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endtony6 (游民)》之铭言:
: 再说了 手机镜头本来就没有那么难做
: 事实证明,对岸有心也能做
: 赚了10年时间跟资源结果顶多只是扩产 也没看到投资新产业 更没看到照顾员工
: 不要怪人家苹果扶植对手,套句惯老板最常说的话:是你自己不争气
小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员,但不是光学
出来抛砖引玉
业内的人也可以多分享一下
大立光这个公司虽然股价这样跌
但是他第二季毛利还是在60 %
对于一个精密机械工业的公司来说
还是天文数字的强
这一点大家还是要记得
虽然舜宇已经拿到很多主要镜头的订单
但是高阶镜头还是要找大立光
只是华为被打之后高阶镜头量真的变少
大家现在看到的中国品牌
他们的旗舰机其实出货都非常的少
中低阶价格的机种才是主力
这种等级的舜宇就没问题了
一个前相机整组大概两三块美金就有
大立光一个高阶镜头就4-5块钱以上
你可以想像$10,000的手机
成本最多抓个$4000
根本用不起台币150多块钱的镜头(一颗
还不含sensor对焦马达还有软板
组装也有良率和费用
这么贵的一个镜头只有高阶手机用的起
对于BOM review来讲根本就是一块肥肉
当然是各品牌get the cost down的重点
所以有庞大生产优势的中国厂商就有实力
反正我低价杀进去
采购和大老板叫你用,
不太如预期
最后你的工程师还不是量产前要放规格?
(相信很多系统厂的工程师能感同身受)
其实到现在为止我还是觉得大立光强
但是中国价格实在是太香了,
一点都没有一线厂的架子
而且出货量就在那边
老板一句,
别人都能大量出货我们为什么不敢用
工程师即使有什么意见也就闭嘴了
韩厂日厂这几年一样被打趴
舜宇成为三星的主力供应商,韩系镜头当然也会受到影响,不是只有台湾
回到大立光,
三年前有一个小弟的学弟来问我说
他在台中要找光学的工作是不是去大立光
看板上的讨论这么可怕
我说光学你想继续走下去
就走大立光就对了,去熬个三年出来
后来他出来,真的就像我说的外商随便挑
当然可能是因为学弟他特别努力
大立光也不一定是外商保证班
但这里讲他们的技术的确还是很多人要的。
大立光之所以股价让大家失去成长的想像
推文有人提到了重点,
第一个当然是华为倒台,没什么人要8P以上高阶的镜头。
这个讨论串第一篇的新闻有提到,大立光的良率可以到八成,他们猛的地方是在于说高阶镜
尺寸的误差都是在微米等级,这个是塑胶模具超精密加工最难的地方。
一个镜片假设一模12穴,出来会有12种状况的镜片。
略懂良率直通率的人,就知道把每一片的良率乘起来再加上这么多的组合,做到多片镜头的良
率就很挑战了。
还要到八成为简直要跪着拿了。如果你今年开发一个旗舰手机要出上百万颗,你当然找大立
光,最后出的来。总不能量产被一颗镜头卡住。如果找中国公司,可能最后良率搞死你,便
秘出不来就完了。
不过你看到这边一定想到,如果中国厂商来给你半价出货,一颗出不了货你不会出两颗?良率
只有四成那我就生产两倍,放一点规格一样可以出货,所以有办法用低价竞争的中国公司就
有优势。
2018年公司派我去看中国的主力镜头厂,我有到他们产线上。那个时候余姚的舜宇光学厂刚盖
好
他们的产线一望无际,这么大的镜头工厂第一次见到。十几条线一字排开。
不过他们的工程师大家也不要觉得待遇很好
过几年就跳槽的人很多,不过现在公司高速发展,大家都是靠分红在那边撑
有这样的对手当然是很难缠。但我觉得从技术面来讲大立光还没有过时。车用镜头现在回来弄
也不晚。只是车用镜头的分辨率一般不高,所以专做车用镜头更便宜更有竞争力的公司很多
。
是不是未来车用镜头的品质要提升还要再观察。
第二个重点就是防手振和变焦马达
这里面没有提到是三星的变焦马达
未来应该是一个主力
三星能够从镜头到马达整个整合设计
变成说你买它的对焦马达
就要搭配他的镜头
这个在未来的高阶机种是一个方向
这个大立光前几年就在做了
只是对焦马达的技术似乎还没到一流
做玻璃镜片塑胶镜片的知识
没办法拿到对焦马达
需要控制金属加工甚至陶瓷加工这些专长
舜宇也有在投资这块
大家可以想想
为什么要用到七八片镜头?
因为光圈要大,镜头多片才设计的出来
光圈大进光量大
夜间照片才会漂亮
但是某搜寻引擎公司杀进来
计算摄影出现之后
全部人都在开发算法,完全突破镜头的限制,一点点光就可以达到足够的曝光
手机的进光量变得不重要
防手振才是最重要
所以云台,传感器补偿,
更大更快的对焦马达
才是下一个世代的重点
所以真正要能够弯道超车
就是看大家防手震这一块做到什么程度
不过这块水蛮深的啦
以上个人浅见,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