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008250187.aspx
吕赫若遗留唯一手稿 家属捐赠台文馆收藏
最新更新:2020/08/25 16:36
https://i.imgur.com/aJXi6uH.jpg
作家吕赫若逝世后唯一留下手稿“吕赫若日记”,25日由吕赫若长子吕芳卿代表捐赠给国
立台湾文学馆,进行妥善修复与保存。(台文馆提供)中央社 109年8月25日
(中央社台北25日电)作家吕赫若逝世后唯一留下手稿“吕赫若日记”,今天在吕赫若长
子吕芳卿的带领下,将此重要文物捐赠台文馆典藏,吕赫若次子吕芳雄说:“我们相信父
亲也会感到高兴,儿子们做了对的事。”
日治时期台湾重要作家吕赫若,本名吕石堆,在1914年出生于台中厅葫芦墩支厅(今台中
市潭子区),1935年在东京文学杂志“文学评论”发表首篇作品“牛车”,受到文坛瞩目
,被誉为“文学天才”。
今天为吕赫若106岁冥诞,其长子吕芳卿代表,将“吕赫若日记”捐赠给国立台湾文学馆,
进行妥善修复与保存,文化部长李永得、促转会主委杨翠、台文馆长苏硕斌等人皆出席捐
赠仪式。
“吕赫若日记”为吕赫若于1942年至1944年间,以日文书写的日记,台文馆曾在2004年出
版“吕赫若日记”的中译本、手稿本。
吕赫若毕业于台中师范学校,曾担任教师,1939年赴日本东京留学,研究声乐。1942年,
他回到台湾,在“台湾文学”担任编辑,也曾经在兴南新闻担任记者。吕赫若涉足文学、
戏剧、音乐等领域,因而拥有“台湾第一才子”之誉。
今天台文馆受赠的“吕赫若日记”,是吕赫若逝世后所留下的唯一手稿。
吕赫若在战后对政治腐败不满,转而投入地下反抗工作。1951年,吕赫若在“鹿窟事件”
受难之后,家人害怕他遗留的手稿、创作会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将这些文物都埋藏在台中
社口老家的荔枝园,并浇水使其腐化。日记会被保存下来,是因有记载吕赫若孩子们的出
生年月日。
多年来,吕赫若家属相当审慎保存这本日记,每年清明扫墓时透过日记追忆故人,有感于
纸本保存不易,因此今年清明时家属讨论,同意将日记捐赠台文馆典藏,盼吕赫若的坚持
精神能世世代代留传下来。
吕芳雄今天说,这本日记对家属而言很珍贵,因此虽然不舍,但因担心纸质保存不易,仅
有捐赠给台文馆才能长久留存,因此在大哥吕芳卿带领下,一致同意将日记捐赠出来,“
我们相信父亲也会感到高兴,儿子们做了对的事”。
李永得表示,他感佩吕赫若家属在威权之下,70年来走过这条孤单、坚毅的道路,也感谢
他们将这本台湾文学界很重要的日记手稿捐赠给台湾文学馆。
苏硕斌指出,台文馆曾于2018年,在前馆长廖振富的带领之下,取得吕赫若家属捐赠的第
一批文物,加上今天取得吕赫若唯一留下的手稿,很感谢家属对台文馆纸质保存专业的信
任。(编辑:张雅净)1090825
https://i.imgur.com/JC0gsU8.jpg
作家吕赫若长子吕芳卿(右)25日代表将“吕赫若日记”捐赠给国立台湾文学馆,台文馆
长苏硕斌(左)代表接受,苏硕斌表示,很感谢家属对台文馆纸质保存专业的信任。(台
文馆提供)中央社 109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