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柳川吹奏一曲风雅(一):消失在历史中的

楼主: y91yi39 (九死未悔)   2016-11-20 11:31:19
柳川吹奏一曲风雅(一):消失在历史中的沧桑
http://www.biosmonthly.com/weekly_news_topic/8224
2016 年底台中柳川将完成最新阶段的治水与绿美化工程,之所以称为最新阶段,是由于
这并非柳川第一次整治,从日治时代至今一百多年的光阴里,柳川曾历经过几次的河岸工
程。2016 年整治后的柳川,河道弯曲绵延,有更多绿化的河床,道路与河床的坡度也降
低了。相较于施工前的柳川,河水仅能在笔直的水泥河道中流过,河畔狭窄的人行道勉强
栽种几棵柳树,完工后的柳川似乎更加风姿绰约,也更加容易亲近了。
柳川北起丰原,南至乌日注入旱溪,流经旧台中市的心脏地带,见证台中的中、西、北三
区,如何从荒野变为农田,再从农田变为人口最稠密的繁华市镇。清治时代柳川上游名“
邱厝溪”,下游名为“秋老大圳”。清道光年间(1830 年代),柳川沿岸逐渐有汉人的
聚落,不过当时台中仅有小型农村,既然非重要城镇,自然也难获得政府的关爱。缺乏水
利建设的柳川,因为农户私设水力碾米设备,影响排水而导致周遭区域不时发生洪灾(注
1)。
柳川的田园景致,虽然随着日后市区扩张逐渐消失,但我们仍可从林之助的画作〈柳川〉
窥得一二,那时的柳川几无人造建物,它就是一条自自然然的小溪,溪畔杂生著各类灌木
丛和几株较高大的乔木,小溪像是有灵魂一般,显现一派怡然自得的模样。日本统治台湾
后,在台湾各处重划市地,建造现代化城镇,攸关城市安全和居住品质的水利工程自然是
造镇第一要务,因此 1905 年日本启动柳川整治,截弯取直河道以腾出更多可建地,建筑
河堤避免洪水外溢,柳川的基本形貌基本定下来了。
1908 年纵贯铁路通车,台湾中部最大枢纽车站设置于台中,台中的命运从此改写。南来
北往的人潮在台中车站交会,站前的中、西区一带慢慢形成商业繁盛的城镇,最时髦的娱
乐场所、百货公司、旅馆、餐馆、酒楼纷纷在此设立。一片声色犬马中,两条绿水为此地
带来独特的风情,1916 年日本政府移植中国杭州的垂柳到柳川两侧,并正式定名为“柳
川”。微风吹拂台中时,可以见到这些垂柳嫩绿的枝叶在摆荡,为喧嚣的市区带来无限柔
情。正因为巷道方正如棋盘,加上柳川、绿川妩媚的风景,让人想起京都的鸭川,日治时
期柳川与绿川之间的街区,还获得“小京都”的美名。
不过“小京都”的万种风情,竟只是昙花一现!1949 年国民政府迁台,带来 200 万新移
民。庞大移民潮四散于台湾各地,带来居住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台中政府为了一解燃眉
之急,只好砍除柳川两侧的柳树,将原本的河岸作为临时住房建地,由台中市警民协会兴
建两百多户房舍。因为地狭而人稠,这些临时住房大多仅以简单的木板、竹片搭建起来,
而且一幢幢拥挤相连在一起。随着移民人口日渐繁衍,柳川畔的“违章”也不断往后、往
下增长。原本只是一两层的房屋,但因为不断向河床搭盖房子的缘故,事实上可能达三、
四层楼,可说是名符其实地“向河要地”。
城市精华区存在规模这么大的“违章”建筑,挤了这么多人,一方面卫生和公共安全堪虞
,一方面也妨碍市容观瞻。临时木造房舍强行搭盖于河床上,若发生火灾或水灾,恐怕都
会造成人员严重伤亡,因此市政府和议会很早就想拆除这批违建。不过拆迁计画一直受到
很大反弹,居民认定这些房屋是当时向政府购买来的,还有缴交房屋税,照理来说应当具
有产权(注 2)。而且居住数年后,许多外省屋主还将房子出租给本省人经营各类小本生
意,致使陋屋不仅产权复杂,更是许多人赖以维生的工具。陋屋开设杂货、小吃、理发店
等等,满足台中师专学生平日生活之所需(注 3)。战后在台中师专任教长达三十余年的
