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daily/20190403/38299009/
苹中信:高中国文科的行李箱(朱宥勋)
出版时间:2019/04/03
这几个月,高中校园开始了“选书”程序,要决定下一个学期使用什么课本。这次的选书
,各校均严阵以待。因为适逢108新课纲上路,各个版本的课本都有一定程度的变革,必
须重新评估教科书与课程的搭配。而我因为参与“奇异果版”国文课本的编辑,也接触了
一些关于高中国文科的相关资讯。
其中最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之一,是高中国文科的“厚度”。由于课纲、大考近年的变革
趋势十分明显,不断强调“阅读理解”的重要性,显然引发了教学现场的普遍焦虑。
过往死守一本课本,就可以背出一定分数的方法已经失效了,人们开始转而信奉“大量阅
读”的方法。于是,教科书出版社便开始以各种名义出版“补充教材”,在课本之外提供
大量的阅读测验、补充文选,这些教材的选文范围十分弹性,从文学作品到科普文章、从
纸本出版到网络名文,可以看出编辑团队确实下了很大的苦心。
但是,这样做却不是没有“外部成本”的—这些成本,全都被学生吸收了。我15年前读高
中的时候,一般高中生会在国文科上面付费购买多少东西呢?大概就是国文课本1本,习
作1本,试卷1份,补充读物1本(比如“抢救国文大作战”之类的东西),大概就在2-5本
之间。15年后的现在,学生要买几本呢?很可怕:最多可能要买到11、12本。这些书当然
不会是免费赠送的,成本就由学生全部吸收了。
大量阅读是种迷思
而且,只有国文科需要这么多本,独冠高中各科。所以每到开学时分,就会有学生拖着行
李箱去装国文科的课本们。
这后面自然有其“产业”和“利润”的理由,在此暂且不论。但我觉得可以进一步思考的
是:这样的“大量阅读”,真的会帮助学生加强阅读能力吗?
事实上,“大量阅读”很可能是一种迷思。大量到底是多大量?1周1万字,还是1天3000
字?谁也不知道到底要读多大量才有用,最终就变成拚命冲数量来让大人安心的诡异比赛
:反正我一学期都发10本书给学生了,学生有没有可能吸收这么多杂乱而缺乏脉络的短文
集锦,这就看学生造化了,大人们总是“尽人事”,接下来只能“听天命”了。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并不科学,真正的阅读教育并不是这样的。如果大人们回忆一下自己
在大学时所受的训练,就会想起来:所有阅读都是脉络性的,因为读了A,所以对B好奇,
再从B延伸出C,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抓到什么都吞。与其读10本缺乏脉络的短文集锦,
不如让学生依著自己的兴趣,好好读完2、3本彼此关联的书。
浮泛地冲“量”是没有意义的,不如精耕细作,利用相对少一点的阅读材料,探测、构筑
起学生自己的品味体系。
学生真的不需要一行李箱的书,他们需要的是找到自己愿意随手放在背包里,在捷运上公
车上翻个2页的书。但这种“正常”的阅读教育,距离我们目前的教学现场,还是颇为遥
远的吧。
被课本的格式绑住
这不是在怪罪教师或出版商,而是台湾人对“国文科”的想像,还是多少被“国文课本的
格式”绑住了—那就是一本缺乏脉络的短文集锦啊,许多新编的补充教材,也是照着这个
格式去打造的。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国文科不再有一本统一的“课本”,而是直接带学生阅读市面上能够
买得到的普通出版品,那才是我们真正拥有健康的“阅读教育”的一天吧。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