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制程的革新
1939年王德及王泰友两位制茶前辈改良安溪铁观音制法(http://www.tres.go
v.tw/view.php?catid=2284),创出半球形包种茶制法,在名间乡广为流行,
当时最高级的茶叶是埔中茶,每一布球重量为13两。1941年半球形包种茶制法
流传至鹿谷乡冻顶,当时的冻顶山即是台湾的高山茶,“冻顶乌龙茶”盛名从
当时流传至今,但是现在“冻顶式乌龙茶”已和传统冻顶乌龙茶有所不同。现
行冻顶式乌龙茶做法,已从当年每一布球重量13两增加至8斤、23斤,乃至现在
挤压机的80斤。布球揉捻机、束包机、挤压机的发明,主要还是在于团揉制程
的改良,反映的是茶园单位面积扩大、采收的产量增加。
1980年代,名间埔中李锦士先生及竹山刘铨益先生相继采用工业用大型冷气机
及除湿机,改善采收产量增加后导致的茶菁萎凋不足现象,这是日后发明多层
式基层架及温控除湿系统的契机。台湾高山茶区因为易起云雾导致日光不足,
对于日光萎凋及室内萎凋都有一定影响,导入温控除溼系统后可以有效减少茶
菁水分含量,但也因此带来新的问题。当茶菁过嫩,而除溼系统使用不当(室
温低、湿度高),会让茶菁不走水(伴随搅拌次数不足,发酵作用无法进行)
,进而产生菁味。因此除溼系统的控制与茶菁原料及萎凋、搅拌次数有莫大关
联。
2010年冬,竹山林其陆先生的仕羽公司引进挤压机于团揉制程使用。刚开始在
竹山镇的菘谧制茶厂及训华制茶厂进行试用,后普及到竹山镇杉林溪、番仔田
、三层坪茶区并在短短两年内普及至各高山茶区。推究挤压机在短时间内普及
至各高山茶区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高山春季抢收时,挤压机的高产量可以应
付一次大量抢收茶菁的团揉步骤。刚开始挤压机试做阶段甚至前一两年内,透
过感官品评评审成茶,比之用传统束包机及布球揉捻机(平轮)的成茶,前者
普遍较差。这是因为刚开始使用挤压机时制茶师傅操作不熟练,挤压的力道磅
数太大,做好的成茶就像传统珠茶(bullet)一般,苦涩程度高。但随着莲花
型束包机取代传统束包机和平轮之后,情况似有改善。在挤压机和莲花型束包
机之间取得平衡后,挤压次数减少,增加莲花束包机的使用,这是台湾挤压机
越发普及而中国禁用挤压机两者不同之处。
不论是多层式基层架、温控除溼系统或挤压机的任何一者,都掀起了台湾茶产
业的革新。科技的进步、新技术的应用,只是在改变制程的方法,让制茶成功
的机率增加,而减少制茶失败的次数,不变的是茶叶的发酵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