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追看《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好日子,竟然就这么结束了...
https://imgur.com/tQAaeFS.jpg
“只有伪装,才有活下去的勇气” by 宋乔安
已经很久没追剧了,脸书同温层好友疯狂推这出戏,
好奇点开后就跌坑了,虽然心被虐了但也十分爽。
每次看,除了跟着剧中人心情起伏外,
不禁也浮现给编剧演员的赞叹
是怎么可以这么的“真”? 就好像我们现在正在看到的社会
从第一次听到那些什么“On 19”、“抽35”宛如外星语的新闻术语,
就猜这个编剧一定在新闻界当过卧底(误)→ 功课做真用心!
在背后少不了多少心血琢磨
不然怎么可以把每个不同事件中,
每个不同立场的人,都安排得好好?
“我们都是好人,不知道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
印象深刻的台词有许多许多,而其中NEWS哥迷惘感叹的这句话,
明明情绪没有带着激烈的冲突,却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这出戏“如实呈现”了不同立场、观点的人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不带批判”,
不是角色思想没有批判性,而是不批判角色,
于是全剧没有反派,有的只是一个一个可怜人。
这点真的非常的难能可贵。
一个如此敏感的议题,在现实中很难有“有效对话”的可能性,
但放在剧中,有了一个距离,去看那些不同立场的人的不同想法,
也许就出现了一个“思考空间”的距离。
就好像片名“我们与恶的距离”
邪恶、愚蠢、法盲、冷血还是什么攻击性的批判语,
很容易出现在现实中的对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双方踩的是相反立场,互相仇视,怎么可能还有然后?
而这出戏并不营造谁对谁错,不塑造圣人,
它只是如实呈现了在这样的困局中,每个人的困顿与迷惘,
于是你不由得会去同情每个人,并替每个人觉得...好困难。
而当能真诚的去同情不同立场的人时,
或许就比较能冷静的去听听看对方想法。
或许听完了还是无法接受,但你不再会视对方仅仅为“恶人”。
毕竟,好人/恶人,有时实在不是能简单二分的。
因为太喜欢这出戏了,除了公视原本就已经全订
还抖内了原剧的电子书
http://bit.ly/2GB9RYe
《我们与恶的距离》创作全见:完整十集剧本&幕后导读访谈记事
不过还是希望有中天的金流支援XD
手一滑就买了(遮脸)
想说买剧本可不可支持到编剧,
一方面也是想看幕后访谈
读剧本书的感受,该如何说呢?
在纯粹看影剧中看不到的
可以看到每个演员说自己对角色怎么看,以及怎么准备角色功课、
哪些戏是如何处理之类 (好感无限飙升)
譬如说,贾静雯就有分享她其实是一个不容易生气、
习惯跟大家互动的人,
而乔安的那种防御的冷漠,
让她有段时间得一个人躲到厕所的空浴缸中
看剧本揣摩怎么当个厌世刺猬
(她不是这样写啦,
我只是读到她自己躲浴缸读剧本觉得画面好可爱XD)
也分享了几场重头大戏,想法及当下拍摄的心情
甚至剧组人员为了协助她入戏,
有建立了一个真实的line的“品味新闻台”群组,
工作人员当同事,平时就会在里头和她对话
(啊啊啊啊啊好想加入看乔安姐怎么在line上电人XDDDDD)
除了这些宝贵的幕后花絮,
还有件我自己觉得很值得看的东西:
比对剧本及实际演出影片,并感受其中的落差
(不用拿着剧本对照影片看,
阅读剧本时,脑中就自动会浮现剧中人的声音语气和表情)
也许如果没有看过这出剧刚看剧本时觉得有点“冷掉”
因剧本不像小说,有些细节描述的不会太详细,
也不会像小说特地铺陈情节转折
于是直接阅读起来时
也许看的人可能还是会觉得编剧很优秀,
但不会产生看剧时那么强烈的感动。
但演员可以赋予剧本灵魂
因为对戏印象太深刻了,很快演员们的样子便浮现脑中,
于是剧本就“活”起来了。
像李大芝的妈妈,在原本剧本中存在感不是很强,
但看剧时,每次听李大芝妈妈讲话,
只要一听她那种沧桑心疼自责混融的哭音,
我就超容易泪崩
因为在这种比对之中,
才更能感受到每个演员对于角色的情绪处理是多么细腻及精准,
看出从剧本到实际演出,“长出”了多少细节。
剧本是匀称完美的骨架,演员则给了它动人的血与肉。
第一次有这么强烈的这种感受!
演员真的好棒啊啊啊(脑粉状态)
真的觉得这种“比对”十分的有趣,抚平了我追剧结束后的空虚感
(当然一出戏的成功有许多环节,一定是每个部门的合作,
但我私心最爱的就是编剧和演员
所以请让我偏心狂赞叹编剧和演员哈哈)
不知不觉打了好长一篇 囧
但真的太喜欢《与恶》了,
第一次看完剧这么想写心得~
本来想写喜欢的剧情段落的,
但写下去大概又要几千字了(汗)
那最后我想对没看这出戏的人真心呐喊一下:
“快去看啊啊啊~~~~~~~~~~~”
真的,这真的是一出非常值得一看、万分动人的戏!
希望台湾未来能多有几部这么精彩优质的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