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
出路狭隘 台湾科技领域博士生7年减25%
新闻来源:
udn
新闻内容:
由于少子化,加上产业界吸纳博士比例很低,行政院发现,连续七年博士生招生皆下滑,
预估至2020学年度,博士生仅剩2.3万人,科技领域博士生仅1.4万人,成为“科技立国”
的一大警讯。
受到滞留锋面及西南气流影响,北部地区日前持续大雨不断,又适逢毕业典礼,有学生穿
著...
受到滞留锋面及西南气流影响,北部地区日前持续大雨不断,又适逢毕业典礼,有学生穿
著学士服打伞过马路。记者程宜华/摄影
中国时报报导,教育部今将提出紧急补救策略,提出产学合作培育菁英计画,以硕博士五
年一贯及博士四年研发模式,针对博士生采多元培育机制,博士论文题目向产业寻找,毕
业后前往产业界服务或成立RSC公司。
政院官员表示,少子化的结果,大学快撑不下去,而博士生的出路狭隘,加以学界过度重
视以学术发表作毕业条件,导致研用与学用落差太大,因此博士生就读意愿低落,降幅十
分迅速。以2016年为例,博士级研究生仅20%在产业、66%在高教体系,16%在工研院等法
人体系。
据报导,根据教育部统计,以2010学年度为例,有3.4万名博士生,科技领域的研究生2.3
万余人(约占68%),但博士生及科技领域博士生逐年下滑,到2016学年度,博士生剩2.8
万余人,科技领域博士生仅1.7万多人,七年少了25%,不利科技发展方向。
政院人士指出,现行高教体系容不下那么多博士生,政府法人体系也容纳有限,唯有从产
业结构调整,才能为博士生找出路。
半导体产业不断哀嚎饱受中国大陆挖角威胁,人才流失严重,尤其半导体博士生降幅很快
,令半导体产业十分忧心。
教育部在行政院举办的专家会议,将抛出博士多元培育机制策略,引导博士培育与产业接
轨,促使企业及早参与人才培育过程。
教育部将提出产学合作培育研发菁英计画,硕博士五年一贯及博士四年研发模式,也就是
硕士期间仅一年,确定迳修就读博士班,前两年在校修课,后两年赴企业从事研发工作,
而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题目须向产业寻找,毕业条件以专利或研发成果为主,完成毕业条件
才授予博士学位,以利企业获取高阶研发人才,博士生亦可投入就业。
为博士生找出路 4年培育百家RSC
协助产业掌握前瞻技术,行政院将推动下世代科研创新生态方案,拟采行租税奖励等六大
措施,引导业者与小型研发服务公司(RSC)合作,企业投资RSC逾50%也可获加码补助等
。政院预计四年内培育100家以上RSC公司,若每家10位博士生进驻,估可为千位以上博士
生创造新舞台。
行政院计画7月底、8月初提出“下世代科研人才创新生态环境建构方案”。这次会议邀请
联发科、研华科技、华硕云端、日月光半导体、科达制药、友嘉集团、协易机械、凌阳科
技、华擎科技等民间企业、研发法人、15位大专院校校长共同参与。
政院高层表示,要建设台湾成为“数位国家、智慧岛屿”,未来创新研发生态链,须有更
多RSC参与,行政院决定推出“下世代科研人才创新生态环境建构”方案,透过扶植小型
RSC等方式,在台湾大量投入前瞻技术研发。
所谓RSC公司就是拥有前瞻技术,以科技为导向提供解决方案或提供技术的服务公司(
Research Service Company)。
政委吴政忠表示,传产要注入智慧科技元素升级,但传统产业找不到人才,博士生找不到
出路,因此有必要建立创新生态系,第一年先提拨科专及产学合作等预算资源约10%,扶
植小型风险性高的RSC新创公司,帮忙博士生与产业界合作,以产业创新为博士毕业生寻
找就业出海口。
行政院科技会报今明两天将召开座谈会,提出方案规画,听取各界意见。方案拟采六大措
施,包括第一孕育RSC创新团队,透过前瞻基础建设计画孕育成立RSC,或由国家级投资公
司等政府基金重点投资RSC等。
知情官员表示,教育部规画依RSC产业领域,成立循环科技、能源科技、生物医学、文化
科技、智慧智能等五个创研中心。经济部则规划开放RSC参与前瞻基础建设,从实战中练
兵,初步规画项目有水资源智慧管理系统及节水技术、沙仑绿能验证平台、数位建设示范
计画等。
第二,扶植RSC新创事业。包括台电、中油等国营事业科研采购RSC专案服务,经济部规画
优先择定领域有人工智能(AI)、自动驾驶感知系统、工业物联网、新世代通讯等。大型
产业创新法人科专、学界补助计画等,也开放RSC参与5G、AI、绿能、智慧机械等前瞻技
术研发。
未来科技预算中的科研补助审议机制,也将导入鼓励投资RSC,企业投资RSC超过50%,还
可加码补助。官员表示,目前企业研发多着重产品开发,希望未来能多投入前瞻技术研发
。
第三,辅导RSC永续经营。包括透过租税奖励促进业界投入前瞻创新研发,引导业者与RSC
合作,例如企业委托RSC投入前瞻研发的费用,全数可列投资抵减等。何谓RSC,未来会有
一套认证机制。
第四,重建多元学术价值,多加强表彰对产业经济等多元贡献等。
第五,培养多元前瞻人才,推动博士后产业培训与就业、创业扶植计画等。
第六,强化产学研伙伴关系。
新闻连结:
https://udn.com/news/story/6928/250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