应远高于此。
3. 副作用:房市泡沫与转型停滞
低利率助长炒房: 为了压低台币汇率,央行必须维持低利率(避免热钱涌入赚利差)。
结果导致资金泛滥,大量流入房地产,造成房价高涨,年轻人买不起房。
产业依赖“便宜”成瘾: 因为有低汇率保护,许多传统产业缺乏转型动力,习惯靠价格
竞争而非品质提升。这导致除了半导体业一支独秀外,其他产业面临发展停滞。
4. 结构性困局:骑虎难下
既得利益者的绑架: 这种模式运作了 30 年,形成了庞大的利益结构(出口商、寿险业
持有大量美元资产)。若现在让台币升值,出口商毛利下降、寿险业资产缩水,可能引发
经济震荡,导致“没人敢拆这个炸弹”。
结论: 这套机制(压汇率、低薪拼出口)虽然过去有效,但不可持续。就像是一种“慢
性病”,虽然不会让人立刻倒下,但会慢慢侵蚀国家体质,直到某天彻底失效。
总结来说,影片认为台湾必须正视这个结构性问题,从“靠便宜竞争”转向“靠实力与品
质竞争”,才能真正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准,而非仅是追求帐面上的 GDP 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