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 十年后的历史课如何上

楼主: vikk33 (陈V)   2022-04-13 15:01:55
十年后的历史课如何上
https://reurl.cc/akpGnl
黄惠贞
传统上,中国的天朝心态总认为异邦人士来华是孺慕中华文化,所以对于外人愿意学习汉
语、汉字喜不自胜,却不喜欢自己人自甘“落番”,去学习化外蛮夷𫛞舌的外语。清末自
强运动,为了利用西方的船坚炮利,增设了学习英文、法文的广方言馆、同文馆,目的是
为江南机器制造局作西方器械使用的翻译,在社会上地位不高。
直至清末,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相继惨败,鄙夷外国的情绪一变而为媚外,连带的使外语
的身价也水涨船高。这种风气随着亲美的中国国民党政府移植至战后台湾社会,直至今日
,各大学文学院入学考试录取分数最高的科系都是外文系,而且,所谓的“外文”系,毫
无悬念指的是“英文”,非英文的外文系才需要一一标示语种。流风所及,一般讲到“双
语”教育,便直接连接为英语和国语。
台湾从来不是单语社会
事实上,作为移民社会,台湾一直以来都是双语(甚至多语)的社会。早期汉人入台,除
了原乡使用的漳、泉、潮、汕等地方语言,还要面对原住民族群的各种族语,荷兰、西班
牙建立政权的地方,还有荷兰语、西班牙语的使用,市井小民与官方接触不可能完全对这
些语言无知。
清治以后,大清帝国任用官员的“避籍制度”,促使各省官员相继来台任职,胥吏士绅与
官员往来要用北京官话,私人生活则可能还用着家乡语,上街与民人接触,恐怕也不得不
学习一些在地语言。日治以后,知识分子读日本书、讲日语,市井上,一般人也和日人往
来,即使讲得不流利也会听日语。
二战后,北京官话取代日语成为“国语”,官方强力推行的“国语推行运动”把一干生活
用语逐出公共场域,在学校、出版品、广播电视媒体只能使用“国语”;甚且,为了推广
国语、国字的使用,电视、电影还广泛使用字幕至今。经过战后三代人学校教育的洗礼,
现今的新生代已经成为母语为国语的单语人;而英文虽是学校教育大力推广的第一外语,
但因为缺乏日常生活使用的机会,英语的使用便有阶级和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而呈现两
极化的样貌。
这样的情况正是现今官方推广“双语教育”最被诟病和批评之处,当国语霸权导致的本土
语言沦丧危机未除;英语则与日常生活脱节,如何可能(应该)短时间内并行成为双语社
会?若要细究这些争议,笔者认为历史教育可以提供解方。
用史料说明一切
历史学的教学讲究“以宋还宋,以唐还唐”地还原时代背景,强调用史料说明一切;而史
料是语言构成的,中研院最早成立的历史研究机构便以“历史语言研究所”为名。试想,
以台湾历史发展的多元性,若能花足够时间认真讲授台湾史,用史料还原每个时代真实生
活情境,那么一页汉人入台四百年的台湾史将包含多少种语言?研究台湾史将需要上溯多
少周边(统治过台湾的)帝国的历史?可惜,在战后中华民国政权移植台湾强调“中国化
”的教育体制下,长达五十年之久,高中教育中总共8 学分的历史科需学习的是从北京人
、山顶洞人开始的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但却连蒙古、满州建立的国都视为“正统”
),以及从埃及古文明讲起的世界通史,台湾史一片空白。
在中等学校教育中,历史教科书直至1999年才在中国史教科书中穿插出现部分台湾史,直
到2006年才有单独成册的台湾史教科书。也就是说,今年四十岁以上的国民,如果未曾在
基础教育结束以后自行进修历史,那么,他对于脚下生活的土地的历史知识是趋近于零。
过去这种独钟汉族以便为党国威权统治服务的历史教育必须翻转,2006年以来的历史科新
课纲修订,其中之一的背景就是为了回归真实而做的检讨,才不是那些只关心政治者指称
的“去中国化”。
其实,大部分值得讨论的历史议题都是有争议的,但是却只有与现实政治立场相关的历史
争议才会被公众注意。举例来说,过去国立编译馆教科书里有大篇幅的汉武帝七伐匈奴、
促使商周亡国的红颜祸水、乃至于科举考试的制度检讨的内容,这些涉及种族、性别、阶
级的议题哪一个没有争议呢?但是,教科书习惯从执政者的立场出发,于是任何争议都没
得争议了(只能囫囵吞枣的背诵)!
