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习惯的养成,已经超过二十年,每回爬山总带上一壶冷泡茶:
就是将一小撮茶叶干扔进冷开水内,自制一瓶“冷泡茶里王”。
这回拜访了新竹观雾臻山步道,随行在侧的正是长年来喜爱的有机茶“黄龙”,
攀爬半天,来上数口清凉,茶水中渗著蜂香,喉韵生津,一路走下,
甘甜在口爽在心,一趟山路像是一场身心灵洗礼,异常轻松惬意,
原来只要简单的一壶冷香,竟也可以让心情如此快活逍遥。
坊间将这种用冷水泡茶或泡好的热茶放凉叫“冷泡茶”。
然真正的“冷泡茶叶”开端不是这么回事!
早在24年前,冷泡茶是木栅“猫空”山上的特殊喝法。
当时人误以为喝“焙火”很重的茶叶会影响睡眠,当一群人登上猫空赏景品茗时,
文山包种、木栅铁观音满案芳香,但为了周全顾客,
茶农研发了一款叫“冷泡茶”的茶叶(也有人称作冷冻茶),
香气与滋味比传统乌龙茶清淡许多,主要是提供既想喝茶又怕睡不着的客人饮用。
这款茶叶十分好玩,一般茶叶需经过:
采茶→日光萎凋→室内萎凋、搅拌→炒青→揉捻、团揉→干燥处理,
但是冷泡茶叶在炒菁后即进行冷藏降温,维持在0~3度C,
不再经过揉捻及干燥处理。换句话说,保鲜赏味期限较短,
却符合喜欢登山品尝原味新鲜茶叶者的喜好,
所以冷泡茶的茶味茶色接近自然植物的风味,加上当时以健康、
自然口号为诉求,在台湾曾经引领一阵“潮”风,然因茶叶保存不易、
不耐泡、经济效益低,久了便丧失新鲜感而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
取而代之的是目前坊间所见的冰茶饮,先煮好茶后降温冷藏,取名“冷泡茶”。
在茶叶制作过程中,到杀青为止,茶叶品质的表现已经决定了七成,
而“后制作”的三成空间,茶厂茶商各显神通。
通常不发酵的茶菁,带点草根香,像龙井、毛尖、抹茶、日式煎茶、
玉露等,茶汤色呈现绿色色泽;轻发酵后,约17%左右,
就会出现花香,如包种、一般高山茶,汤色渐由绿转入黄调;
再发酵久一点,来到30%左右,会出现坚果香,铁观音、水仙是典型代表,
茶汤转蜜黄色;再发酵重一点,差不多60%左右,会出现浓郁熟果香,
东方美人茶(白毫乌龙)便是个中翘楚,汤色变橘红色或淡枣红;
茶菁若100%全发酵,会呈现蔗糖香,日月潭红茶、祁门红茶属这款,
汤液为深琥珀红色。所以发酵程度、茶香味、茶汤颜色三者有绝对的交集,
通常有经验的制茶师傅会根据当季茶菁的质性,制作符合当下茶菁最好的状态的茶品,
当然,发酵越重离茶叶自然风味也越远。
“杀青”目的是终止茶叶的酵素活性进行,换言之,
就是杀死叶面细胞使其停止发酵(炒青的茶菁较香,蒸青的茶菁较绿)。
当年木栅盛行的冷泡茶叶至此完成,少了一般茶叶的揉捻定型与反复干燥,
造成成品不易存放且滋味淡薄的现象。
虽说“未经揉捻干燥”的“冷泡茶”有一些缺失,但是属于茶叶的鲜叶香却十分鲜明,
加上绿活的叶芽模样泡在热水里,恰似新鲜现采现烹的活鲜绿,与其说是喝茶,
不如说尝一分最新鲜的感受。记得当年猫空推出这种新玩意儿,
很多大叹胃不好不喝茶的朋友,此刻都为尝鲜而来,
尤其当年山上还流行着用这“冷泡茶叶”炖笨鸡,特别香甜,
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我,总和同学一起攒聚工读费,择日浩荡爬上山,
一尝“冷香醉瓮鸡”。如今工作多年,特别怀念这种别于烤鸡的吃法,
也常到山上的茶厂取一些才杀青的茶叶,回家自个儿唱一阙记忆的醉瓮鸡相思曲。
及长,接触更多茶叶的知识后了解,一般茶叶发酵时间愈长,咖啡因含量愈高。
而未经发酵的绿茶,咖啡因含量只有全发酵红茶的1/3以下。
很多人以为喝“红茶”比较不会心悸的认知,原来是艳丽汤色下的美丽误会。
由于冷泡茶叶只释出少量的咖啡因,加上茶中的鞣酸、儿茶素等有益物质大量溶出,
所以非常适合既渴望饮茶又顾虑咖啡因带来刺激的普罗大众。
是的,最初的“冷泡茶”一如百代过客,因成本与经济效益问题,很快便消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今日便捷的“冷泡茶”,但茶山上曾经的体贴用心,
却让身在山脚下授业的学子因茶故,沈吟至今,多少年来,
想念著与茶为伍的年少光阴,原来这般温暖!
http://gracepeace.pixnet.net/blog/post/135768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