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欲、无欲]

楼主: nknuukyo (我无所能因敌成体)   2017-09-17 13:07:15
→ aacdsee: “常无欲”、“常有欲”我都觉得有疑, 118.171.180.129 09/16 18:59
→ aacdsee: 因为不知如何又有又无、又有欲又无欲, 118.171.180.129 09/16 19:01
→ aacdsee: 总怀疑或有别解。 118.171.180.129 09/16 19:01
有疑惑是好事,代表对更精致的真理有所期待,不以手上的知见为满足。
这个问题是关键,但不算太难厘清,
首先先去了解几个常见的道德经笔法跟先秦语法会比较容易领会。
举几个观念如下:
*道德经的写法跟今文写法不同,习惯‘先讲答案再讲推导’、‘先说现象再讲原因’。
*有些章节会把特定的字作‘定义宣告’,看到常见字时要特别注意。
*常见错综句型,例如‘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际是‘有之无之,以为利用’。
*章跟章的联结不要轻忽,次章往往处理的是前章更细节的问题。
*解读不能由‘一小段的句型’下手,这习惯是造成前后语意、中心思想不连贯的元凶。
从西哲的语言来说,
道德经的前两章是涉及到‘知识论’跟‘效益’的问题。
使用文本一样采出土本,简译如下: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
 同谓:“玄之又玄。”,
 终眇之门。

//第一句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事实上讲的是答案、现象,
//老子先陈述这个状况,再下一句陈述原因。
//世人多仅谓{道可道},致使{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形同虚句,
//老子也成为他们眼中酷爱在关键章节中讲很多虚句的人,
//这个解读态度很危险,特以提醒之。

 任何可以用道的名称、形象、地位、阶层等概念来局限定义的‘道’,
 都不可能圆满陈述‘纯粹的道’;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任何可以被划分的名(泛指任何划分),本身就是不纯粹的,
 这些‘名’绝对无法圆全表示它所指涉的事实。
 两颗苹果都叫苹果,但A苹果跟B苹果绝对不会完全相同;
 披萨跟轮子都用圆形容,但这世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圆’。
 ‘用不纯粹的名,想框束最纯粹、最始基的道,不是很傻吗?’
 从始基的角度来看,道毫无任何划分,这是万物源头最初始的状态;
 从利世济民的角度看,当我们在道衍生的一切规则与万物上取名时,
 我们终于得以利用这些名谓跟他人沟通,并产生有益于个体生活的判断,
 这样我们更能发现道生养万物的种种迹象。
 〔你们应当没听说过:老子或释迦走在路上,路跟墙分不清楚,一直撞墙,
  为何不会撞墙?不是说不要有分别心吗?
  因为‘分别是要利用’而不是‘被僵化的分别误导’。〕
 我们把万物的种种观念‘尽可能解构’到最原始的状态,
 这有助我们‘勘验种种名象’,因此更领会‘名象划分能导致出的种种误导’;
 这样的态度,是不必考虑‘利用厚生’,
 纯粹就思辨角度,看待‘无名划分’时的‘道’。
 这个态度能协助我们发现最原初的道,祂衍生出的各种现象、规则是多么的细腻隐微。
 {‘眇’,看不清楚、隐晦、深邃之意;
通俗本多作‘妙’,但之后解读容易产生粗陋误差的状况。}
可是当我们要把‘道’所衍生的现象、规则拿来‘利用’时,
 我们势必要有所区分,以方便个体与群众的使用,促进生命的繁衍延续,
 所以这时我们是以‘提供利用’的角度来看,
 即使世上没有完美的圆,
 那也不会妨碍我用这个道所衍生的规则、观念去取得‘省力的利益’。
 这种‘纯粹利用式的观察角度’,有助我们发现‘道所召示给我们的讯息’、
 甚至对我们的‘召唤’。{天生我才必有用,斯言非虚}
 {噭,召示、召唤之意。}
 但,不管我们是因为用破除名象的纯粹思辨角度来追溯的‘无名之道’; 
 还是采取利用厚生、善用名象的纯粹利用角度来追溯的‘有名之道’。
 这两者都是‘我们采用那种眼光去看待道’,
 与‘道的本质’无涉,
 所以都是同样的本质,但划分出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罢了。
 祂都是‘比那“超越知识”的还要超越知识’,
 然而透过这两种角度的探索、追溯,
 却又有助于你‘勘破种种隐晦难明的现象,使你不会再受蒙蔽’。
 】
 
 补充:
 道家跟佛家都讲‘端见’会产生麻烦,
 但道德经中并不讲‘中道’,
 实际上操作起来,‘中道’也往往沦为一种折衷主义。
 
 老子不是教人再陷入折衷主义的模糊状态中,
 他是直接建议你,要常采取最极端的无欲,以纯粹的思辨去破除种种名象的限制,
 但若执著于‘破名象’,你可能很难与外人沟通,
 而且你也无法将‘外在名象’运用得更有效率;
 所以也需要从最极端的追求‘利用厚生’的角度,去思索怎么利用、定义这些名象。
 老子教导人的是:
 
 ‘你们是名象的主人,不是名象的敌人,更不是名象的奴隶。’
 
 有些老子徒弟、徒孙的故事,实际上也暗合于之前讨论,如果有需要我再补充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