史实并陈才是王道
而今是民主开放的社会,各种观点主张都可以自由发表,于是,日本殖民统治的现代建设
成绩和浴血对日抗战的观点可以并陈,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与战后台湾经济发展一起书
写,因为这些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但是拥护“仇日史观”、“国民党对台有功”观
点者就会特别挑出教科书中这类描述来批判,只因为与其个人习惯的政治立场不一样就指
责为政治干预。
殊不知这只是还原过去被威权体制掩盖的历史事实,以及反应新近历史学研究成果而已。
根据国民教育法规,一直以来,中小学教师据以为教学准则的课程纲要沿用每十年(跟政
党是否轮替无关)检讨一次、并重新修订的惯例,现行的(民国)108课纲已经实施满三
年(一届),未来很快就会有修订118课纲的需要。可不可以趁早重新讨论历史科作为基
础教育必修科目的教学目的何在,由此从实、从新来讨论新课纲,而非一再陷入“去中国
化”争议的万年老梗。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勇敢地把历史科作为一种处理社会争议的方法学,承认历史学本质上
都是现代史(史学家克罗齐:“所有历史都是现代史”),理解历史是为了面向未来的学
科特质。在中学的历史科教学上回归到历史学的核心,放弃过去为建构统治正当性的“通
史”概念,以时间而非地理空间为区分来呈现历史课,建构一套以台湾观点为中心的世界
史,直接把台湾放入世界史之中,学生只要读一套历史,而不是现行的台湾、东亚、世界
三套独立又纠缠不清的历史。
然后,从学生有兴趣、贴近日常生活的议题(争议)入手,使用议题式教学的方法,从史
料入手,而非只有教科书的片面描述,让中学生学会阅读资料、分析观点、建构论述、进
行评价,这些核心能力才是基础,是不分未来专业发展方向都需要的现代公民基本能力,
这样的学科才有成为必修科目的价值。这样的历史课会是以“探究实作”为核心,教师们
根据己身的专业和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进行理解各种议题的探究。
以己之长探索历史诸领域
这样的课堂风景会是:处在农村社会的学生可以着手访谈歌仔戏、布袋戏的表演者记录其
生活型态与艺术风格;喜欢动漫的孩子研究日本流行文化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具有越南或
原住民身世的孩子从访谈祖父母之中去理解位台湾与南方世界的互动;英语能力好的学生
从外籍Youtuber的影音作品去调查在台外籍人士的工作型态与社会阶级;而每一种面向的
探究和学习都可以是学生升学的进路,具有任何语言优势的孩子都可以获得升学分数的加
权,而非只有英语。
那些过去需要背诵的历史事实,全部可以交由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作为研究准备,教师要指
导的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教会学生研读资料、分辨资料呈现的是事实还是意见、
然后根据事实建构出自己的意见。语言的学习需要动机和使用的场域,这种以议题为中心
的探究会需要各种语言来源的史料,即使以翻译为中文的史料进行教学,也都能够激发学
生认识世界、深入学习各种语言的动机,并且在动手操作时得到运用的机会。
把教室打开,鼓励学生探究多元样貌的台湾社会,是哪些双语或多语,国语、英语、台语
、客语、越语等等可以任意排列组合,这些应该交由新生代自行创造出来,因为国际观的
培养来自于理解差异的意愿,而非只植基于语言能力。同时间,在探究的过程中,理性、
尊重、平等的价值观就会是基础的共识。社会科学要传递的价值不正是这些吗?
都说教育是百年树人的行业,十年并非太久以后,我愿意现在就卷起袖子努力工作!
作者为历史教师深根联盟发言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