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柳川吹奏一曲风雅(三):台中文学馆诞生

楼主: y91yi39 (九死未悔)   2016-11-20 11:39:24
柳川吹奏一曲风雅(三):台中文学馆诞生
http://www.biosmonthly.com/weekly_news_topic/8226
文学也可以有博物馆吗?这则有关台中的故事,要先从台南说起。2003 年国家级的台湾
文学馆在台南成立,利用日治时期的台南州厅作为馆舍,开启古蹟活化再利用的经典案例
。馆内不仅收藏有关台湾文学的重要资料,展示台湾文学的历史长河,馆方也举办多场台
湾文学的研究、推广活动。实体文学馆的设立,告诉人们原来文学也可以展示,而且当社
会普遍对台湾文学的概念还模糊不清时,成立国家文学馆有助于概念的讨论与厘清。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官方与民间积极推动台湾在地文化资产的保存、活化和研究,在
国家文学馆的推波助澜下,台湾各县市纷纷思考成立地方文学馆的可能性。如 2003 年高
雄市政府将原位于中央公园的市图分馆改设为高雄文学馆,2011 年宜兰县政府利用日治
时期农校校长宿舍,成立宜兰文学馆。这些文学馆开了一扇窗,让社会大众看见地方文学
发展的缤纷样貌,原来自己平日生活的土地,有哪些人曾用文字留下时代的痕迹,又有哪
些人在当下仍不断用创作回应这个世界的问题。
台湾文学馆与宜兰文学馆都是再利用日治的建筑,在这些散溢历史氛围的老建筑中活动,
可以让人感受“时间”虽然稍纵即逝,但透过承载时间的“空间”,现代人仿佛可以和过
去的人声息相通。台中文学馆也是这样的一个地方,2016 年全馆开放参观的台中文学馆
,并不是单一建筑的博物馆,而是由数个日本警察官舍组合成的园区。
台中文学馆座落于柳川河畔,与对岸的林之助画室遥遥对望。日治时期柳川两侧属于高级
住宅区,政府职员的宿舍多集中于此,台中文学馆前身正是台中州的警察官舍聚落,完工
于昭和 7 年(1932 年),是采用“和洋折衷式”的一层楼木造建筑。由于当时警界最高
领导的署长就住这里,可想而知属于高阶官舍,不仅建筑格局较为宏大,建筑材质也采用
上等的桧木,即使已经过了 80 余年,仍然可以在这里嗅到清雅的桧木香。宿舍外面有精
致的庭园,在园区的中央,还有一棵树冠参天、年逾百岁的大榕树,榕树的气根恣意生长
,增添此处无限的风雅和生机。
不过这群日本警察宿舍,也曾经面临被拆除的命运,还没整修前只是荒废多年的幽暗废墟
,当地民众一直希望辟建停车场。议员黄国书联合文化局和当地里长,与居民一一沟通,
最后才化解宿舍被拆除的危机。2009 年,最大间的署长官舍被纳入市定历史建筑,2010
年启动古蹟修缮工程,同年市长胡志强宣布在此成立台中文学馆,交由文化局规划。经过
五年漫长的修缮期,2015 年完成硬件工程,开放室外公园供民众活动,再经过一年的布
展,2016 年 8 月台中文学馆才正式诞生。虽然并不是规模很巨大的工程,但修复古蹟远
比盖新房需要更多耐心与细心。
室内馆舍共有六间,最大的署长宿舍规划为常设一馆,以“时间”为展示的主轴,呈现台
中文学的发展史,其中包括“台中文学发展源流、大事纪”、“社群与文刊”、“文学摇
篮”、“社会关怀与批判”及“台中文学贡献奖”等几个展区。透过一馆,我们会发现台
中文人的丰沛创作能量,清代末期到日治时代,雾峰林家不仅有林献堂涉足台湾自治运动
,林朝崧、林幼春组织的栎社更是日治台湾三大诗社之一,他们创作的古典汉诗书写遗民
血泪,情真意切撼动人心。1934 年,日后曾任台中师专教务主任的张深切,以台中为据
点发起《台湾文艺联盟》,发行机关报《台湾文艺》,联合全台文人推动文艺大众化,然
而偏向纯文学的路线却引起杨逵不满,出走文联另成立台湾文学社,出版左翼色彩的杂志
《台湾新文学》。
从一馆可以发现台中也是盛产现代诗的地方,许多现代诗人从战前写到战后,四○年代初
张彦勋、詹冰、朱实等中一中学生发起“银铃会”,创办《缘草》诗刊,后来陆续有林亨
泰、锦连加入。战后詹、林、锦与陈千武等人,用十余年时间克服语言的转换,于 1964
年成立“笠诗社”,发行《笠诗刊》,展现旺盛的创作能量,主张用明朗的语言来书写自
我的风土民情,是台湾战后非常重要的诗社。成长于日治时期的诗人虽创作不辍,但江山
代有才人出,七○年代初台中师专学生苏绍连、萧文煌、洪醒夫等人创办“后浪诗社”,
莫渝、陈义芝、萧萧陆续加入,成为战后中部现代诗的生力军。
在诗刊之外,明道中学发行的《明道文艺》,专门提供中学生发表创作,举办全国学生文
学奖鼓励学子,许多作家的处女作都刊登在这份刊物。文学当然不只是青年的专利,八○
年代儿童文学渐受关注,台湾儿童文学协会在台中成立,台中市教育局也发行刊物《儿童
天地》,内容丰富,曾是陪伴许多小学生度过下课时光的好朋友。
文学馆一馆讲述历史,二馆则以地理为主轴。二馆展示作家及作品书写的地景,以多媒体
呈现“台湾文学地图”。访客透过地图就可以了解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哪些地方成为作
家笔下风景。从雾峰林家莱园到战后的东海大学、中兴大学,从梧栖港到雪山山脉,一一
成为作家创作的资源。如从东海大学任教退休的周芬伶,硕士生开始在台中生活,台中成
为她笔下仅次于故乡屏东的重要地景。台中的一中街、文心路、公益路、七期重划区等街
区,透过她细微的洞察力、幽默的语调和精美的文字,寻常街景似乎也有品味不尽的美感
,让这个城市除了日渐繁盛的商业外,还多了点温度。在台湾的城市中,台中可说面貌模
糊,但是经过作家的文字诠释,台中拥有了自己的特色。
台中文学馆的室外公园和室内一样值得品味,有“墨痕诗墙”、“文学步履”、“曲水流
觞”、“文学森林”、“书夹椅”、“文学种子广场”、“文学散步道”等造景与设施,
皆颇具巧思。园区整建完成后,成为社区居民最好的休憩场所,即使没有进入文学的心灵
世界,在精巧的园林中也可以沉淀自身心灵。
台湾复杂的身世,让这座岛成为一座故事岛,每个地方都曾经发生许多事,作家不仅用文
字记录下这些事,还用独特的诠释视角让这些事有了历史上的意义。文学馆让我们得以重
回那些事件现场,感知时代的心灵,找到面对当下的方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