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动以“教学”而非“升学”为主旨的教改

楼主: chiayimayor (夢已經振動奮鬥毋通放)   2014-10-26 18:24:29
文章出处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9023580.shtml
推动以“教学”而非“升学”为主旨的教改
近几年,“翻转教育”或“翻转教室”的概念很流行,为人津津乐道的例子如台东著名的
公东高工为技职教育立下典范,有些偏乡小校因特色教学而独树一帜。这些另类教学法的
成功案例引起注目,甚至有公益团体和专业人士,以翻转教育为主题而成立工作坊,四处
推动不同于以往的改良教育方式。所有这些努力,无非是怀抱着“撒下希望的种子”的信
念,想透过教育的途径,让所有的孩子,特别是弱势族群,能带着自信开创未来的人生机
会。
“翻转教育”(flipped learning)这个名词,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意在翻天覆地,甚至
有点颠覆正统的意味,好像是一种新的教育实验。有人对其好奇,却也有人产生“又来了
”的感受,因台湾在过去三十年间,前仆后继一直有人尝试各种实验性教育,不管在概念
推广或组织设立方面,都曾吸引过社会目光,也获致褒贬不一的评价。但这些多半只在体
制外向极少数人推行。
至于体制内,官方主导的教改大旗挥舞已超过二十年,既曰“改革”,应也有挑战创新之
意。但现在国民教育已延长为十二年,政策上却连免试、比序、量尺这些细节都还搞不定
,中央和地方角力,家长和官员角力。唯一能确定的是,升学主义于今犹烈,学生课后补
习、背诵知识细节、反复演练试题,“背多分”风气有增无减。也因此,“教改”几乎变
成了一个负面名词,总招来冷嘲热讽,甚至有人反而对联考兴起“忆苦思甜”之感。
这真是台湾教育史上最奇特、最畸形的一段时期,“教改”二字充满“打着红旗反红旗”
的讽刺效果。此时此刻,出现“翻转教育”的概念,有人据此高涨著“向教育体制宣战”
的热情;也有人半信半疑,对实验性教育向来不抱信心。
其实,“翻转教育”在美国推动已有一段时间,与其说这股潮流出自于教育的“反动”思
潮,不如说科技才是背后更重要的动力。因网络时代来临,可以藉科技将教育资源传播出
“天涯若比邻”的效果,教材上线、远距教学、交互式学习,都不是新鲜玩意了,学生获
得资讯的管道和技术未必输给老师,传统教师的角色和功能也在改变中。所以有专业人士
推广“翻转教室”,改变传统在教室里传道授业、学生课后复习的模式,而由老师向学生
在课前即提供教材,教室里变成共同讨论、引导思辨的场域。甚至由于网络交互式教学的
便利,弱势学生也有机会突破时空限制,享受更合理的教学资源。近几年国际间出名的
Khan学院,即是翻转教学的重要推手。
有人认为各种实验性教育方式终究难敌体制力量,从英国的“夏山学校”到台湾的森林小
学,都只能发挥侷限性的影响力。但目前的“翻转教育”是科技大潮流的产品,其概念并
无离经叛道之处,“分享资源”已是目前大势所趋。以此而言,台湾目前号称实施“翻转
教育”者其实只跨出很小的一步,不管是否赞成此一名词概念,教育工作者应建立这样的
共识:首先必须打破到现在还在盛行的“背多分”学习方式;其次应更积极运用科技力量
改变教学方法,尤其要改变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况。现在连补教业者都懂得宣传“网络
互动教学”,台湾学生还在日日苦练试题以求高分的处境,宁非落后“知识经济”时代的
教育氛围太远?
台湾教改二十年,从官方到专家学者,几乎把全部力气都用于对付升学制度;论及教育内
容,则又陷于意识形态之争,或学科之间的本位主义迷思。认真想一想,到底有多少脑力
、多少资源,用于“教学”方式的改进?教改至今在社会大众的评价中仍是“改革尚未成
功”,实在应好好思考如何回归教育宗旨,以“教学”而非仅仅关注“升学”作为改革的
主轴,才有可能实践“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初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