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还在训练中的放射科医师,从入科以来就一直知道AI的威胁,科内也有引入或是评估过一些AI的工具,最大的问题就是钱跟资安。
目前报告基本上还是要由医师来完成,多买AI辅助工具对医院来说只是多花钱,也不能因此去砍医师的薪水,除非能显著增加医师打报告的速度,不然医师大概也不会想把报告的钱分给AI,就算解决了后端的报告问题。前端的影像量(X光、电脑断层、核磁共振)如果没有增加,医院端的收入其实也没有增加,所以引进AI对医院的吸引力有限。我们目前引进的X光判读系统的用处,主要是要排除一些我们漏掉的东西,等于是让AI帮我们检查一下,降低疏失的机率。
再来是厂商这端的问题,厂商基本上希望能读一张影像赚一次钱,但是医院基本上不可能让厂商安装外挂的程式去计算使用量,毕竟你无法保证AI的厂商收集了什么资讯,目前的解决方法有点像是国税局查摊商的收入,厂商用目前的报告量去推估一年的收费是多少。但目前说的是一张X光的判读,如果是电脑断层或是核磁共振,一组下来都是上百张影像,而且各自有关联,如果还要串接临床的症状与病史,还有比较旧的影像去比较变化,我目前是无法想像需要的成本是多少,也许有朝一日能够实现合理的价格。
去年去参加北美放射科医学会年会,再加上LLM的蓬勃发展,我觉得未来AI在放射科工作的发展有两方面,透过LLM,把影像变成制作完整的报告变得可能,目前顶多是在影像上标注一些发现,但是拿LLM报告制作完成后,以目前的模型偶尔会出现错误的状况下,一定还是需要医师覆核。但是在卫教或是报告的解释,尤其台湾的报告基本上是英文为主,若能很好的转译成病人能懂的报告,也是很有价值的应用,这样应该能解答病人大部分的问题,病人有问题再来询问。
另外放射科的工作流程上也有很多可以让AI帮助的地方,从帮助临床医师建议适合的检查,到安排排程,到检查影像的处理与加强,都是AI可以发力的地方。
目前我觉得最快应用的是西门子/GE/飞利浦的电脑断层及核磁共振所搭配销售的影像处理程式,里面置入的AI辅助功能。
总体来说,AI应该是能提升放射科的效率并降低人力,但是大规模的取代应该短期不会发生。