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老板常抱怨台湾人才不够,其实如果看台湾每年的理工硕博毕业生比例,
台湾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了。那台湾最缺的是什么?答案是,适合当老板的人。
很讽刺,台湾最需要的其实是有能力当老板,而不是人才。
台湾的教育最擅长的就是训练人才,但是最不擅长的就是培养出真正够资格当老板的人,
台湾培养出的老板,比较像是经理思维老板,而不是董事思维老板,讲具体一点,
就是执行力为主老板与决策力为主老板的差别,而执行力老板,
其实只是理工研发人才的延伸,等于只是站在更高阶一点的位置而已,
而真正能判断出公司该怎么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具有这样高度的决策型老板,
却是台湾严重欠缺的。
造成这种现象,其实可以回溯到东西方文化的根本教育出发点的不同,假设在中学,
老师要教"密度"这样一个章节,在台湾这事一个小时就可以上完的课程,但在西方,
这可以上一个礼拜,因为台湾把它当做是一种知识技能学习,如何让你在最短时间,
最有效率的获取知识技能,然后在考试上取得高分,而在西方,则重视这知识的建
构过程,我们会觉得"密度"这样的概念这么简单,怎么需要教一个礼拜?
但仔细想想,真有这么简单,那为何在阿基米德那个年代,却把这视为一个大发现?
那个年代,有建筑师、雕刻家、铁匠、各式各样的工匠,如果这是每个人都直觉就能
联想到,那阿基米德也不会兴奋的裸体在街上告诉人家他这个大发现了。
这东西方根本教育的出发点不同,就会造就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台湾所训练出来的人才,就会像是一个知识的技术员,而西方训练出来的,
则是一个更能掌握思考过程的知识创造者,这种细微的差异,
其实就是执行力与决策力这两种老板的最大人格特质差异。
在中国尚未崛起的时候,由于能解决问题的执行力人才较少,
因此具有执行力的老板与企业有舞台,他们不需要开阔太大的新市场规则,
只需要在既有市场上更有效率的去制造与生产即可,但在中国崛起后,
这种具有高度执行力的人瞬间暴增,于是执行力型的老板开始失去舞台,
这时候能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了次要,
而是"该解决什么问题?"这种决策力成了致胜与否的关键。
台湾就是极度缺乏有这种能力的老板,而多数还是拼执行力行的老板,
但又拼不过大陆老板更高执行力,所以只好抱怨人才不够低价,
以致于他们无法用更低成本制造更多量的产品,
而台湾与大陆老板在拼执行力的同时,西方的老板从决策力获得全新的舞台。
台湾现在最缺的就是决策力老板,太多的老板只是拼执行力又拼不过大陆,
然后只好埋怨在台湾找不到人才的无自知之明老板。
PS:
很多人没看懂我想表达的重点,最近刚好跟几个朋友聊到台湾科技业的状况,
我们比较那些成功与成长的公司与可能随时会倒闭面临市场淘汰的公司,成败原因为何。
例如:是因为台积电的员工比奇美或是友达优秀很多吗?
如果在十几年前,张忠谋就离开台积电,完全授权给之后的人决策,结果又会有何不同?
科技业的员工到底是不是优秀的人才,对公司的未来到底可以影响到什么程度?
最后我们发觉,大部分科技公司所要求的人才,其实就是执行力,而具体的说,
就是如何让一个人能发挥1.5~2个人的工作价值,而这就是执行力老板发挥的舞台,
但是决策力往往才是决定很多产业五年十年后,衰败的真正关键,
就像nokia拥有非常多的人才与资金,但是决策者认为智慧手机不会有舞台,
于是资源的投入方向错误,导致这家公司最后一直挫败下去。
台湾许多企业老板会抱怨台湾缺乏人才,以致台湾许多科技业逐渐失去竞争力,
更大的原因是来自于决策者本身的失败,导致最后一个人发挥2倍的价值也不够弥补,
可能要压榨到2.5倍甚至3倍,更高度的执行力,才能继续换取利润价值,
这时候当然人才就跑去其他地方了,而那些老板就开始抱怨没有人才。
科技业九成以上的工作不是啥一定要IQ150以上这种智商才能完成的,
而是要花很长的工时去完成它而已,当科技业的职场文化只能追求执行力,
如何尽可能的压榨员工,其实都是代表着,老板是个缺乏决策力类型的人,
只剩下这种创造利润的方式而已。
至于谈到根本教育的部分,凡事必有因,是什么原因造就台湾老板的思维模式?
我认为是教育、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