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浅谈挤压机对部分发酵茶制造的影响(4)

楼主: flutehook (山顶道小操人)   2016-10-30 02:23:45
茶叶制程的革新
1939年王德及王泰友两位制茶前辈改良安溪铁观音制法(http://www.tres.go
v.tw/view.php?catid=2284),创出半球形包种茶制法,在名间乡广为流行,
当时最高级的茶叶是埔中茶,每一布球重量为13两。1941年半球形包种茶制法
流传至鹿谷乡冻顶,当时的冻顶山即是台湾的高山茶,“冻顶乌龙茶”盛名从
当时流传至今,但是现在“冻顶式乌龙茶”已和传统冻顶乌龙茶有所不同。现
行冻顶式乌龙茶做法,已从当年每一布球重量13两增加至8斤、23斤,乃至现在
挤压机的80斤。布球揉捻机、束包机、挤压机的发明,主要还是在于团揉制程
的改良,反映的是茶园单位面积扩大、采收的产量增加。
1980年代,名间埔中李锦士先生及竹山刘铨益先生相继采用工业用大型冷气机
及除湿机,改善采收产量增加后导致的茶菁萎凋不足现象,这是日后发明多层
式基层架及温控除湿系统的契机。台湾高山茶区因为易起云雾导致日光不足,
对于日光萎凋及室内萎凋都有一定影响,导入温控除溼系统后可以有效减少茶
菁水分含量,但也因此带来新的问题。当茶菁过嫩,而除溼系统使用不当(室
温低、湿度高),会让茶菁不走水(伴随搅拌次数不足,发酵作用无法进行)
,进而产生菁味。因此除溼系统的控制与茶菁原料及萎凋、搅拌次数有莫大关
联。
2010年冬,竹山林其陆先生的仕羽公司引进挤压机于团揉制程使用。刚开始在
竹山镇的菘谧制茶厂及训华制茶厂进行试用,后普及到竹山镇杉林溪、番仔田
、三层坪茶区并在短短两年内普及至各高山茶区。推究挤压机在短时间内普及
至各高山茶区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高山春季抢收时,挤压机的高产量可以应
付一次大量抢收茶菁的团揉步骤。刚开始挤压机试做阶段甚至前一两年内,透
过感官品评评审成茶,比之用传统束包机及布球揉捻机(平轮)的成茶,前者
普遍较差。这是因为刚开始使用挤压机时制茶师傅操作不熟练,挤压的力道磅
数太大,做好的成茶就像传统珠茶(bullet)一般,苦涩程度高。但随着莲花
型束包机取代传统束包机和平轮之后,情况似有改善。在挤压机和莲花型束包
机之间取得平衡后,挤压次数减少,增加莲花束包机的使用,这是台湾挤压机
越发普及而中国禁用挤压机两者不同之处。
不论是多层式基层架、温控除溼系统或挤压机的任何一者,都掀起了台湾茶产
业的革新。科技的进步、新技术的应用,只是在改变制程的方法,让制茶成功
的机率增加,而减少制茶失败的次数,不变的是茶叶的发酵程度。
作者: y581122 (陈水牛)   2016-10-30 08:43:00
我是埔中村人耶
作者: bluemkevin (WHO WHO)   2016-10-30 08:45:00
我不太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茶一定要揉成球型?
作者: adrian84216 (龟先生)   2016-10-30 09:14:00
方便携带跟减少损失吧 其实我觉得做成条形就蛮好的
作者: harlan0404   2016-10-30 16:03:00
条型茶叶的耗损不是你能想像的
作者: McQuail (strike!)   2016-11-04 01:46:00
条型跟空气接触面积大,走味走得快保存不易不过携带不便有时候反而会变成一种优点,有些茶改的老师非常反对阿里山的茶农把小叶红茶揉成球形的理由之一,就是条形茶的运输成本比较高,对于意图鱼目混珠的进口茶形成比较高的成本门槛
作者: o9887766 (不拉屎贼落死)   2016-11-04 13:25:00
条形茶不好包装携带,是因为抽真空时没办法抽干净,抽干净的话会碎掉,不抽干净又会有少许空气在内影响品质,球形就没有以上的困扰,只是制程麻烦了一点
作者: elpam (Absolute Purity)   2016-11-04 13:55:00
要抽真空 才能保存。还叫乌龙茶吗
作者: bluemkevin (WHO WHO)   2016-11-04 15:30:00
条型茶抽真空看技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