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与恶: 已经是相对客观的戏剧了...

楼主: pipsqueak002 (莫非定律纪录保持者)   2019-04-23 11:02:51
除了本身的戏剧张力之外,我认为这片最吸引我的地方,
是在编剧真的已经做到相对客观的最大化了。
- 媒体生态(乱象):
透过宋乔安与李大芝的冲突,突显出做媒体要有理想也要顾现实。你不抢收视率,
怎么会有广告? 没有广告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怎么买外电?这是鸡生蛋蛋生鸡概念。
李大芝想做年轻人在意的低薪新闻,但是News哥说,头条是入场券。
你要人家看你深度的报导,你得先让人家眼睛被你吸进来,
所以头条要放耸动的,大家关注的,而不是有深度的。
但是抢快抢头条,也就会发生泰国爆炸案的假新闻的情况。
所以与恶在媒体的议题上,没告诉你谁对谁错,
只告诉你,现实就是这样,你可以像宋去尝试改变,
但是你也很高机率会发生跟上面不合而被送去新媒体....
这也让我联想到Harvey Dent在蝙蝠侠里面讲的那句话:
"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
(你要就是以英雄的身分而死,不然就是活着却慢慢看着自己变成恶人)
大部分的媒体人,活下去的,都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环境,变成自己可能当初看不起的人。
而想去改变的,最后大部分都无法撑下去,而离开了这个环境。
- 重大犯罪与司法问题
很多人认为与恶要传达废死,甚至拿来引用当成废死的原因。我认为,
的确可以感觉出与恶有尝试把王赦塑造成一个立场偏向废死的人权律师。
但是并没有进一步着墨在废死的议题上,而是把一个人权律师在现在这个社会,
会碰到什么样的处境,给描绘出来,包含家人的不谅解,收入的问题,
也让他身处于工作与家庭之间的不平衡而挣扎,更多的是人性的描述。
也利用王赦,突显出现今司法的两个问题:
1. 政府可以因为舆论,政治因素,而迅速执行死刑,
甚至在委任律师还不知情的情况下,媒体却先知道了,这是正义?
还是打着正义的名号行不义之事? 王赦甚至有说:
“被判死刑没有关系,但我到现在还不知道他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了,一个民主法治国家要靠杀人才可以抚慰人心,
保证我们的安全,太荒谬了。”先不论是否真的能查出杀人犯真正杀人的原因,
但是这种执行死刑的程序,才是王赦想要反对的,即使绝大部分的人,
其实也都不是很在意死刑犯被执行死刑的程序。
2. 修复性司法:
我认为这是与恶这片想要传达的一个重点。前段包含加害者家属,
与被害者家属的处境,碰到的问题,都只是铺陈。
怎么样让受害者家属走出伤痛,获得补偿,与恶没说。但是却告诉我们,
有一种手段叫做修复性司法,可以让加害者与受害者家属去面对面,
认识彼此,甚至给彼此一个机会叙述自己的想法与立场,不见得能改变什么,
但是给了一个宣泄的管道,也给彼此一个沟通的机会。
因此与其说与恶想传达废死,我更认为与恶想传达的是现今司法还可以改善的地方在哪。
- 精神疾病:
我其实不认为应思聪的脚色能把思觉失调洗白,或是污名化,
与恶只是很赤裸裸的告诉你,思觉失调病人的状态会是怎样,
家人承受的压力会有那些,社会大众给予的眼光会是什么情况,
还有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宋侨平说的,
思觉失调就像是高血压,截肢一样,可以透过药物治疗并且去控制,
但是一定会跟以前不一样,患者跟家属都要有这样的领悟。
小结:
很多人会对与恶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我认为相比很多这种写实类型的戏剧,
与恶做到相对客观这件事情,你几乎可以同时看到同一个议题却有两种不同的阐述,
并且都为两个立场找出理由。你可以看到与恶同时把受害者家属,
加害者家属的情况都表达出来。受害者家属有不理性的,也有理性的。
家害者家属,有李家这种的,也有陈昌妈妈那种嘴脸的。
因此我觉得可以称赞的,是与恶真的已经尽力做到相对客观了。
作者: applepie0505 (苹果派)   2019-04-24 03:33:00
推,觉得这部戏是台湾戏剧的曙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