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gghh (GH)
2024-10-09 10:26:49※ 引述《kadar (卡卡达达)》之铭言:
: 但纵贯现有的系集区域模式怎么能精准预测到某一时间点的区域强降雨?
: 这样的预测需要多少的信心水准下,才能避免实际预报遇到抽样误差?
如果气象预报跟统计、计量经济用的是类似的典范来进行预测,
那严格来讲,并没有【避免预报遇到抽样误差】这种事
预测结果就是一个估计值跟X%(通常95%,要更"准"就是99%或99.9%)的信赖区间
我想原PO的意思应该是指,如何让这个信赖区间变窄
预测结果一定有误差
学术上一堆讨论预测准确性(预测值(含信赖区间)跟实际值差异)的讨论就不多说
从防灾角度 我想真正重要的是,能否减少[发警报](个人想法是,预测值超过致灾阀值) 的误差
只要预报到超过阀值就发警报或是进行其他防灾措施
实务上依需求当然可以有两到三个阀值
: 其中一句引述有点困惑的是:“中央气象署于4日下午5时30分发布的定量降水预报显示,
: 但能不能精准预报到哪个区块,气象署也坦白说基于尺度小、变化快的特性,能力有限。
也就是预测能力有限,真正降水多少其实不重要
只要能够抓到降水是否会超过致灾阀值就好
也就是简化为预测[0,1]的问题(1[E(Y]>=Threshold]
这时候信赖区间或许可以大幅缩小 或可减少对预报能力的要求
(这是从非气象专业的角度推论 若非如此还请见谅)
不管如何,我想防灾并不需要精准的降水估计值 若阀值是300,预测350、550或750都没差
应该有方法能 简化预报需求同时 达到防灾警报的效果。
: 这还有个问题是,气象署发了一堆特报与预警,为何人民没有实际防灾作用?
: 先撇除气象署必须视实测才发警特报的问题,这流程可以改善,但如果有稍微注意的话,
: 人民在警特报相当重视地震报告与台风警报,反而特报类的并不怎么在乎。
: 虽然有点检讨受害者,但如何让地方政府防灾的同时,又能让人民有所留意远离危险,
: 实在是非常艰难的一个课题。
其实这不是检讨受害者 国际期刊早就有很多文献在探讨如何跟民众沟通
让预报跟预测资讯可以真正有效地帮助到一般民众
毕竟一般民众没有专业很难解读数据
甚至会有各种原因对预测有【非理性】的反应(看看台湾高丽菜预测跟菜农抢种...)
至于怎样沟通,当中的细节很多 从数据的呈现方式 文字、图表结构等
到什么样的资讯呈现方式会让民众失去信心等
也不是越简化越好
我印象中诸多课题都有文章讨论
这方面的研究经过10多年 已经多到不太容易发期刊了 google scholar随便搜就一堆
其实数据资料的沟通方式研究也不限于气象预报
有兴趣的人去看美国NOAA NASA等机构有关climate change
甚至U.S. Census Bureau 等等政府机关的网页
都可以看到很多持续改善对民众进行数据沟通的相关努力
但台湾似乎不知道 或是不重视这方面的东西?
若是政府机关只想要气象署直接丢一个预测值 连信赖区间都不想知道
只要有差异然后出问题就是预测失准
这恐怕是花再多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