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igwa (菜瓜)》之铭言:
: 抱歉其他的删光光,留一些想跟大家讨论的
: 某些论点同意A大所讲的,
: 朱泥壶比较精确(要讲狭义吗?)的讲法,
: 是落在清代到70年代(接近朱泥),
: 甚至有一说认为明代也还没有朱泥壶。
: 我认为用矿产的角度看,可能会清楚很多,
: ddg有提到紫砂产业500年了,
: 结果朱泥壶做到消失了,这不是很可笑吗
引-黄健亮老师的论文 "矿脉善徒不可测"
清人周高起 - "出土诸山,其穴往往善徙,有素产于此,忽又他穴得之者,然皆深入
数十丈乃得"
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就土质而论,自明迄今,凡数百战,一山土曾开发
既尽,不得不向他山求之,产土之穴既异,土质自属不同,赏鉴亦随之而别。”
"配泥加工祕不相授"
"夏俊伟指出“朱泥十分名贵,它当时价值为紫砂泥之50倍以上,开矿采集以斤两计价
出售。开磨坊的只有大户才有经济实力制作,供出售。”待制壶陶人购入后,仍不宜马上
制器,另需先“养土”,将泥块放入弇窖中,使其出于不透阳光、不同空气的阴暗潮湿处
,并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储存起来,静待成为“腐泥”,借由泥料中细菌等有机物所释
放的胶性凝体来改善泥料之可塑性,使易于成形。由上可知,即便是制坯之前的准备工作
,也存在许多陶人经验的心血结晶,生泥的淘练拼配,诸家各有心得,不落文字,不假外
传。"
《阳羡茗壶系》:"胎骨 嫩黄泥出赵庄山以和一切色土乃粘脂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
"朱泥 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经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紫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