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湾教育发展危机与因应对策

楼主: chiayimayor (夢已經振動奮鬥毋通放)   2019-10-26 10:14:13
文章出处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326236
自由共和国》黄昆辉(黄昆辉教授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台湾教育发展危机与因应对策
教育,是促进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教育必须随着时代与社会变迁不断革新,与时俱进,
才能发挥促进发展的功能。
我国一九九○年代启动的教育改革迄今已近二十五年。教改推动初期,社会仍存在不少争
议,其后检讨之声依然不断。而历经四分之一世纪,国内与国际发展已起了相当大的变化
,例如少子化、全球化、科技发展、产业转型及国际竞争情势,对教育亦产生相当程度的
冲击。黄昆辉教授教育基金会为了探讨教改的成效及环境变迁的影响,乃委托吴明清教授
筹组研究团队,进行为期一年八个月的实征性研究,分K-12教育、高等教育、技职教育及
师资培育四项子题,探讨我国教改以来的各级教育发展状况与现存问题。
这项专题研究以“公义(equity)”和“卓越(excellence)”做为衡量教育发展成效的
指标,并依“教育机会均等”理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各级学校教育确实仍存在不
少问题,而其中有若干系久悬未决的老问题,也有些是存在于各级学校教育的普遍性问题
。研究团队进一步整理归纳提出“社会阶层再制”、“教育品质平庸”及“人才培育失衡
”三大问题。本基金会邀集学者专家研究认为,这些问题若再因循延宕下去,恐影响经济
发展,衍生社会问题,造成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下滑,成为国家发展的潜在危机。因此,
决定举办“二○一九教育政策研讨会”,扩大邀请产官学界代表深入讨论,并研提解决对
策。这项研讨会在十月五日召开,聚集二百位学者、专家及实务工作者参与讨论。昆辉在
会场中,充分感受到与会人士对教育现存的种种问题流露出的焦虑感,讨论非常热烈,不
时爆出争辩的火花。大家对这三大问题若不解决,可能形成国家发展的潜在危机也有高度
共识;更迫切期望教育主管当局能展现魄力,结合学者、专家及实务工作人员,携手研订
对策,及早解决问题,化危机为转机。昆辉有感于与会人士的热忱,愿就三大教育问题再
加以析述,并提出有关改革策略的看法。
社会阶层再制
“社会阶层再制”系属“公义”问题。教育一向被视为促进向上社会流动的主要力量,但
这些年来,台湾已形成一个M型社会,教育也随之M型化。就以大学为例,社经地位较高
家庭子女多就读品质较优的公立学校,而较低者多就读品质较差的私立学校,而且要缴较
高的学费,形成媒体讥讽的“顶大少寒门,私校多弱势”。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及中小学教
育亦然。实征资料显示,父亲教育程度国中(含)以下者,子女教育程度以高中职程度之
比例最高,而大学及研究所者,子女教育几乎没有止于高中职程度者,足证确有“社会阶
层再制”之事实。此一问题影响教育促进社会流动之功能,将拉大贫富之间的差距,种下
社会不稳定的因子。
教育品质平庸
“教育品质平庸”则与追求“卓越”息息相关。实征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各级学校教育
成绩都有退步的状况。在国民教育阶段,无论是国中会考或国际评比成绩都呈下降之势。
尤其在高等教育阶段,政府采急速扩张政策,专科升学院,学院升大学,品质堪忧;同时
又让许多能力与性向都不适合学术发展进路的学生进入大学校院,学生素质也明显下降,
已令高等教育步入“平庸化”,不但影响人力素质,也会造成国家竞争力下滑,形成我国
经济发展的潜在危机。
人才培育失衡
“人才培育失衡”就是一项久悬未决的老问题。产业界对于人力“供需失调”与“学用落
差”,早就抱怨连连。这与教改倡议“广设高中、大学”,政府采急遽扩张政策也有密切
的关联。该政策激发高职学生升学的热潮,以致偏重升学准备,轻忽专业技能学习,扩大
学用之间的落差,造成产业基础人力不足。同时,专科与技术学院争取升格科技大学,且
向普通综合大学看齐,倾向学术研究与教学,甚至出现教师无力胜任实务课程的现象,影
响技术人力的培育。当政府规划推动“5+2产业创新计画”时,产业界却饱受“缺才、缺
工”之苦。这对一向以人力资源丰沛自豪的台湾来说,无疑是一大讽刺,而对经济发展影
响至钜。
因应对策
研究团队针对三大问题,研拟了若干具体的因应对策,提研讨会讨论,与会人士也提供许
多宝贵的意见,将由该团队综合整理,加以修正,提出“台湾教育危机报告书”,以供教
育界与主管当局参考。
有关“社会阶层再制”方面,政府已推动“准公共幼儿园”与“弱势者教育扶助方案”等
政策,但仍难发挥应有成效,宜及早实现“国教向下延伸”的民众诉求。而弱势者教育扶
助则应通盘检讨,整合政府与民间资源,结合心理、辅导、社工及特教等专业力量,拟订
更有效的方案。
至于“教育品质平庸”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大学校院退场问题,社会讨论已久,不宜再
拖,教育主管当局必须展现魄力,协调相关部会,尽速研订适法的退场机制与相关法令,
该整顿的就整顿,该退场的就退场。其次,师资系影响教育品质的关键因素,师资培育采
开放方式,实施已相当久,宜加以检讨,建立一套优质的师资培育与在职进修制度。此外
,中等教育学校的“性向试探、观察辅导”工作一直未见落实,也须积极改善。
最后在“人才培育失衡”方面,有关人力“供需失调”与“学用落差”问题,宜采“人力
规划”与“产学合作”策略,此为德国、瑞士证实成功的案例。另要关注人工智能(AI)
快速发展的冲击,教育主管与学术界宜对如何因应调整教学方式包括课程、教材、教法及
评量方式等革新,多加深入探讨。
(作者为前总统府秘书长,现为财团法人黄昆辉教授教育基金会董事长)
作者: piscesanitas ( 我,就是今天早上一个女)   2019-10-26 10:23: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