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那些学校没统一制服.体育服的呢?

楼主: kevinet7410 (自由王)   2016-05-29 09:05:21
※ 引述《WOLFLEGEND (狼)》之铭言:
: ※ 引述《cooxander (天使)》之铭言:
: : 根据版上不少老师表示:
: : 只要大家都穿制服,一有校外人士入侵一目了然
: : 全校穿便服,要找出校外人士就像是在玩<威力在哪里>一样
: : 上面几所学校不知道真如同版上老师形容的那么恐怖,寻仇暴力还抓不到凶手
: : 不知可否请以上几位现身说法,贵校作法也可作为典范转移给许多忧心的老师
: 敝校前阵子有学生在校外聚众抽菸被民众检举
: 也有学生无照骑乘机车发生车祸
: 也曾经有校外人士(青少年)进入校园要寻仇
: 以上皆是因为有穿着制服我们才得以分辨是否为本校学生
: 所以制服真的完全没用处吗?
转贴自脸书的文章
有关于在加拿大不用穿制服的事情。
虽然我前几天以自身在加拿大求学的例子,试着要说一件很简单的事“穿不穿制服,跟学
生在学业上的成就,是无关的”,但效果不彰。
昨天有另一个在加拿大成长,现在应该是在台湾的插画家,画了几幅图,要说另一件事“
不穿制服会让人因为阶级而被霸凌”。
这跟这几天保守派的舆论一致,也跟一些反对穿便服上学,或者纯粹因为要反民进党、反
本土政权而一并参战的言论,是一样的。
虽然插画家说“跟政治绝无关系”,但“制服”当然是政治,在老人还很保守的台湾,“
制服”是政治。在很想当老人的年轻人心里,“制服”也是政治。在号称与政治绝无关系
的插画家的笔下,“制服”还是政治。
问题只在于,号称自己不是政治的政治,以及坦诚要讨论政治的政治。
在加拿大的校园里,至少以英属哥伦比亚省(BC)我读中学的温哥华东区与南本拿比(相
较于温哥华西区、北温哥华、列治文,是收入较低的区域,不过列志文的华人人口过高,
适合改天再另外写一篇专题讨论)来说,公立的小学、中学,都没有制服。
但学校没有强加一个制服给你,不代表没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服装,几乎七八成的人都
会穿的衣服。那是一种属于“年轻同侪”的制服。
那是什么?
就是当时的流行服饰。
在穿便服的中学里,“自我认同”是件重要的事,不论有没有意识到,“我是谁”都是个
重要问题。
最外显的,就是透过服饰、发型,这种东西来表现。
追随主流的人,会跟着当年当月,shopping mall里最热门的服装店卖的衣服来治装。我
记得当年流行的是一种很宽的裤子,乔丹鞋(或任何名牌球鞋)、与Tshirt。
大约五成的人都这样穿,因为同侪压力的关系,你身边的人都这样穿,你就会找个周末跟
同学约在mall里吃个麦当劳,把衣服给买齐。
这就跟当时的台湾年轻人都会听张学友跟李玟一样,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不能不知道这是
什么,甚至要会唱个几首。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流行的敏感度,所以总是会有不太会穿衣服的人,也有的人是因为家境
的关系,无法跟大家一样去买新衣服。
但这也没关系,因为你不在主流族群,你就必在某个自己的族群里,好比说总会有几个头
发留到屁股的人,穿紧到不行的黑色牛仔裤,衣服上总是某个金属团名称的金属孩子。
也会有一群人,整天都穿着篮球裤,在走廊上手比来比去,不断说Tupac的嘻哈孩子。
也有一群人,会穿工人穿的格子衬衫、破烂的牛仔裤,他们不一定是玩音乐的,但他们很
喜欢 Nirvana。
也有一群人,穿毛衣,穿干净的牛仔裤,头发一定会抓一下的标准中产阶级孩子。
也有一群人,功课好、戴眼镜、随时背个大大的铜管乐器或提琴,在公立学校里努力想要
保持一定的文化的文科好孩子。
也有另一群人,功课好、体育差、但穿衣服永远没有准则,也不合身,但数理很好的理科
好孩子。
更有许多港澳台中来的移民与小留学生,穿着亚洲流行的衣服,或穿着一堆亚洲很流行但
在加国不怎么流行的欧美品牌服饰,或染著许志安的MK色头发,只甘心替代陈浩南。
回到最上面的那些主流的宽裤孩子,他们也不是有钱人。他们会知道在圣诞节隔天大减价
的日子才去买衣买鞋做头发,他们会知道怎样可以以最便宜的方式,取得最普遍、最一般
的衣服,让自己消失在跟他们穿一样衣服的人群里。
这都是真实社会里生活、生命的一部份。在加国,孩子只不过是提早要面对这个社会的多
元与复杂。每个同学的出身背景、阶级养成都不一样,而孩子必须要在这个环境里,学会
去尊重来自不同阶级的人,学会去欣赏不同品味的人,或是至少,与彼此相处、共存。最
重要的是,对自己感到舒适。
这些阶级与品味,都在每个人穿的衣服,与听的音乐,以及课后会做的活动来定义。
而每个人,也必须要学会如何面对自己。
这种环境,逼每个孩子要去思考“你到底是谁?”“你到底喜欢什么?”“什么定义了你
?”这种问题。
在最粗浅的层次,你读什么书,定义了你。你看什么电影,定义了你。你听什么音乐,定
义了你。你穿什么衣服,也定义了你。
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人开始认识自己,以及形塑自我,最重要、最关键的几年,也因此,
在上课学习之余,孩子在学着如何面对“社会”,如何“社会化”。
你可以找寻一个与自己接近,自己也认同的族群,去靠拢。你也可以忍受孤独,坚持走自
己的路,好比说,穿着自己喜欢,但没人认同的衣服上学。这都是学习的一部份,而且正
是因为这样,人格才在自我对话、自我思考中,渐渐形成。
为什么台湾的高中生,甚至大学生,被问到“你想要做什么”这种问题的时候,常常出现
茫然的表情?
如果就连他们要怎么打扮自己,怎么表现自己的权利,都被剥夺的时候,你期待什么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