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李勤岸 为台湾催生国字

楼主: sitifan   2016-02-08 21:04:36
李勤岸看到不少前辈在台语文字化领域里,各自埋头苦干,却难以整合出一套全面适用的
语言文字系统,他开始思考出国深造,希望对语言学有更深入研究。
“台语无字,欲按怎写”,因为这个疑惑,让一位台湾人,不惜卖掉房子,接受台湾留学
生募款、甚至来自朋友父亲的奠仪资助,远赴美国夏威夷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十年努力
,终于为台湾找到自己的文字,启开有文有字的母语推广运动。他,就是诗人李勤岸,一
位毕生为台湾研究“国字”的人。
文坛耆老启蒙 迈向诗作之路
三十年前,李勤岸以“慕隐”为笔名,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第一篇散文。随即加入“
后浪诗社”,并在《后浪诗刊》发表第一首诗。李勤岸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考上东海
大学中文系后,本来以为自己能在文学天地里,得到更多的学识涵养,没想到事与愿违。
李勤岸比他的大学同学们年长七、八岁,而且出过社会,阅历丰富。他对大学教师的做法
与期待,也和同学们不同。中文系的老师上课时,言语中常常透露著一些强烈排外的见解
,他们告诉学生:“台湾只剩下中文系能保留中国文化传统......”
李勤岸的心里,对这样的论调很不以为然。结果,班上竟有同学,要他勿以自己的问题影
响老师教学进度。“我没想到,中文系的老师,思想封闭保守,连学生也如此。”这个刺
激,让他萌生去意。基于对文学的喜爱,李勤岸选择转系,改唸外文系。
东海外文系的外籍老师,不仅教学作风灵活,而且教学观念进步,光是课程设计,就令李
勤岸印象深刻。大学期间,李勤岸因地缘之便,有机会向台湾文坛耆老杨逵请益。他的诗
作〈示范公墓〉获第一届“草根诗奖”,他的散文〈墙〉获“爱书人散文奖”,不久,他
出版第一本诗集《黑脸》。
参与政治诗运 常遭当局跟踪
大学毕业后,李勤岸担任诗人季刊社社长,诗人季刊社的前身,即是后浪诗社,后来又加
入“春风诗社”,积极参与政治诗运动。春风诗社的诗人与诗作,有着社会主义理想性格
的左派思想。春风诗社前后共只出版五期刊物,每一期都遭国民党查禁,刊物还在印刷厂
内,就被当时的警备总部派人抄、抢。这段时间,李勤岸常尝到被人跟踪的滋味。
李勤岸随即申请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所,并取得硕士资格,回台于高雄
中山大学外文系任教。李勤岸在中山大学任教一年,触目所及皆是“国民党利用职业学生
监视一般学生”、“教官干预校务”等事实,当时,他要求“教官退出校园”,因此遭到
国民党另眼相待,尤其因为理念不合,遭到与当时的中山大学文学院长余光中、外文系主
任黄碧端等人排斥。李勤岸因此提出“评鉴制度”,让学生来评鉴大学老师。李勤岸说:
“在台湾,我是第一个提出评鉴制度的老师”。
学生对李勤岸的风评很好,但校方依旧执意把李勤岸解聘。为此,李勤岸不惜与余光中、
黄碧端在报纸上打笔战。最后,李勤岸愤而辞职,并为此政治迫害事件走上街头抗议。一
个多月后,当时的总统蒋经国宣布解严,李勤岸发起成立台湾第一个教师组织“教师人权
促进会”(简称教权会)。
台诗意识萌芽 苦无文字表达
解严后不久,有一次,教权会在高雄劳工公园,举办一大型演讲会。李勤岸写了一首诗〈
解严以后〉,准备演讲时朗读,不料,上台时才发现,这首用华语写成的诗,他竟然无法
当着广大群众的面,把诗读好,当时也不知如何用台语写诗,然而,想用台语表达诗作的
意识,却因此萌芽。
李勤岸遭解聘后两年期间,没有学校敢聘用他。他虽有教师资格,也只能以兼课维生,因
此,他积极投入社会运动。李勤岸在母语文学创作上,有很深的挫折感。他的“语言意识
”产生之后,看到不少前辈在台语文字化领域里,各自埋头苦干,却难以整合出一套全面
适用的语言文字系统,他开始思考出国深造,希望对语言学有更深入研究。
有一次,时任东海外文系主任李英哲教授家里办联谊餐会,邀请台湾语言学教授郑良伟出
席,当时郑良伟曾问李勤岸:“你写作,敢呒用台湾话来写?”那时,李勤岸听到这样的
问题,简直不可思议,他无法想像:“台语无字,欲按怎写......”几年过去了,李勤岸
