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抢救鹅銮鼻遗址1 / 穿越台湾4000年 国境之南考古揭密

楼主: CCY0927 (只是个暱称罢了)   2022-12-12 23:39:25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212125002.aspx
抢救鹅銮鼻遗址1 / 穿越台湾4000年 国境之南考古揭密[影]
2022/12/12 13:52(12/12 14:17 更新)
https://i.imgur.com/KBFGRBK.jpg
清华大学考古团队在鹅銮鼻公园挖掘到51具墓葬,4000年前的人骨遗骸重见天日。中央社
记者张智彦摄
台湾最南端的鹅銮鼻岬角有众多史前遗址,最久远的可追溯自6500年前。1956年地质学家
在鹅銮鼻灯塔附近发现石板棺,开启当地考古开端;清大团队2019年展开挖掘,大批墓葬
和文物重见天日,也首度在台湾发现史前时代的贝器加工场。古老海洋民族的生活样貌是
什么?开发与考古的冲突又该如何解?中央社专题报导带您一探究竟。
(中央社网站12日电)清华大学考古团队在鹅銮鼻公园有重大发现,距今4000年的51具人
骨出土,同时挖掘到东亚、岛屿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最古老、面积最大的贝器加工场。
阳光、沙滩、海景。垦丁是台湾当今热门的旅游景点,而就在这个渡假胜地上,蕴藏丰富
的史前文明。
进入垦丁国家公园管理处游客中心,可以看到有一面橱窗展示著史前人类的石器、贝器、
渔具,这些文物是恒春半岛历来的考古成果。
垦丁国家公园至今已发现70处遗址,园内资深解说员林琼瑶表示,台湾最南端的鹅銮鼻岬
角,是恒春半岛史前遗址密度最高的地方,也是区域之中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最久远可
追溯自6500年前。
林琼瑶说,现在我们都觉得鹅銮鼻是国境之南,可是对于史前时代乘着船、随着洋流迁徙
到台湾的先民来说,鹅銮鼻是最早碰到的岬角,所以在好几千年以前,鹅銮鼻可以说是台
湾头,而不是台湾尾。
https://i.imgur.com/H5fVos5.jpg
恒春半岛史前遗址丰富,垦管处游客中心设有一面文物展示橱窗。中央社记者张智彦摄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台湾古老的海洋民族,他们的面貌是什么样子?
清大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邱鸿霖与教授李匡悌率领考古团队,于2019至2021年间在鹅銮鼻
公园进行考古发掘,大批墓葬和文物重见天日。
这项为期2年考古发掘计画,源自于鹅銮鼻公园的老旧卖店改建案,垦管处2017年斥资上
亿元启动工程,却意外发现古代石棺、贝冢、灰坑等考古遗留,因此依照文资法停工,并
委托清大考古团队进行抢救。
邱鸿霖指出,恒春半岛以往的发掘,都属于研究型试掘或工程上小规模的抢救,此次发掘
计画是有史以来最大面积的发掘,达1884.5平方公尺,有助于全面性理解该区域的史前样
貌。
回顾考古文献,1956年,地质学家林朝棨在鹅銮鼻灯塔附近发现了石板棺,开启鹅銮鼻考
古的开端,数十年来陆陆续续有一些零星文物出土。而2019年这项考古发掘,不仅挖掘出
51具墓葬,更首度在台湾发现史前时代的贝器加工场地点。
这批文物的发掘区域是“鹅銮鼻第一遗址”范围,经过碳14定年后,鉴定出年分约坐落在
3800年至4200年前之间。邱鸿霖表示,此次所发现的贝器加工场,是目前东亚、岛屿东南
亚及太平洋地区最古老、面积最大的贝器加工场,极具深入研究的价值。
邱鸿霖说,加工地点有一个特色,就是会发现很多废料和半成品。在鹅銮鼻第一遗址中,
考古团队从贝壳原料、块料、胚料、废料,到贝器半成品、成品及加工用的工具组都有发
现,证实史前鹅銮鼻人有一套独特的贝工艺技术。
进一步观察贝器的形状,邱鸿霖举出有两件器物“贝锛”和“贝质鱼钩”,在台湾岛外周
边区域,也曾发现过相似的器型,可作为比对台湾史前时期海外互动的证据。
邱鸿霖说明,贝锛是一种有刃工具,过去在冲绳及太平洋地区有发现距今约3000年的贝锛
,此次在鹅銮鼻挖掘出台湾第一件完整的贝锛,年代约为4000年前,可以说是周边区域已
知年代最古老的贝锛。
在贝质鱼钩方面,邱鸿霖说,这次出土的鱼钩类型常见于太平洋地区,对比年代之后,同
样能发现鹅銮鼻第一遗址的年代最为古老,且能判定是在地制造,后续可探讨史前台湾与
太平洋地区是否存在交流现象。
https://i.imgur.com/SLHzj6A.jpg
清大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邱鸿霖指出,史前鹅銮鼻人有一套独特的贝加工技术。中央社记
者张智彦摄
大量出土的贝器,揭开鹅銮鼻4000年前的工艺内涵,那在人类骨骸中,又有什么发现?考
古团队在鹅銮鼻公园挖掘出51具墓葬,这是恒春半岛史上最大的出土数量,其中10 具有
使用石板、珊瑚礁葬具。
邱鸿霖表示,史前鹅銮鼻人的埋葬习俗包含石板棺、土坑葬、二次葬,且墓葬有一些固定
的朝向,代表当时已有一定程度的社会规范;此外,从采取石板棺和埋葬品的种类和数量
上,可以观察到男性比女性多,代表男性社会地位可能比较高。
除了从墓葬特征推敲史前人类的社会文化,人骨遗骸也是研究古代DNA的关键样本,有助
于理解史前南岛族群的迁徙现象。
根据过去的考古研究,4000年前是众多学者认为台湾南岛语族向外扩张的重要时机点,此
外,早年考古学者李光周提出,鹅銮鼻的人后来到了东部,形成花东的族群,但还有待进
一步的证据支持。
站在过往论点上,邱鸿霖指出,鹅銮鼻第一遗址所挖掘出的人骨遗骸,若能和台湾东部的
阿美族及南岛语系族群做DNA比较,探讨血缘上的关联性,将是很有意义的研究。
考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邱鸿霖说,抢救发掘完成后,文物整理阶段已有许多重要发现,
未来目标是规划综合性的研究案,携手不同领域的学者共同研究,才能将鹅銮鼻的史前样
貌立体化。(记者:赖麒元)1111212
【抢救鹅銮鼻遗址EP1】古墓埋藏4000年 国境之南考古揭秘|中央社专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MfVD6_-bSU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