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新版 台湾棒球一百年

楼主: CCY0927 (只是个暱称罢了)   2017-11-11 01:19:55
http://www.peoplenews.tw/news/9e1025d4-f78c-4268-b0dd-fee1ec57c20f
新版 台湾棒球一百年
2017-11-08 09:03
凡为台湾棒球努力的一切,都将被记忆
热血推荐
林华韦(前棒球国手,国立台湾体育运动大学校长)
周思齐(职棒选手,中信兄弟球员)
魏德圣(导演)
曾文诚(FOX体育台球评)
徐裴翊(Vamos Sports 翊起运动共同创办人)
赵豪城(美国职棒资深球评)
从棒球引进台湾谈起,除了道尽台湾棒球身世之外,也让我们看见棒球与台湾人精神的
重叠与类同,原来台湾人疯棒球并非偶然。
——魏德圣
通盘性地从过去到现在,由点到面,重启这个土地上最重要的运动发展,其中有傲人的
荣光时刻,但也有阳光照不到的阴暗面……而这也是本书的价值,凡曾为台湾棒球努力
过的一切,都会被记忆。
——曾文诚
如果你看过二○一三年世界棒球经典赛,中华队跟日本交手时,台湾万人空巷只为守在
电视机前隔海为中华队加油;如果你看过世界十二强棒球赛,林智胜对古巴轰出超前的
三分弹、全场球迷疯狂的模样,那么更应该了解,棒球是如何开始跟台湾紧密相连的。
——徐裴翊 【内容简介】
台湾人为何把棒球叫作柴球?最早打棒球的台湾人是谁?
当年出国比赛的棒球小将们,除了比赛之外,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最完整的台湾棒球史
“逆转胜”不只是棒球精神的最佳写照,某种程度更代表着永不服输的台湾价值。
台湾棒球走过百余年岁月,过程当中有欢笑、有泪水,有荣耀、有挫折。台湾曾经因为
嘉农、红叶与三冠王的胜利而热血沸腾,也曾因为职棒签赌歪风而低迷失落。但是,棒
球魂始终不灭,每逢职棒开打或国际赛事期间,球迷“不曾塞车”,总是在场边加油、
呐喊,扮演最称职的“10号队友”。对棒球的热情一直深植在台湾人的心灵深处,随时
等待爆发。
本书为最完整的台湾棒球史,作者谢仕渊为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副馆长,2003年曾出版
《台湾棒球一百年》,10多年后的今日,他重新改写,并按照时间脉络,娓娓诉尽与台
湾棒球相关的人事物,读来宛如观赏一场球赛般,起伏跌宕,也从中感受棒球成为国球
的偶然与必然。
【目次】
第一章 日本时代
1.跟着山姆大叔走:成为世界运动的棒球
2.棒球日本化:武士道野球的出现
3.从隔阂到接受:运动的普及与推广
4.野球热的开端:棒球登陆台湾
5.热带南国棒球风:台湾南部的棒球源起
6.最早打棒球的台湾人:从少棒开始
7.史上第一少棒冠军:高雄第一公学校
8.原住民棒球的起点:花莲能高团
9.大众棒球时代:软式棒球的发明与普及
10.KANO崛起:迈向甲子园的旅程
11.三民族,团结为台湾:KANO的运动政治
12.荣光的传承与延续:KANO“三吴”到洪太山
13.空中棒球赛:收音机广播与棒球迷
14.棒球落难记:遥想球场种满地瓜时
第二章 四零到六零年代
1.棒球大小赛与生活大小事:战后初期的棒球赛事
2.当家作主:激情对峙的省运棒球赛
3.国手的出现:台湾联队与中国代表队
4.从艰困中开始:“棒球之父”谢国城
5.族群地理与运动版图:棒球与篮球
6.软性魅力:庶民、生活与打棒球
7.最具传统的业余棒球队:台电与合库
8.华丽与落寞:大凉汽水与味宝味素
9.棒球的美援经验:金像奖杯与可口可乐
10.东洋旋风:早稻田与巨人军
11.睹物思球:球具与球衣的演变
12.白色恐怖与棒球:苗栗客家山城的棒球往事
13.连续发展与的生态丕变:为国争光成为棒球新定义
第三章 七零年代