慢慢体会出“需要用台语写作”的必要性。于是他开始找学校,积极准备出国唸语言学。
隔一年,李勤岸参与发起“蕃薯诗社”,投入台语文运动,并加入台独联盟。李勤岸同时
申请宾州州立印第安那大学,攻读修辞语言学博士班。
出国读语言学 友人集资捐助
宾州读了一年,在郑良伟建议下,李勤岸转读夏威夷大学语言研究所,然而,夏大语言所
要求极为严格,教授功课盯得很紧,学生必须通过“初考”,才能撰写博士论文,四年来
,尽管李勤岸从不放假,也没回台湾,战战兢兢拚命地唸,仍然考不过。沉浸在文学世界
多年的李勤岸,怎么也无法想像唸语言学,竟然要修数理、分析、统计等课程,他一度想
放弃。
这段期间,吃紧的经济压力,也逼着李勤岸想放弃继续唸书的念头。因为他连房租都付不
出来。“学业和经济的压力都很大,健康也差一点出问题,我甚至必须到海边游泳,透过
海疗,来放松自己紧绷的弦。”
一些海外留学生,得知李勤岸的经济状况后,每人每个月出点小钱,积少成多地把钱资助
李勤岸。主编《台文通讯》的郑良光,即郑良伟之弟,也给他经济上的帮忙。郑良光对他
说:“你将来有钱再还我,不然,你就把这笔欠债,还给台湾。”
李勤岸咬紧牙关拚命读,终于通过初考。初考通过后,李勤岸回到台湾,把房子卖掉,再
把钱拿去夏威夷大学继续拼博士学位。此时,同为台语文运动努力的陈明仁、陈丰惠等人
,他们自己经济也不好,还帮李勤岸为攻读博士学位而募款;廖瑞铭也在其父过世后,将
父亲丧后的余款,全数交给李勤岸,以做进修用途。“在这些友人的鼎力相助下,我才可
能完成学业。这个语言博士学位,真的得之不易。”
展开语文运动 用台语写社论
十年前,李勤岸担任台独联盟中委之一,负责宣传部,兼编独盟的刊物《公论报》。李勤
岸开始在《公论报》用台语写社论。当时,独盟内部为此不同观点,有着严重冲突,因为
一些资深的老盟员不赞同他的作法。他们认为,刊物是要做宣传用的,如果让人看不懂,
怎么做宣传?
李勤岸一边苦读语言学,一边在独盟内部,坚持做实验性的语文运动。一九九五年的夏天
,第一届北美洲台语夏令会在休士顿举办。李勤岸在会中发表〈语言政策与台湾独立〉的
论文,会中,作家赖永祥发表论文时,提起“白话字”小说,提到郑溪泮、赖仁声等作家
用台语白话字写小说,并将这些作品拿给李勤岸看。李勤岸这时才了解,原来早已有人以
这种方式,做母语文创作。
李勤岸决定并将此议题列入博士论文的研究计画。他与一名美国学生合作,针对这些文学
创作资料,设计一套软件去断词、分析,用三年半时间撰写论文,终于取得博士学位。
有一次,李勤岸的好友李筱峰到夏威夷拜访他。向来钻研台湾史的李筱峰,看见李勤岸书
架上琳瑯满目的研究书籍,就对他说:“那些语言学的专书,我看不懂,我看看这本《历
史语言学》好了。”李筱峰一看也十分不解地摇摇头:“怎么这本书里头,全是数学、逻
辑概念?”
经过攻读博士学位课程的淬练,李勤岸发现,自己竟然也能克服以前对数理知识的恐惧,
透过种种学术上的训练,便能够发挥无限的潜力,突破过去的知识障碍。
应聘哈佛大学 教台语文课程
二○○○年,李勤岸回到台湾,申请到国立东华大学英美系教书,不料该校校长表示,因
为政治因素,学校迟迟不发聘书给他。政党轮替之后,教育界仍有此戒严下的心态,让李
勤岸始料未及。反之,当时“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正要开设“台语文课程”,并征
求台语教授,系主任彼得.鲍伯电邀李勤岸前往任教,虽然彼得.鲍伯的“亲中立场”,
让李勤岸很不以为然,两个曾在电话中起争执,不过,纵使政治立场不同,彼得.鲍伯仍
坚持邀他去教授台语,凭这点,李勤岸不得不信服,美国人可以在不同观点下共事。
李勤岸在哈佛大学任教了两年半,于二○○四年离开美国,返台任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台湾文化及语言文学研究所”。
对于台湾目前的语言文化政策,李勤岸表示,前几任教育部长都不曾真正用心推动母语教
育,只有杜正胜部长有心有魄力在做,体制上有着不少困难,但他仍努力实行。李勤岸语
重心长地指出:“母语运动,还有一段很远的路要走,我们只能尽自己的能力做,期待我
们的下一代,能有更好的母语环境。”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4367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