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恶]《我们与恶的距离》精准切入台湾敏感社会议题

楼主: benbenson12 (binbin)   2019-04-27 23:37:52
第一次分享心得,请多指教
部落格图文版:http://loory.tw/the-world-between-us/
《我们与恶的距离》是一部台湾社会写实剧,由林君阳执导,贾静雯、吴慷仁、温升豪、
林哲熹、曾沛慈、陈妤、周采诗、林予晞、施名帅、洪都拉斯主演,剧情讲述新闻台主管
宋乔安儿子是二年前“李晓明无差别杀人案”的罹难者,丈夫刘昭国是网络先驱报的创办
人,夫妻在儿子走后渐行渐远准备离婚,但11岁女儿行为却日渐失序,二人必须重新检视
自己身上的伤口。而李晓明的辩护律师王赦在他死刑定谳之后,仍锲而不舍地想了解其犯
罪动机,也因此开启众人的连结。
说来有些惭愧,由于自己是一个不喜欢等待、被吊胃口的人,所以直到《我们与恶的距离
》完结篇拨出的前一个晚上,才终于有动力点下网站按钮,观看这部从开播以来便好评不
断且备受身边朋友推崇的台湾电视剧,但没想到才看了前两集就有极为深刻的体悟。
《我们与恶的距离》以发生在戏院的无差别杀人案为中心,成功透过片中角色各自的处境
,明确点出我这些年来心中不断纠结,但又无法完整归纳、理清,并以自身力量去改变他
人想法的难题,毫无疑问,本剧确实是继去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后,又一部对
目前台湾社会非常重要的电视剧。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不论是电影、电视剧、舞台剧与动漫,最重要
的就是它的“开场”。不管整出作品的主题为何,编导都必须在首集或开演前几分钟想尽
各种办法抓住观众目光,让我们好奇全片故事背景或角色,进而对他们的行为遭遇与后续
剧情走向“感兴趣”。
《我们与恶的距离》的第一集《受害者》正是完美达成它的工作,不仅交代全部角色的背
景关系,也订定了全剧的核心主题,锁定在关于司法判决、新闻媒体、网络生态的探讨,
还有剧中角色们如何被这起发生至今已经两年的无差别杀人案所牵引,她们内心经历这些
事件后将会有变化与成长,都是《受害者》在观众心中埋下的种子,我实在不相信有谁能
够在看完《受害者》之后,能够抑制自己之后点开第二集的冲动,决定永远关掉视窗不再
关注后续的集数。
因此对我一个近年只把重心放在电影,连先前追了六季的美剧《阴尸路》都弃坑的影迷来
说,《我们与恶的距离》总算是让我找回对台湾戏剧作品的信心。看着剧中发生的事件除
了有非常强烈的既视感之外,也透过片中各个角色的不同观点角度,深深了解社会上急需
被关注,但我们又时常选择忽视的几个重要议题。
其中不论是普遍大众对精神相关疾病患者与更生人的污名化、成员失去有效沟通的桥梁导
致家庭功能失调、人们在网络上肆意发表攻击性言论的群体霸凌、新闻媒体为了抢快而忽
略了消息的真实与准确性,甚至是追求收视关注而对事件过度渲染,罔顾新闻伦理的道德
规范,侵犯个人隐私,造成受害者与其家属的二次伤害,《我们与恶的距离》编剧吕莳媛
都巧妙地把它们融入剧情中,在角色之间互相帮助或对立的过程,切合目前台湾许多敏感
问题的核心,给予观众自行对照、思考与检讨的空间。
然而作为一部戏剧作品,《我们与恶的距离》在四位主角色塑造与演员表现上同样具有相
当高程度的水准,贾静雯饰演的电视台主管“乔安”有着受害者家属身分,必须面对丧子
之痛、家庭婚姻危机,并在电视台收视与新闻价值之间做出衡量取舍;陈妤饰演的电视台
编辑“大芝”因为社会观感影响,受到自我的良心谴责,使她具有身分认同障碍与犯人家
属是否同样有罪的内心挣扎。
此外曾沛慈饰演的年轻饮品店老板“思悦”则引出精神病患者家属该如何面对的问题,而
