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从“慈故能勇”看台湾道德之病

楼主: nknuukyo (我无所能因敌成体)   2016-07-20 11:16:37
最近会针对人渣文本回一篇文章,
以下是他的见解:
======================================
105年度高考三级国文作文题目是“论慈故能勇”。考生倒成一片,许多人表示写不出东
西,因为虽然知道“慈”和“勇”大概是什么,但却不知如何在这两者间掰出关系。
不过,在伦理学者眼中,“慈”和“勇”属于同一类道德行动,甚至根本就算是同一种德
行。但为何一般人都不清楚这种关系呢?是因为大家都没有读过伦理学吗?
这问题没表面上那么简单。这方面的无知,其实正好证明近年伦理学者所谈的“当代道德
危机”确实存在。这不是考生个人的错误,而是代表我们当代人思考“道德”议题的态度
与方法有着严重的困境。
先来看看原版的作文试题:
勇气往往与刚强之特性有关,我们称赞人勇敢坚强、性格勇武,法国思想家蒙田尤其推崇
:“在全部的美德之中,最强大、最慷慨、最自豪的,是真正的勇敢”,但老子却说“慈
故能勇”,孔子则说“仁者必有勇”。刚性的“勇”为何会与柔性的“慈”、“仁”相关
连?请以“论慈故能勇”为题,作文一篇,申述其旨(须举出具体实例加以论证)。
这题目出得不错,答题的重点是“勇”,也提到了“慈”和“仁”的柔性和勇的刚性相对
。有了脉络,又保留了作答的空间,能借此看出考生对于传统德行概念的理解与逻辑推理
的能力。
但我相信对大多数台湾人来讲,这题目就是标准的“每个字都认得,但组合在一起看不懂
”。因为多数人都不清楚“仁”、“慈”、“勇”等概念的定义。那伦理学家或中国思想
专业的人,就回答的出来吗?
即便是相关专业者,也不见得能建构出相对健全的论证来回应这个问题。他们有些人熟于
中国传统词义脉络,但对于逻辑推理与伦理分析则不在行;有些受西方伦理学训练者,则
不清楚传统中文词汇定义。我还记得对某位西哲教师说明“慈”和“勇”的关系时,她脸
上惊讶的表情。
那“慈”或“仁”和“勇”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前面提过它们都是同一类道德行动,因为
他们的基本形式都是“牺牲自己以帮助别人”。
不论慈善、慈爱、仁爱,都是为别人付出,为别人思考,是为他、利他的,当然是“牺牲
自己以帮助别人”。
而被我们视为拥有勇气、勇敢的人,也是敢放下自己拥有的东西(财富、关系、情感、性
命),为了别人而付出,才能成为我们所称许的“真勇者”,这当然也是“牺牲自己以帮
助别人”。
透过满足身旁他人的小需求所展现的“慈爱”,逐步强化付出的力道,最后甚至敢付出生
命,终能成其“大勇”,是以“慈故能勇”。
经过以上简单的说明,要掰出一篇文章,似乎不难。但为什么多数人会不知道“仁慈”和
“勇”都是“牺牲自己以帮助别人”呢?
解答单一作文题是小事,但你之所以不知道基本的道德概念,甚至全国人民几乎都不知道
,那就是不得了的大事了。因为这些道德概念,在我们幼时就出现在身边,贴在墙上,甚
至大家口语上也很常使用,但却几乎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我们到底在干嘛?又为何会走到这种境地呢?
这不只是台湾会发生的问题,西方伦理学者在许多现代化社会也都发觉这个现象。这是因
为过去经典教育只求背诵,不求深解所造成的吗?有可能,但多数伦理学家认为之所以有
这类问题,和“启蒙运动”,也就是奠定当代科学学校教育的思潮有关。
启蒙运动反对宗教和迷信,主张去除有宗教阴影的道德概念,并用理性重建出一套道德判
断系统。他们想运用简单的道德公式提供人们行为指引,但这样的作法试了一两百年,看
来也不太灵光。那些新公式用起来更容易出包。
部份伦理学家指出,当代的道德危机,就是新道德原则不好用,传统概念又被认为有宗教
味道而被丢弃。现在去挖出来,也没人懂了。
回来看到“慈故能勇”。“慈”和“勇”这两个词,我们日常语言中还在使用,但都是种
模糊的、不精确的运用,多数人不清楚这两个词的明确定义,只是凭“感觉”在用。那你
的感觉和我的感觉有没有一样呢?天知道。
这就是道德冲突的一大成因。看到实际道德事件,有些人认为那算是“慈”,有些人认为
不是,大家吵成一团,互指对方是坏人。但实情很可能是大家词汇定义不一。
所以考生不清楚“慈”和“勇”意思,也不清楚该如何推论,并不能说是他们的错,而是
整个社会在处理道德思维上的积习,而这积弊正好透过这个考题“捅出来”。
我甚至怀疑高考阅卷者是否“事前”就清楚这些道德概念背后的结构关系,因为我翻了一
些老子注释版本,许多对此也没骚到痒处,讲得玄之又玄,就是没把共通的“利他”精神
部份讲出来。
不过,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答案的题目,也算是一种“公平”,能测出考生在某些方面的能
力。像是“在什么都不知道的状况下,却可以写出感觉好像知道些什么”的能力。公务员
好像蛮需要的。
至于台湾这种当代的道德危机,又该如何解决呢?或许透过这考题,可以带来小小的刺激
,让人们愿意回头去了解这些道德概念的真意,又或是透过更多的社会道德事件,让我们
在彼此叫骂、争辩的过程中,挖出更多的想法与资源,并培养出能追求卓越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透过定义语词、逻辑推导的过程,我们就可以对过去多掌握一些,对现在更了
解一点,并且对未来能有更多的设想。这听来有点空虚,我建议你直接操作一次:就算你
不考高考,或是已考过高考,在看完本文后,也不妨把那作文题目拿来(再)写一次,六
百字也好,一边google一边写也可以。
不用找别人来批改,也不用追求什么标准答案或参考范本。光是这个写作的过程,就一定
能让你多获得一些什么。
像什么?“慈故能勇”,真的吗?勇者必有慈吗?老子、孔子讲的就是圣旨,不会有错吗

写考卷,你或许不敢骂,但自己写心得,一定会有新发现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