林之助,也把〈柳川陋屋〉的风景永远留存画作之上。
五、六○年间要求拆除违建的声音不绝如缕,但由于居民抗争激烈,全面性的拆除于是一
天拖过一天。市政府仅能禁止房舍烧毁后不得重建,因为柳川陋屋多使用易燃木造建材,
加上各类小吃摊贩集中,火灾事件层出不穷,不用等到市政府拆除,数十年下来祝融已吞
噬泰半房舍。
迨至 1985 年,柳川两侧仅剩两百多户陋屋,隔年张子源所领导的市政府提出“先建后拆
,从优补偿”原则,先行安置陋屋居民,编列高达 4300 余万元拆迁补偿费。再隔年,提
供国宅让柳川住户选购,以及四间公有市场的店舖让柳川摊贩承租谋生,然而拆迁户仍然
不满,1987 年 7 月在市区游行抗议,成为解严后台中市首场示威游行(注 4)。尽管如
此,市府拆迁的决心不为所动,仅表示愿意延到农历 7 月之后。拆迁户不惜在 8 月北上
中正纪念堂抗议,拆迁户中有大量跟随国民党来台的外省军民,他们甚至烧毁党旗、党证
,宣示退出国民党(注 5)。
直到拆迁日前夕,承购国宅、市场店铺者仍寥寥无几,但市府仍然在 9 月 27 日零时强
制拆除柳川畔两百户违建(注 6)。这些见证战后两岸分合沧桑的陋屋,全部走入历史。
柳川河畔虽然恢复战前的清爽样态,却不复小京都时期的风雅,张子源于是藉用民间提出
的“同心花园”计画,加强绿川的绿美化,称其目的为“柳川现住户寻定根”(注 7),
希望吸引商家在柳川两侧开设大型餐饮场所,说是要提供市民享受艺文活动的空间,不无
有要淡化拆迁引来的冲突气氛。
然而张子源的期待是落空了,“同心花园”计画迟迟未能实现,反倒是水利会提议柳川加
盖建停车场,但是在地方环保社团反对之下作罢,柳川下游河段得以免于不见天日的命运
(注 8)。1988 年中区扶轮社捐赠 28 棵柳树,市府栽植于柳川两侧,总算稍稍恢复昔
日的景象。即便违建户已经不在了,但是整个市中心的水利设施并没有彻底改善,柳川只
是河岸看起来变干净了。事实上,沿线居民、商家的污水仍不断注入柳川,虽不至于恶臭
四溢,但柳川仍不是易于亲近的河,在市民中心可能更像是一条平庸的排水沟。
2015 年林佳龙市府展开柳川整治工程,这次采用对自然生态更友善的工法,配合市区的
下水道工程,截断柳川的污水、污物,将污水送至水资源中心净化再回流,试图还给柳川
干净的水质。河岸景观的部分,大幅增加绿化铺面,让河床有更多的透水面积,除了美观
还有防洪的功用。不过,即使柳川的外表重拾往日的风采,这条溪能否成为市民的共同记
忆,恐怕还需要与沿岸聚落一同更多创造故事。而这些,尚待日后一一印证。
参考资料
注 1|郑晓琦、叶宪峻:〈台中市柳川沿岸景观之变迁(1950-1988)〉《社会科教育研
究》13 期(2008 年 12 月),页 208。
注 2|作者不详:〈柳川东西路等拆迁户游行陈情诉心声〉《联合报》(1987 年 7 月
28 日),6版。
注 3|郑晓琦、叶宪峻:〈台中市柳川沿岸景观之变迁(1950-1988)〉《社会科教育研
究》13 期,页 213。
注 4|作者不详:〈中市柳川东西路住户 昨举行合法游行 抗议市政府执行拆迁计画不当
〉《联合报》(1987年7月28日),6 版。
注 5|作者不详:〈不满违建将遭拆除 中市居民北上抗议〉《联合报》(1987 年 8 月
17 日),6 版。
注 6|郑晓琦、叶宪峻:〈台中市柳川沿岸景观之变迁(1950-1988)〉《社会科教育研
究》13 期,页 215。
注 7|作者不详:〈拆除柳川旧违建 台中市今天动大斧 市长发表感性公告 期待市民理
性忍让〉《联合报》(1987 年 9 月 26 日),9 版。
注 8|郑晓琦、叶宪峻:〈台中市柳川沿岸景观之变迁(1950-1988)〉《社会科教育研
究》13 期,页 217。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