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FuMouDiscuss 看板 #1JFtb2q- ]
作者: berryQ (BerryQ) 看板: FuMouDiscuss
标题: [分享] 分析师对服贸对经济的解析(很有条理)
时间: Sat Apr 5 11:32:16 2014
原文:http://blog.udn.com/stockeye/12266065
<服贸利与弊?专访富利投顾董事长周经翔分析师的评论解析>
<财经专栏> 作者刘怡予╱台北报导 | – 2014年4月5日 08:48
服贸议题连烧数日至今犹未平息,民众对此政策看法两极,富利投顾董事长周经翔
认为撇开政治因素,单就服贸对于经济面的影响,可以做一个客观的分析。"这个问
题其实很单纯,就像政府也明白说了一个协议签下去一定对有些产业有利,有些产业
有害。那简单的一个结论就是这协议造福了能在中国市场赚钱得到好处的人,
牺牲的代价是在台湾本土市场讨生活的人的权利,因为这个协议将引进了中国新的
竞争者在台湾本土市场。" 他继续说,"然而绝大多数的偏弱势者是有办法到中国市
场去赚钱的人,还是在台湾本土市场工作讨生活的人,是我们政府必须考量的。
政府说了将拟制定一个租税平衡机制来让受惠的产业族群去弥补受害的产业族群,
这其实就间接承认了,会有许多产业将是受害的,而目前看来,只要是无法有能力
去中国市场扩展业务的企业乃至个人都不会是受惠族群,而这可能占了台湾劳动市场
的九成。" 周经翔继续说明。
"当然市场上也会有人认为,只要是财团企业去了中国市场得到好处,自然有机会
嘉惠台湾的员工,提升薪资和就业率。但这是一个迷思,短期上或许是的,但是
长期上财团企业过去后能不能维持长久的竞争力,而因此产生的台湾过去的外派
职缺和直接在中国本土所提供的职缺比例多寡,也是一个值得注意观察的部分。"
"有些人认为说我们国内产业不该怕竞争?其实这句话是偏颇的,保护自己国内的
产业尽可能的免于被外来者竞争本来就是政府的责任,因此美国会有反托拉斯法,
针对先前台湾和韩国的面板垄断进行钜额开罚惩处,而对中国也课有反倾销税。
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面对外来企业的竞争都尚且如此,这是很正常的,每个国家
保护自己的产业都是天经地义的,而不是告诉自己国内的企业不要怕,你们本来
就该准备好。"
"其实服贸不是台湾对中国市场的第一次实验。" 周经翔说,"我们已经有一次实验
记录了。什么意思?15~20年前台湾的制造业和科技业想去中国的时候,那时候政府
的政策叫戒急用忍尽量挡下来,后来也是在企业家的压力逼迫下逐步开放,
比如从6吋晶圆开放到8吋晶圆再开放到更高阶的晶圆,从落后的技术开放到
先进的技术,到面板、IC设计,高阶模具制造几乎各种领域都一样。
而15年过去了,有多少企业都曾经面临中国官方扶植的厂商对人才挖角,
对商品的仿制,再回过头来迎击台湾的本土厂商?就连制造业龙头鸿海也都
面临比亚迪在人才及产品上的恶性竞争。那这15年下来,台湾科技业和制造业
从业人员的平均收入增加了吗?普遍来说是下滑。那台湾科技业和制造业的失业率
降低了吗?就统计数据是上升。但是中国的技术却都因为我们过去而大幅进步了,
中国的科技业和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收入增加了,就业机率大幅提升了。
甚至15年过后台湾很多厂商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再是欧美日本韩国,而是中国厂商,
许多还是当初一起合作拥有技术后再被当地政府扶植出来的。我们已经有了一次
不算成功的实验了,并不是没有实验过,是不是还需要第二次的实验,我想是政府
的决策部门可以通盘考虑的。"
"就以短期的开放政策刺激来看,这次服贸最大的受惠者是金融服务业没错。"
本身也具有中国证券从业人员资格的周经翔继续说明,"然而就我们过去对中国
金融市场实际任职参与过的经验了解,台湾的金控及证券业,要在中国市场具有
长期竞争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继续说:"中国的金融产业,从金融控股
到银行乃至证券业,基本上随便一家的资本额都是我们国内金融业的好几倍大,
也几乎都具有政府支持的官方色彩,而拥有的规模经济,对当地产业了解的深入
程度,稳定的客户关系,都不是台湾的金融业可以相比的。很有可能,
我不敢说一定,但是有相当的可能,在对台湾金融业开放之后,许多银行或证券商
西进扩充的太快,但是却无法和中国的既有银行和券商有效的竞争,长期将导致在
中国投资上的钜额亏损,而目前还看不到政府拟定具体的退场机制,那如果是在这样
的情形下真的发生了,可能唯一的方法就是和中国当地的券商谈并购,
让中资的银行或券商入股回收台湾的银行或券商在中国的投资分点。"
他继续说:"那样或许就很自然的会产生很多中资色彩的台湾的银行、券商,
甚至金控了。这代表届时中国自然具有了能对我们金融市场产生一定控制的能力,
而这下档风险的控制及预测是不是我们政府有先设想好的,能不能接受的,
就不得而知了。当科技制造产业的供应链和市场都和中国紧密结合,
到金融市场也互相参股,那中国对台湾的整体经济控制力自然可以说是全面加强了。"
而在目前金融同业普遍希望西进的气氛下,同样身为证券业公司的领导人,
有没有什么好的因应方式或前进策略?周经翔笑着说:"我们是证券投顾业,
做好市场研究是我们的本分。我认为我们还是把最好的研究资源投入在最熟悉的市场,
做到<在地金融,地方智慧>,可能是比较好的做法。" 他补充著说:"我觉得我们前进
中国面对一个不够熟悉的市场是没有利基的,但是如果因为一些中国人到台湾来后对
台湾的投资市场具有兴趣,那反而是好的机会,我们会利用我们的专业服务任何一个
想在台湾进行投资的投资人。"
心得:政府说 Z > B? 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