在有经济压力的状况下,又该不该跟身为杀人犯妹妹的好友大芝划清界线,来让自己免于
受到牵连的两难;最后身处于各个角色之间,由吴慷仁饰演的法扶律师“王赦”,在自身
内心正义的实践而无法花时间跟家人相处,还有因为犯人律师的身分使得家人受到社会大
众的压力与威胁。
《我们与恶的距离》至此都把四个家庭的故事剪得相当流畅,搭配大量的手持镜头,在角
色对手戏与不同理念之间冲突的一来一往下,尽管《我们与恶的距离》是部长达8个多小
时的作品,但几乎不会让人感到无聊,在相继切合自身主题的10集之中带有强烈的戏剧张
力,并透过这几位角色探讨死刑的必要性与其后续的影响。
不可否认当一个人被判处死刑,他必定有犯下穷凶恶极的罪过,但换个角度思考,社会大
众会希望他被处以死刑,并且常以“不要浪费纳税人的钱养杀人犯”来当作执行死刑的理
由,究竟是想给受害者家属一个交待,希望能一命换一命还给他们公道?或者只是想满足
自己内心那“自认为的正义感”?然而司法最终判处或执行死刑,这样的“合法杀人”是
源自社会舆论的压力,还是真的有其必要性?无法假释的无期徒刑是否也是唯一死刑之外
的另一种选择?《我们与恶的距离》都借此提供观众不同的思考角度。
然而我想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执行死刑这件事是否真的对社会有正面的影响?受害者能
否因此得到心灵慰藉?我们做的这些行为能够消除受害者的痛苦吗?而当他死了之后,我
们又该如何预防这种行为的发生,避免更多人生命受到危害?这些许多没有标准答案的复
杂问题,正是《我们与恶的距离》最终想探讨的核心主题。
这不禁让我想到前阵子许多“正义乡民”因为一起残忍虐童案而包围警局,更发生打人砸
车的暴力行为,或者另一起父亲不满儿子肉圆没有加辣的家暴案,网友肉搜住家逼他吃辣
椒、把他打到送医,最后居然还获得“台湾处处有温情”评价,这种跳过警调司法单位的
私刑正义是否该被推崇?会有这种现象又代表台湾社会出现什么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思考
的问题。
最后我必须承认,对一个在24小时内看完一到十集的观众来说,《我们与恶的距离》故事
后半部并没有像前六集那样精彩,批判力度也没那么强烈。而且在最后插入一段新闻媒体
自由被干涉,乔安被调离原有岗位,原本正义的律师王赦因为个人因素,不得已走上跟自
己理想抱负完全不同的道路,稍微有点让剧情偏离主题、落于俗套。
不过换个角度想,这似乎也因此让几位角色变得更加完整,让《我们与恶的距离》更有正
向能量,告诉观众必须撕掉自己的标签,无论是被害者、加害者家属,或是曾经受伤的我
们,都不该让它跟着自己一辈子,片中每位角色都曾提出的无解难题:“为什么是我?”
终于在最后林予晞的乔平口中得到解答:“可能因为你比较勇敢吧。”没有人能完全消除
自己的过去,但就因为有身边亲朋好友的陪伴,我们才有勇气向“云后的希望”前进,我
想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情感就是如此了吧。
整体而言,我认为《我们与恶的距离》是一部所有人都该观看的电视剧,如同第四集《病
识感》所告诉我们的,人们必须察觉自己的症状、知道自己生病才有办法接受后续治疗,
社会问题的根源没被发现、没有解决,就算这次侥幸混了过去,在不久之后必定还会遇到
相同的状况。片名《我们与恶的距离》代表的正是我们因为“不了解”而跟其他人所展生
的距离,身为台湾这块土地的一分子,我们能对自己、身边的人或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做些
什么?该抱持怎样的态度?看完之后是不是更有一个明确答案了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