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祖蔚影评] 青春蝴蝶孤恋花

楼主: Sylvain (十二楼)   2005-05-07 13:47:12
※ [本文转录自 movie 看板]
作者: Sylvain (孤恋花5/13上映) 看板: movie
标题: [蓝祖蔚影评] 青春蝴蝶孤恋花
时间: Sat May 7 13:46:21 2005
http://www.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asp?action=content&vol=013&page=b01
【蓝祖蔚专栏】
文字和影像的距离有多遥远?《青春蝴蝶孤恋花》
作者:蓝祖蔚
答案在于是谁在阅读?答案在于是谁来改编或翻译!
有的人,文字就是文字,一气呵成看过去,不过二十分钟就唸完了;有的人,每个
字都有影像,都有符号,都有声音,都有情绪,飘飘渺渺,反反复复,纠缠许久都
不能放舍。
晨钟版的“台北人”中,白先勇的小说《孤恋花》只有短短的十五页,曹瑞原却将
它改编成二十集的电视剧和九十分钟的电影。电视剧给我的感觉是细致,但是冗长
;电影的感觉则是精要,但是意犹未尽。
《青春蝴蝶孤恋花》是小说篇章,也是歌名,更是电影、电视的名称,更是小说人
物的象征,歌词中的一句“青春欉谁人爱,变成落叶相思栽”就可以幻化成无数的
悲欢离合故事来赚人热泪。
《孤恋花》原本是台湾作曲家杨三郎的作品。小说中杨三郎成了林三郎,而林三郎
这首曲子是林三郎在日据时期爱上蓬莱阁的酒家女白玉楼所写的歌,新一代的酒家
女娟娟唱来最有神韵,才让“总司令”云芳注意到娟娟;电影中的《孤恋花》却成
了林三郎思慕他在上海时期的爱人─歌女五宝所写的歌,爱情梦碎,整个《孤恋花
》的乐章在林三郎手捧五宝的骨灰时,交响成摧折人心的时代悲曲。歌曲和人物的
关系改变,显示的就是原著和改编的不同思维重点。
白先勇的小说从台湾回想上海繁华,再回到台湾的虐杀悲剧,台湾是主线,上海则
成了魂魄,不时在云芳的眼前和思绪前穿梭来回;曹瑞原一方面尊重白先勇的从今
思昔的小说架构,但是他选择了先采用传统情爱的架构,再让文学和电影技法得能
悄悄渗透进电影的剧情脉络中,于是他先让上海码头的“生离”戏码带出林三郎、
五宝和云芳的三角恋情;再让台湾公寓带来云芳、娟娟和柯老雄的夹缠恩怨,于是
观众就在不知不觉中顺着云芳的眼睛和思绪,进一步去比对去受两位苦命女同样无
法逃脱的悲情宿命。
今昔对比的手法一直是传统戏剧最讨喜,也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手法,两段时空,两
组爱情的对比,云芳是唯一的交集,有她来串连,由她来感叹,对比才鲜明,对比
才感伤,白先勇如此,曹瑞原亦如此,他们都擅长在有限的时空中提炼苦涩结晶,
只是白先勇的文字意像有让读者各自表述和停格的空间,五宝与娟娟的戏份比重呈
现二比八的严重倾斜,却让五宝每回的现身都有如长串的彩色影像中突然插进了一
小片黑白影像,突兀却鲜明,在朦胧的文字世界中浮动的人影与意念,建构出让人
自由飞翔的时空;曹瑞原则透过选角肉身要来打造角色灵魂,李心洁的五宝与萧淑
慎的娟娟到底外型有几分神似?影像的说服力就扮演着第一印象。时代的重建工程
,空间的窄阔与服饰的色泽也让凄凉与繁华有了更凄厉的对照,再加上不时衬底的
时代音乐和不时昂扬的主题旋律,都将电影的媒介特质发挥到了极致。
然而,《孤恋花》真正的魅力在于爱情,而且是四十年前罕人触及的女同志恋情。
五宝与娟娟的悲情在原著中都是男人欺压的结果,然而到了曹瑞原手中却起了大逆
转,五宝爱着她的知音林三郎,但更珍惜和云芳的姐妹/母女/爱人的三重情愫,女
同志不再是因为厌憎男性才转向,而是小小的心房里同时容纳不同性向的爱情,五
宝虽然选择了云芳,但是对三郎的思念也从未消逝,云芳的爱也不是独占的爱,而
是多了几分同情与理解,所以才有更多的包容,也才会念兹在兹让五宝的骨灰得能
躺进三郎的怀抱中。曹瑞原的改动,让《孤恋花》的爱情有了更开阔的空间与思维
,让异性恋与同性恋不再是永远的对立,而有了和平共处的可能。
同样的改动也出现在娟娟的家暴阴影上,小说花了许多篇幅描写她如何被父亲强暴
又怀孕的悲惨往事,让她任由男人灌酒大醉的心态,以及娇弱自毁的生命选择有了
强有力的背景说明;然而曹瑞原却将这些心理阴影挤压进记忆的断层中,不浪费胶
卷来铺排,而是集中在最后反抗柯老雄的暴行中一次爆发,高密度的剧情张力让娟
娟的长期压抑在血花四溅的歇斯底里中有如烟火灿闪,让人目不暇给,却又一目了
然。
小说中,林三郎最爱拉着手风琴听娟娟唱《孤恋花》,师徒情若有似无,淡得出水
;电影中,三郎和娟娟完全没有交集,却将白玉楼的形象与五宝融合为一,先让五
宝以人所见的方式诠释《蔷薇处处开》,再由音乐专家三郎来品评五宝的特色魅力
,从而建构他们由知音而转为知己的人生情爱。用音乐来说故事,是白先勇淡淡的
点题之笔,但在曹瑞原的镜触下却是画龙点睛的关键笔法,萧淑慎唱台语歌谣的风
情,不但有时代印痕,也有个人的颓废与自弃;李心洁的上海歌谣则以纯情的浪漫
为主调,搭配她的铜铃大眼,将少女的痴迷神韵诠释得栩栩如生。
相对之下,没有歌声,只有一口港腔语调的袁咏仪就显得不上不下,有些尴尬,她
的港腔上海话不够轮转,又不习惯操作港腔台语,演员的声腔瓶颈相对局限了她的
演技说服力,再加上导演对于女同志的爱情做了疼惜多过情欲的探索,使得她有过
的心悸和探索都显得暧昧不明,只能远远地萎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偏偏她却要是串
连剧情主轴的灵魂人物!?
看完小说《孤恋花》,再看电影《孤恋花》,你就可以清楚比较两位不同媒介的艺
术家的各自感性与手法,它反应了文字和影像的距离,也反应了原创与阅读与再创
作的距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