1.木棍打石头:红叶击败红太阳
2.首登巅峰:金龙少棒与世界冠军
3.疯狂球迷:占领球场大作战
4.一九七四:世界棒球“三冠王”
5.球场外的战争:棒球运动中的政治运作
6.惊鸿一瞥:棒球娘子军
7.南北战争:南美和与北华兴
8.棒球记忆的武林圣殿:台北球场的变装与消逝
9.不可承受的重:台湾棒球的阴暗角落
10.台湾小孩的棒球梦:平民英雄与街头战场
11.神人都爱棒球:庙宇也办棒球赛
12.萤光幕里的球赛:人人爱看电视
13.“国球”危机:菁英化导致基层棒球萎缩
第四章 八零年代之后
1.外销事业:异域的台湾之光
2.成棒发展推手:严孝章与荣工处
3.成棒的荣耀与传承:从洛杉矶到巴塞隆纳
4.职棒在台湾:洪腾胜与中华职棒联盟的成立
5.走过二十七年:职业棒球的高峰与低潮
6.正港英雄:台湾大联盟
7.在世界最高舞台上发光:前进美国大联盟
8.重返顶尖舞台:从世锦赛到经典赛
9.逆转胜:寻找台湾棒球精神
【作者简介】
谢仕渊
因为打棒球而爱棒球,最后研究棒球的棒球人。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兼任教于国立台湾师
范大学、国立台南大学、逢甲大学等校。
关注体育运动与国族认同的议题。编辑与著作《国球诞生前记 日治时期台湾棒球史》
、《日治时期台湾棒球口述访谈》等书,并曾担任电影《KANO》等棒球影视作品之顾问

【序】
十五年淬炼更完整的棒球史
文 谢仕渊
一、我关于棒球
有一年冬天,因为打工未返南部的家,一个人住在外双溪畔的学生宿舍。结束一天的打
工,返回宿舍时,往往接近午夜,此时寒窗苦读总是半途而废,不过一时半刻,便弃书
而逃。最常做的一件事,反倒是躲在被窝中,看着电视。
严冬的台湾,职棒也在冬眠,电视中重播的职棒赛,有许多是我早知道结果的比赛。那
是正值职棒签赌案爆发后的棒球低潮,比赛场面相当冷清,但不知何故,我依旧紧盯着
电视中的比赛,而且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睡着。
几年后,有许多人问我为何要研究台湾棒球的历史与文化,我的回答,除了那些“棒球
是台湾人学习‘文明化’技艺的一项重要手段”、“棒球有助于去理解日治时期台湾人
抗争与认同的发展”、“棒球体现了台湾人对日本暧昧与矛盾的殖民情结”之类的学术
语言外,我往往会想起,那些看着重播棒球赛排遣无聊生活的冬天。
我成为棒球迷,是在郭泰源、庄胜雄、赵士强、吕明赐等强棒巨腕的精彩表现下受到感
召。1980年代,我几乎从未错过奥运、亚锦赛、世界杯与洲际杯,以及威廉波特少棒等
比赛。我也记得,在我还不太能确定我有能力一个人坐公共汽车的时候,便带着我的手套、
坐着公共汽车,从高雄市东边到达西边,只是为了不愿错过那一年的国际棒球邀请赛。
国中“放牛吃草”、专科“放浪人生”的岁月里,我是升学体制下的失败者,但日子其
实过得不算糟,因为棒球带给我很多放纵的想像,下课十分钟,与同学接传球,心中也
在估算着要如何苦练,才能达到“东方特快车”郭泰源的快速球境界。夜里,有时苦恼
明天的考试铁定完蛋而失眠时,总在下一刻,便快乐地想着,在关键时刻击出再见全垒
打、接受众人英雄式欢呼的强打者,就是我。
当然,那样的想像,就算是仅止于想像,也很幼稚。有一天,一位同学带着朋友来学校
玩棒球,我才在与他过招的过程中,初次体验什么是130公里以上的球;那位朋友,当
时的身分是职棒练习生。
过了几年后,我认真地读起书,侥幸进入硕、博士班就读,选择研究台湾近代史时,我
突然想到我从未在严肃的台湾史研究中,寻找到那个你我最为熟悉的棒球。
我的棒球研究就这样开始,这又是另一段有别于年少时的棒球经验。从一段段的访谈、
一页页旧报纸的翻阅开始,许多报导中杰出的棒球明星,原来就是眼前健朗的老先生,
我的田野工作逐步廓清我的疑惑,台湾棒球发展的脉络逐渐清晰。我也渐渐了解,棒球
何以能丰富不同世代台湾人的人生。许多台湾棒球的精彩故事,因此也在不断的挖掘中
