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传载需要有文化的支撑,没有了文化,依赖家庭的传承也只是多延续几代。
文化传承的力量有别于传统,在现今21世纪脱离不了媒体的传播,科技的进步所影响。
传统的歌仔戏、布袋戏也逐渐没落,现在年轻人根本很少人收看,阿公阿嬷那年代每
天收看,父母辈走过禁说方言年代,云州大儒侠一度以国语配音,在更早的皇民化时期也
有台语歌被改为日语歌来宣传的情形,以上也就是以政治力优势来压制母语背后的文化,
时间一久容易出现人才培养不足而产生的文化断层。
现在年轻客家人会客家话的更少,也对于唱客家山歌、采茶歌,做客家菜等兴趣缺缺
或学不来,年轻原民朋友多都到都市讨生活,回到部落的陌生感,相信对于自己该族的
传统文化也未必了解。
也就是各族群的传统文化在没落的同时,老一代一生接触的文化时间长,说台湾母语
的感情能够和文化记忆有强烈连结感,中年人小时候也对于文化有所接触,长大后虽然
时空环境改变,但依旧有部分说母语的感情带有儿时文化记忆,但年轻一代在没有传统文
化上接触和没有意愿了解的情形,因为后来才又重头学起母语,或是不讲母语了,因为社
会上的娱乐不是看庙会、看歌仔戏等,而讲母语没带有文化上情感,久了就难以产生说自
己母语的认同感。
因为在后天学习一个语言往往有诸多原因,
1.不是对该文化有兴趣
2.就是觉得该语言未来有用(社会很多人用或是经济上强势等)
3.有另一半或想交朋友
4.纯粹学好玩
其中第一点文化的传承随着时代改变,要做出新型态的改变,不可能把原汁原味的歌
仔戏搬到现代来,加入创新的元素,有认同感,才能让年轻人有兴趣,这也解释为何部分
年轻人对母语有停留在只有中老人才讲的印象,以及没有学母语的动力,此外又回归到第
一段媒体的传播依然是关键,会型塑对于讲母语背后文化的既有印象,台湾传统文化在电
视出现的比例低,考量节目收视率是很现实,受教育不只语言也是文化传承的动力所在,
例如大学开设台湾民族、语言等研究,如果出外不说母语,在家里讲母语就会对母语比较
有感情吗?
这也回归到本篇想知道的没有感情的语言,
核心问题是不是依旧出在文化,或只是不常讲、不想讲呢?
我觉得跟父母也很有关系欸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不跟小孩说台语 所以一直都很生疏 主流媒体也没特别推广又生疏推广又不足 之后就不想学了而父母不跟我们讲台语我觉得当年语言政策影响很大
作者:
saram (saram)
2016-05-28 00:29:00我倒是观察太多母亲跟孩子保持亲密甚至纠葛关系,而她们互相说台湾国语.生疏与否和家庭亲子互动相关.补一句:那些母亲的都会说流利台语.你可以到卖场,超商,公园里观察这种普遍现象.
要是我们熟悉台语的话 相信歌仔戏布袋戏不会没落那么快 现在是连台语连续剧都在苦撑了
作者: joe2904951 (节呕伊(JOE)) 2016-05-28 03:16:00
极大多数人认为holo跟hakka都只是“国语”的方言而已,他们不知道本土语言就像像英语、日语等一样是独立的语言,自然不知道本土语也可以认真地捡起来学。此观念有必要先矫正。跟大家分享:我前天跟社团的大一学妹(官田人)聊到台文,发现她holo话相当liu2-liah8,台南腔的第八调、ionn保留良好、入声p, t, k没有走精,唯有g在u前丢失、eng有时候跑掉,此外发音整体很好。词汇方面,我跟他分享了我最近从母亲那边学到的两个词:树荫tshiu7-ng2、共神明“pin2”...她竟然早就都会...她说她家里都讲母语,学校同学间也常常用母语。我原本以为学妹这么年轻,母语大概不太行,没想到挺行的,令我很惊喜
那这样她tshiu2-ng2/tshiu7-ng2应该很早就知道不同了
作者: joe2904951 (节呕伊(JOE)) 2016-05-28 17:02:00
有,伊会晓分。手腕应该是真基本个词
歌仔戏很好看耶,舞台歌仔戏更是好看得不得了,现在的歌仔戏加了很多新的元素,可以带年轻人去感受一下
作者:
qsasha (小花)
2016-05-29 13:28:00歌仔戏让我推一下春美,胡撇天王,帅气破表,尚和戏很精致,可是不对我的胃口
作者:
RungTai (RungTai)
2016-06-04 13:25:00歌仔戏是太多文言吧 跟霹雳布袋戏一样 没字幕就听不懂
作者: joe2904951 (节呕伊(JOE)) 2016-06-12 08:38:00
或者说太多官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