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教育科技服务破碎化,打群架才能发挥台湾优势

楼主: tsaiyining (jolin)   2016-12-01 14:08:04
文章标题:教育科技服务破碎化,打群架才能发挥台湾优势
原文出处:https://yowureport.com/44982/
教育科技市场潜力备受期待。硅谷知名创投 Marc Andreessen 近日接受 The Verge 专访
时表示,教育占了国家预算的主要部分(在台湾约占 16%),但过去 10 年却进展缓慢,
亟待科技颠覆。他预言教育将在未来五年发生重要变化。
而根据 2016 年全球教育科技高峰会报告,教育科技市场每年成长 17%,预计到 2020 年
将达到 2,520 亿美元。其中,又以亚洲的投资金额成长最快。
台湾发展教育科技事实上历史悠久,但目前仍呈“碎片化”状态,还未成为一个完整的产
业。有物报告感谢佳士达总经理室事业发展经理陈冠廷,应邀分析台湾教育科技的瓶颈。
陈冠廷长期关注教育云、未来教室与平板电脑等领域。他也是有物报告的教育科技主笔。
阅读时间:10 分钟
教育科技市场庞大
世界国家的竞争力不在工厂,而在学校。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大量的劳动人力已不能驱动
经济,而需要能掌握趋势、创新的多元能力人才。也因此教育一直都是各国政府培育国力
的基础手段。大多数国家有义务教育,规定每个国民都必须参与,因此教育占政府支出的
比例也是数一数二的高。
而根据 Edtech Europe 的“2016 全球教育科技报告”,全球的教育总支出约 5 兆美元
。[注] 教育科技当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角,也是许多业者寄予厚望的蓝海。
台湾教育素养深厚
要发展教育科技,必须有开放的教育思维。而台湾的教育风气是相当的多元化。
《亲子天下》杂志 2008 年创刊至今,脸书粉丝团人数已超过 84 万。同时,多位教育工
作者如叶丙成教授、张辉诚老师、严长寿先生和方新舟先生等人,也持续多方向推动教改

台湾的课堂教育逐渐从升学导向转向多元发展,例如热门的翻转教室(flipped
classroom)和实验教育。课程的内容也推陈出新,出现了像是创客(maker)、程式开发
,与机器人等课程。这些课程能培养学生的 4C 能力,即沟通、创意、思辨与合作(
communication, creativity, critical thinking, collaboration),让他们能面对瞬
息万变的社会。
在此背景下,台湾教育科技产业蓬勃地发展。以下我主要分析 K12 (kindergarden to
12 grade,从幼稚园到高中)的市场。接着我说明供给端的企业策略。
教育科技市场进入战国时代
凡有用到资讯技术的教育场所,不论是中小学或补习班,皆可算在“教育科技”产业内。
而台湾教育科技产业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 2003 - 2007 数位学习期。此时期还不叫做教育科技,而多称为“数位学习”(
e-learning)。这时的业者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内容、平台、服务和硬件。
许多业者今日都已经是家谕户晓的品牌,例如康轩、巨匠电脑、LiveABC 等。它们此时大
多是中小型规模,各自经营。
2. 2007 - 2013 多元发展期。新的服务陆续出现,如电子书包、未来教室和教育云,以
及这两年兴起的智慧校园等。此时台湾知名硬件大厂也纷纷投入,例如华硕、神达、台达
等。
3. 2013 年至今,转型升级期。由于技术普及、门槛降低,导致许多小型新创公司或公益
单位诞生。
这些新创可视为第一时期“数位学习”服务的变形;只不过第一时期的服务多是简单的网
路架构,服务内需市场;现在的新创则是云端服务,目标全球市场。
贯穿三个时期的,则是行政院的“数位学习国家型科技计画”。自 2003 - 2015 年计画
执行,台湾教育科技市场随之进入了群雄争霸时期。数位学习业者从 20 家增加到 250
家。数位学习产业总产值从 7 亿元跃升到 902 亿元。企业竞争的市场也从小小的台湾,
转为放眼全球,包括中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
只不过目前大公司大多还在投资烧钱,而小公司则仰赖募资或勉力成长。
而其中,最多业者投入的市场,仍然是义务教育,也是最大的市场。毕竟台湾光是 K12
每天就有至少 500 万以上的师生,花 8 个小时在学校活动。
大厂如纬创资通、台达电子、神通资科等,参与工业局的智慧校园计画也大多循此模式,
先做卖给教育主管机关(2B)的生意,再一边寻找终端使用者(2C)。
“信息孤岛”的挑战
既然台湾教育科技已经兼具开放的教育思维与技术基础,为何始终没有突破呢?因为缺乏
整合。
各家业者争夺 K12 大饼,虽然让服务选项变多,但呈现片段化的“信息孤岛”(
