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book 看板 #1MqmQXkc ]
作者: thegod13 (thedog13) 看板: book
标题: [心得] 《张正光与我》的书签:从实到虚之间
时间: Sun Feb 28 22:39:26 2016
(通篇全雷)
书名:小说:台籍日本兵张正光与我
作者:高俊宏
出版:远足文化 (2015)
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张正光完全无法感到忧郁及恐惧。约莫三分钟之后,除了他与
队长冈山这架飞机外,第三小队所有人都在空中被击毁,没有一架成功撞上美国飞机。就
在一片爆破的晕眩中,张正光听到冈山队长喊道:“万岁!”后,他们的飞机甩开美国机
队开始向下倾斜,直冲远方的军舰。这时候张正光也迅速展开了他的求生计画,用脚卡住
驾驶座到尾翼之间的传动轴,改变了飞机俯冲的角度。前方的冈山队长则以为机械临时故
障,不断地以手扯动方向盘,试图将方位修正回来。就在一个求死、一个求生的怪异组合
里,这架老旧的彗星一二型飞机,奇蹟似地躲过军舰上所射出的“铁雨”,低空掠过庞大
、灰稠的美军战争机器,坠落在湛蓝的冲绳海域。飞机强大的冲击力量,让他的额头流下
鲜血,但这条命总算是捡回来了。
──P,71小说:台籍日本兵张正光与我
常会听到有人谈论某个真实事件比小说还要精彩,假如写成小说肯定是畅销大作,然
而,要把真实化作一本小说,谈何容易。
把真实事件记录成史料和写成小说,两者看似相近但其实是截然不同的道路,因为小
说有其结构,必须用小说的方式来铺陈叙述、塑造角色、推进剧情。故事剧情与其说要符
合史实,不如说要符合小说中的逻辑与世界观,人物角色与其说要按照真实,不如说要按
照角色内心深处的情感。
小说的世界有限而封闭,而各个角色都是独立于故事中,血肉生于文字,止于文字,
不再是原本真实的历史人物了。因此,依照真实写成小说时,绝对不可擅自以为史家替历
史人物喉舌,亲写的自传都会被认为加油添醋,更何况是小说之言。
小说人物就是小说人物,不是真的谁,更不是作者。
这本书书名就写着小说二字,让我头先把书当小说读了,读的时候总是觉得不对劲,
后来把书当作是作者艺术观点的抒发,才比较好读。这本书的两大交错环绕的主轴,一是
张正光的一生生平,二是高俊宏的艺术生命点滴,一是靠著作者采访和蒐集资料所扩写成
半虚构的小说,二是作者依据自身经历反思反刍所缩写成的散文。
让我感到兴趣同时也感到失落的是第一条主轴,张正光的故事,作者一开始就坦白地
说,这是根据他一小时采访的内容和报章新闻,并夹杂部分虚构的人事物所写成的小说。
前言特别提到了“许可”,我认为许可指的是把真实述说成故事的许可,看完了整本
书后,我认为作者没有拿到“许可”,他可能是在意史实,结果所谓的故事只是将手上的
材料写得长一点,与其读这样的故事,不如直接读采访纪录跟报导。因为小说没有把真实
化为虚构,人物既不鲜明也不立体,而这样的人物所展开的情节也就失去了说服力,真讽
刺,没说服力的故事其实是真的。
但是倒底是哪一点让故事没有化实为虚?使得小说失去了应有的节奏?
我探究细节,以下分作三点:叙述、细节、人物。
小说中叙述的工作交由叙述者,每一句皆然,有的时候叙述者是主角,有的时候叙述
者是客观旁白,每一句话的叙述者有其观点,好的叙述同时也会反映叙述者的内心,但若
一个失误,观点会跑到难以理解的角色或者作者自己身上。用上面摘录的部分举例,大部
分的叙述都交由张正光的视角,而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命危时的紧张感,而从“就在一个求
死、一个求生……”开始叙述的视角拉远,此时的观点应该要为“客观旁白”,然而其中
像是“灰稠的美军战争机器”这种词语很明显就是作者之语。像这样的叙述就是没有投入
虚构小说世界中。
小说并不是故事梗概,不是故事大纲,而是其中的每一字每一句,如何让枝干上有树
叶,靠的就是细节。张正光的故事里,几乎没有偏离主线的细节,战争时没写几个同袍,
也没写军营的模样,他穿什么衣服,脚穿什么鞋,手上摸著什么东西,战机上有没有拼装
铁皮或弹孔。如果没有细节,尤其是让人耳目一新的细节,故事的说服力就会不够,真实
材料会因为扩写而被稀释,必须用洽当的细节填补空隙,给人一些诱发想像的提示,虚构
的世界才会完整。
最后人物的问题,主要人物或许可以不鲜明,但是想法单一,家乡就是怀念,战争就
是厌恶,让我无法认真看待这个主人翁。我对他的兴趣不只是那些,我对于他个人生命所
偶发的情绪,内心深处纠葛的情感,有更大的好奇,但是要这样写就要建立人物的厚度深
度,要给他一些细节,给我一些刺激,使我可以认同或生反感。用摘录的部分来举例,最
后当他坠机入海,竟然只写了“他的额头流下鲜血,但这条命总算是捡回来了”怎么会只
有这么简单的描述而已,作者早就透露他会自杀攻击失败生还,我期待看到更多,但后面
两段未摘录的部分,写得更是让我失望,只能说,角色只像是作者的魁儡罢了。
把真实写成小说,无论是用原本的历史人物,又或者是创造新人物,其实都是在小说
中利用文字建构虚构的世界,把真实化作虚构,而虚构的符号却更能反映真实,直指角色
和读者人心深处,我认为这正是文学之美。
三月的书签预告:《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