重新面世。
二、第一次 接近历史
想要进行跟如何开始,不见得是同一件事。在我还是硕士班的时候,受了点学术训练,
也就学会了“观点”这件事,也了解了记载棒球运动最为丰富的报纸等媒体,避免不了
是某种观点下的陈述。
2001年的某天,我记得当时自己正在中研院的图书馆中,心中默算著1930年代的棒球选
手现在几岁了,突然觉得我要找到他们。一开始是嘉农,别无其他原因,只因夺得甲子
园第二名的嘉农,大概最具代表性,然而在1990年代后、得以重新正视日治时期台湾棒
球史的时候,1931年的唯一代言人,就只剩下苏正生。
第一次遇到苏正生,过程充满波折,因为刚开始,我不认识棒球界的人,仅得知苏正生
住在台南东山,于是拨了电话到乡公所,当然,这等鲁莽举动,在诈骗之风已然兴盛的
时代,我一定是被狠狠拒绝。
直到第三或第四次电话,我不知道最后是哪个佛心来着的公所职员,告诉我地址与电话
,连带透露了苏老先生的生活节奏。后来我才知道,如果不知道苏老先生的生活节奏,
就算知道电话与地址,也是徒劳无用。
因为,当时80几岁的苏老先生身体硬朗,常骑着脚踏车外出,而且骑乘的距离,令人不
可思议,一般来说,都是从东山到白河,有时心情好,可以骑到新营。听说早十年,他
可以骑到嘉义教导嘉农棒球队的年轻棒球员。大多时候,其实只是去吃个东西。这样的
生活作息,我大约只能在下午之后的几个小时找到他。
当我知道苏老先生的生活习性之后,果然突破僵局,约到了苏老先生。几天后,我跟学
妹就来到了东山,但是波折还没完,老先生一边讲一边做动作,不但离开录音机可以收
录的范围,外头也在开始访问不久下起大雨,就是南部特有的超大午后雷阵雨,雨势之
大,如同用脸盆泼出来一般。不用说,事后录音带几乎派不上用场,所幸笔记得以重建
大部分内容。
那天的访谈,大多聚焦在嘉农,其实苏先生常接受访问,1990年代之后也几乎成为嘉农
棒球的代言人,每次一有人说要重视棒球,或者该说是消费棒球,他总能再谈一次嘉农
的事。我当时访谈技巧不佳,除了因为对生命史的关注,而带出些童年时接触棒球缘由
的故事之外,有许多故事的情节,大多不超出过去的访问。不过,那次的经验,我还是
打从心里受到了震撼。
有了这样的经验之后,我往往能在一点线索的提示下,开始进行许多陌生拜访。在台南
,我耳闻90几岁的黄丙丁,经常在午后的孔庙广场前与朋友聊天,就到那边一个一个问
,最后被我找到。80几岁依旧身体硬朗的洪太山,是嘉农名将,也是台湾战后首屈一指
的打者,就住在高雄三民区的某大楼,而在那栋大楼的方圆几公里外,我又找到了宋宦
勋与庄铭灿。无论是月光山下美浓客庄的棒球故事,或者是旗津海边那面台湾史上第一
面的少棒冠军锦旗被迎回高雄的故事,都是这些老前辈告诉我的。
最后一次见到苏正生,是在2007年底,地点是在高雄市三多路上某个大楼中的安养院,
问题依旧围绕着嘉农,而有一点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当苏先生回忆起最后的决赛,依
然情绪激动、难以抑制,眼泪几乎夺眶而出。决赛那天,是1931年8月21日,即使已经
过了70几年,但是对于苏正生而言,记忆始终温热。而在那之后的几个月,他就过世了
……我是在这些经验中,感觉到一种莫名的使命,觉得应该有人写下这些故事。
三、台湾的故事
2014年“三月学运”期间,流行着“自己的国家自己救”的口号。这句简单的口号,不
过是将自己视为主体,参与着一切理所当为的行动。这种将自己视为主人的态度,不仅
面对当代政治如此,面对历史、看待棒球,也应当一样。
然而,这段重新阅读台湾棒球历史的过程,其实并不容易,既有的文献中总是存在特定
观点。1930年代,汤川充雄编著的《台湾野球史》,以及台湾体育协会出版的《台湾体
育史》,提供了了解早期台湾棒球历史的重要基础,定义了1906年国语学校中学部与国
语学校师范部的台湾第一场球赛的进行。当然,如果稍具台湾史主体意识者,一下子便