information silo)型态。各家产品各自支援片段的学习情境,例如课前预习、课堂上的
互动学习,或是课后的延伸学习,却没有整合。
但 K12 产品需要整合学习情境,才能更贴近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才能降低门槛,让老师
愿意使用。
以近期火热的“翻转教室”为例,简单的说,是由老师在课前提供录制好的讲课影片,让
学生在预习阶段自行观看;进入课堂时,老师先了解学生预习的状况,接着根据学生的进
度派发不同的作业,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业、解决问题。
因此要提升教学成果,学生课前的预习成果必须能在教室中呈现,教室内的学习进度又必
须能延伸至课后。这些教学情境跟数据必须互通有无,跟上学生的进度。但目前不同情境
的产品往往由不同公司开发,结果就是 K12 产品山头林立。
情境片段化会降低老师的使用意愿。老师会觉得:‘每一个小问题都要学一次产品,还不
能天天用,真麻烦。’
从下图可见,教育科技的供给端,也就是企业,受制于“信息孤岛”问题。特别是基本资
料、学习历程和数位档案这三种资讯无法互通。(本文不讨论需求端问题)
大厂搭舞台、小厂上舞台,打造健康生态体系
好的资讯整合,可以参考苹果的游戏中心(Game Center)。游戏中心即是一个开放的平
台,上面有各家的教育学习游戏。好友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一起玩游戏,游戏结果还能分
享到玩家排名。
若教育科技产业有这样的中心,那么学生可以追踪自己的进度,老师也能掌握学生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这一整套服务可以输出到其他国家,介接当地服务。
这无疑是一件大工程,需要庞大的资金建立资料中心和数据库。台湾没有单一企业能够办
到。台湾的小型业者具备领域知识(domain knowledge)可是缺乏资源;硬件大厂口袋够
深,却不熟悉市场。与其各自单打独斗,不如一起合作。
硬件大厂做好“云端基础建设”与“前端品牌与通路”的角色,与小型业者合作,发展整
合服务。双方一起到前线接地气、打群架,母鸡带小鸡。
台湾教育科技服务的竞争优势
教育是文化的产业。中国的教育文化接近台湾,潜在机会也多。台湾产品擅长由下而上,
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不像中国的产品是由上而下、以政策领导,因此台湾产品有机会外
销中国。
例如诚致基金会的均一教育平台,最早使用 Khan Academy 的开放原始码平台。后来志工
老师跟基金会的工程师合作,不断根据第一线的反馈来调整功能。
反观中国,自宣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后,许多民间业者是追着政策来打造产
品,被形容为“当你的脸面对领导,就是把屁股对着使用者。”这类产品并没有深刻贴近
使用者的需求,卖给了政府但没人用,变成蚊子设备或蚊子虚拟平台。
整体而言,台湾的产品多元且精致度高,再加上具有市场经验,有机会切入更高门槛的“
服务”市场,如顾问规划、应用辅导、教学设计等,短期仍具有一定的优势。
业者和政府应更深度合作把饼做大
教育科技要突破,我建议:
第一,业者之间建立共同的标准,发展可互相串接的接口(API)与通讯协定,达成共享
学生的帐号资讯、学习行为资讯与历程档案(e-Portfolio)。
这就像 PC 早期的“主机板生态系”(有点年纪的人可能更有感触),只要业者彼此谈好
声卡、网络卡、显示卡等产品的沟通接口与规格,就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抽换不同的
模组。
共同标准可以让生态系更具弹性、更客制化,也可以汰弱淘强。其次,外销时,也可以根
据在地教育需求,整合当地服务,例如当地的数位内容。最后,加上教育大数据(Big
Data)、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更有机会往个人化学习(Personalized Learning
)发展。
整合的困难不是技术,是人。不同的公司如何讨论价值与愿景,走出自己的角度,需要先
建立信任感。台湾产业走到这个转型阶段,这样一个更高、更全面格局的“生态系”方向
,是可以好好深思的课题。
第二,政府松绑法规,让业者有更多尝试的空间。
业界很希望能跟教育部门或学校合作,尝试新的商业模式。但教育主管机关为求安全,一
直相当谨慎。现在的教育机关凡事都自己做,没有活水(新的税收或商业模式),长期下
来,资源不足,无法持续投入好的服务。期待政府和产业界能早日找到合作的平衡点。
技术跟产品人人会做,但如何突破困境,真正切中老师、学生与家长的需求,才是互联网
时代的决胜关键。台湾的教育产业可以基础于现有的优势,针对这个全球上亿人的需求,
经营出一个教育的兆元新市场。
注:引述自中国芥末堆网站。芥末堆是非常优质精准的教育评论圈,建议对教育市场有兴
趣的朋友追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