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题] 道德经书籍推荐

楼主: nknuukyo (我无所能因敌成体)   2022-08-31 11:38:56
: 我还看了各种作者的翻译,发现大部分的书籍都是采用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而
: 且共通点都是内容好像都抄来抄去,基本上一模一样...用字很像那种国文课本,
: 用接近文言文的语言来翻译五千年前的文言文 = =
: 想请问大家有没有推荐的道德经书籍呢?
: 在此感激不尽!!
原则上我们采用的版本是以帛书甲本为主体,
乙本、郭店、北大竹简、通俗本及其他出土本作参考修正。
用精确文本的好处是-可以去除掉很多明显的判断错误,
例如前阵子有 道可,道非,常道 的解法,这种解法来自通俗本,
但出土文献有也字,亦即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恒有纯粹的语意,也不可能这样断句,至此就不至于被错得太离谱的方向带偏。
如果对于道德经的哲学内容感兴趣,我个人蛮建议先找一些哲普类型的书籍阅读,
如朱立安巴吉尼(英国)或饮茶(日本)的著作,这些作家的哲普都相当浅显易懂,
把西方大致的哲学史或概念先有个轮廓,之后再看到道德经才更能感受到它的精妙。
从西哲来说,许多人认为知识论是哲学的基础,
因为它探讨【何为真?何为信念?两者交集的状况】,
在道德经中,牵涉到知识论的文章约有十四章左右,
有很多议题其实连西方都不怎么讨论过,
例如【知识的生成】,
知识来自于概念,概念来自于差别,差别来自于感官辨识,
能演化出辨识的原因是这个辨别在某些情境下有其益处。
从先秦宇法跟闽南语中的【生】来看,
它常常不是指【生产】、【产出】,而是指【出现】,
这样【戎马生于郊】就只是兵马出现在百姓的区域,
而不是很滥情的母马在战场上生小孩。
【生】在老子知识论的定义就更有趣了,
道 - 在辨别状态之前;
道生一 - 因为某种必要性,划分出A处;
一生二 - 在A处的观念产生后,我们发现世界上也有非A处的观念,故有A与非A;
二生三 - 当非A的观念也僵化后,
我们在A与非A的观念边界上,发现很多更微妙或难以被A、非A所框束的概念;
所以有了A、非A、非A亦非非A的观念;
三生万物 - 在这三类之外或三类边界上,
我们又能发现更多划分出的观念,所以更多元的划分又【出现】了,
于是万物能供我们辨识,因我们划分出万物森罗万象的观念(恒有欲-为利用而划分)。
我目前在西哲的知识论体系中,还没看过几次深入讨论知识生成的文章,
但在春秋时代,已经有哲人能讨论到这个程度,实在让人觉得天道浩瀚。
至于我个人的推荐版本,可以私信询问,
中哲至少在老子道家,绝不是高来高去打模糊仗,谈虚弄玄于事无补的哲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