明了台湾的第一场棒球赛是谁的棒球赛。
说到底,一个属于台湾的棒球故事,从资料到观点,都要重新反省。
另一方面,台湾棒球历史的解释,长期存在着为何而写的取舍争论。对于部分球迷而言
,球赛过程的详细记录,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性,因此有人坚持球赛史才是了解棒球的
王道。对于认为棒球不能缺乏英雄的人而言,英雄的传奇性,经常与运动的励志书写相
连,无异于造神。或者,有些具有考古癖的历史爱好者,关切著一切与“起源”有关的
故事,他们多半动机良善,也是棒球书写地方化的一个过程,但有时走火入魔,恐与许
多宗教性神话与虚妄国族神话动机如出一辙。更多的历史书写,则是从竞赛主义的角度
,关注一个球队由弱转强、先输后赢的奋斗过程。我总是期待,以上基于各种不同理由
的棒球研究与书写,可以进一步地发展为对台湾社会历史与文化的观察,可以更整体性
地与社会各部门联系起来。
然而,这样的挑战与期待,都要面对着更为强大的对象,那就是基于政治的必须、国族
的认同,所产生的棒球价值。不管是战前或战后,大多时候,棒球都普遍流行于台湾各
地,而也意味着政治企图极有可能闯入棒球的领域。先是1920年代起,棒球运动成为养
成少国民的协力工具,也是实践国族认同的重要手段,透过甲子园、“武士道野球”的
精神,广泛吸引著棒球员选手与球迷;透过敢斗、牺牲、效忠等精神的实践,我们一直
受到日本棒球很深的影响,以至于今天我们还在说“一球入魂”。
于是,重建属于台湾人的棒球故事,要在文化交错中、要在生活践行中、要在社会文化
中,不断寻找。
四、十五年的报告
2003年,我跟谢佳芬学妹完成了《台湾棒球一百年》,除了日治时期之外,其他均由我
撰写。那本书是我对台湾棒球历史的研究计画,经历将近十五年后,我完成这本大幅改
写自旧作的新书。
这段期间,我用了9年时间,完成以日本时代棒球史为主题的博士论文,以此为基础,
这本书的日治时期部分全部都是新撰。而对于战后台湾棒球史,我则将近年来阅读与思
考的新想法放入,是我近年来科技部研究计画成果的一部分。
经历将近15年的时间,才完成改写工作,除了自己的怠惰,许多责任与义务必须承担,
也分去了不少时间。但,也是这些多元的社会身分,给了这本书必要的新养分与支持。
过去10年,我一直在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服务,这是一个无可避免也必然接地气的地方
。宛如公共平台的博物馆,每年都有数十万的民众来参观。部分来参观的民众,有时会
留下想捐给博物馆的物件,也听闻了许多新故事,而这些都给予了这本书必须的养分。
我非常感谢,十年来跟我一起承担与面对这项工作的博物馆伙伴。十余年来,我曾在东
吴大学、国立台南大学、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逢甲大学兼任教,与
同行研究者的切磋与学生的讨论,也每每给我许多新的灵感。此书出版的过程中,承蒙
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班的谢珮瑶小姐,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班的张
瑜庭与林于煖小姐等人的协助,才能顺利完成。
我也必须由衷感谢我的家人,10几年的时间,太太与小孩成为了亲密的家庭伙伴,晚上
时间也多半还持续工作著的我,如果不是家人的体谅与支持,即使再一个15年,这件事
也无法完成。
最后,对于这本累积10余年而完成的著作,我依旧有个自我期待与定位──我希望这本
书能帮多数已过世的老前辈,说出他们的故事。能够重新帮他们整理许多被遗忘的故事
,是件非常荣幸的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