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一些杂感

楼主: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16-07-09 16:05:53
  就说你的态度是有问题的。
  如果你真有其他较顺畅管道的话,干嘛还上来求教?
  各宗教高士通常会有两种态度对初机之人,一种是高傲的态度(
有的是故意装的来试试你,有的是本来就是如此。)另一种是慈悲为
怀的态度。但至于此人有没有料,那又是另一回事。
  姑且不论古人说什么“散尽家财,但求一法”的比喻,但很多人
求法是跪着给红包的,但也别想对方就会全盘托出。
  就如同本人几次访道的经验(不限道教),对方与你对彼此都不
熟,加上对师门口诀什么的都是有保密义务的,初次见面顶多打个哈
哈就不错了。(老实说,后来我对访道这种事情就没什么意愿了,还
宁愿去看别人写的访道经验谈之类的书籍,省时又省力。)
  再谈法门有无高低优劣之分,其实是没有的。重点是它适不适合
现在的你,这就是好方法了。
  因为程度或资质不够练某法效率很低,并不是某法很差劲,而是
自己或是老师不懂得这个道理,或是只懂此法,不懂他法。
  有的时候是真的得靠自己去try的,去try看看自己练那种方法效
率高,而不是照书上或老师教的全盘吸收去练的。这除了自己的知识
及判断力要高,有时候也带有一定的风险。最终每个人会整理出一套
独特的练法,但这又未必一定适合于他人。
  偶然间我在看佛教或瑜珈的书籍时,发现与我师门的道家法门在
理论或方法上有部分共通之处,总是会心微笑,一来觉得吾道不孤,
又发现不同门派的方法固然有共通之处,但有些微不同,截长补短,
起码在眼界上也能有所长进。
  回想以前受教于家师前,心中考虑许久,后来作了一个异梦,有
十余名老人在梦中开会讨论我要不要去学,而我在旁边看着他们讨论
,后来会议结果是不要学,我醒来之后,也就意志坚定。经过了一年
多之后,我才向家师学习法门(大概又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家师即仙
逝了),于是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我看了不少书籍,但即使到了现在,
反而觉得其实那一年多的阅读准备时间,其实还是很不足的。
  最后想起家师生前说他以前是只收中年以上的人为徒,因为在社
会上历练过,跟年轻人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有感而发,这算是我对你最后的慈悲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